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课堂教学互动性较差,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言堂,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己的“教”为中心,找不到或不善于找互动点,产生不了互动效应。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鸦雀无声,甚至有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也就失去兴趣,不再积极参与课堂。很显然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打造新形势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我们积极探索“问讲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小组探究提问,侧重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被动关系,而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提问,教师发挥好指导和调控作用。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提问获取语言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答疑发展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同时达到练的意图。
一、指导学生“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并获得具体的进步。为了体现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预习第二天的课堂内容。预习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材,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并编写内容摘要;
3.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
4.列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上课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样有步骤地扎实地预习,有利于学生第二天主动、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并为第二课堂上生生之间的答疑、讲解做好准备,迅速反应,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正确提问。问什么?怎么问?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提问的质量,也为下一步讲解答疑打下基础。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有哪些问题类型,第一,判断性问题,基本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这是一些难度较小,但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二是叙述性问题,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这是一些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参考书等,鼓励学生自行解决。第三种是述理性问题,基本形式是“为什么”,即学生在预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以往教学任务的重现、巩固,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推理的结果,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类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为学生进一步答疑,积极参与课堂,形成争论、高潮迭起的课堂效果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大胆答疑和质疑
讲是“问讲练”模式的核心环节,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体,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答疑、质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着指导、引领、启发、鼓励学生答疑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老师根据之前学生的提问情况鼓励学习小组或个人发表意见,解答疑难问题。讲的环节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人风采的环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角。
三、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练是继“问讲”环节之后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解决疑难问题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不断深化并能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练什么、怎么练,才能达到讲练结合、“练”之有效?我认为应围绕以下三点。
第一,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练习,练习的难易程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基础题,比如学生之前提问的“是什么”、“是不是”等题型,满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能“吃得饱”;又要有发展题、提高题,即之前所说的“为什么”的题型,以期满足优等生的需求,让他们“吃得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第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本节课学生提问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讲不清楚的、发生争论的问题设计练习。当堂练习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练习,针对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讲练结合、讲之有效、练之有效。
第三,练习设计要有时效性。在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拨讲解之后,及时地进行巩固练习。如在学习模块1第一单元课文“schoollife”一课中,在学生完成课文学习任务以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80词左右的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学校生活,对当堂所学课文进行巩固和延伸。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掌握基本知识,加深理解,学会知识的迁移,而且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讲练”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效提问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答疑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巩固练习是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也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我将这一模式运用到课堂中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踊跃发言。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的课堂,创造性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对话,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一、指导学生“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并获得具体的进步。为了体现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预习第二天的课堂内容。预习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材,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基本内容,并编写内容摘要;
3.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
4.列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上课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样有步骤地扎实地预习,有利于学生第二天主动、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并为第二课堂上生生之间的答疑、讲解做好准备,迅速反应,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正确提问。问什么?怎么问?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提问的质量,也为下一步讲解答疑打下基础。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有哪些问题类型,第一,判断性问题,基本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这是一些难度较小,但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二是叙述性问题,基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这是一些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参考书等,鼓励学生自行解决。第三种是述理性问题,基本形式是“为什么”,即学生在预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以往教学任务的重现、巩固,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推理的结果,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类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为学生进一步答疑,积极参与课堂,形成争论、高潮迭起的课堂效果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大胆答疑和质疑
讲是“问讲练”模式的核心环节,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体,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答疑、质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着指导、引领、启发、鼓励学生答疑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老师根据之前学生的提问情况鼓励学习小组或个人发表意见,解答疑难问题。讲的环节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人风采的环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角。
三、指导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练是继“问讲”环节之后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提出问题,相互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解决疑难问题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不断深化并能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练什么、怎么练,才能达到讲练结合、“练”之有效?我认为应围绕以下三点。
第一,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练习,练习的难易程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基础题,比如学生之前提问的“是什么”、“是不是”等题型,满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能“吃得饱”;又要有发展题、提高题,即之前所说的“为什么”的题型,以期满足优等生的需求,让他们“吃得好”,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第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本节课学生提问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讲不清楚的、发生争论的问题设计练习。当堂练习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练习,针对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讲练结合、讲之有效、练之有效。
第三,练习设计要有时效性。在学生质疑、答疑,教师点拨讲解之后,及时地进行巩固练习。如在学习模块1第一单元课文“schoollife”一课中,在学生完成课文学习任务以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80词左右的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学校生活,对当堂所学课文进行巩固和延伸。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掌握基本知识,加深理解,学会知识的迁移,而且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讲练”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效提问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答疑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巩固练习是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也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我将这一模式运用到课堂中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踊跃发言。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的课堂,创造性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对话,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