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与疯癫间挣扎的赫索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呈现了赫索格深刻的创伤意识,这不仅是对婚姻失败的创痛感受,也是苦难的犹太历史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所引发的充满痛感的创伤体验。这种意识远远超越了机械所导致的物理性受创,具有文化、种族和现代性暴力方面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赫索格;创伤体验;犹太民族;现代性
  作者简介:陈冲(199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这个“天真汉”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感情受创后变得沮丧抑郁、暴躁冲动,不断给四面八方的人们写信。他还周旋于各地,在为时五天的“奥德赛之行”中不断地思考各种形而上问题。
  在小说中,赫索格在得知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背叛后,健康状况日渐恶劣,性格愈加冲动,受迫害意识频频出现,常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呈现了意识的交错和非理性特征,俨然一个经受了强烈精神创伤的受害者形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1]
  创伤(Trauma)源自希腊语τρυμα,本意指外力给人的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后来意义扩大化,更多指向了精神层面。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收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词条,此后对心理、文化、历史、种族等创伤的文化书写、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创伤一跃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关怀乃至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2]
  小说呈现了主人公深刻的创伤意识,不仅是对婚姻失败的创痛感受,也是苦难的犹太历史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所引发的充满痛感的创伤体验。这种意识远远超越了机械所导致的物理性受创,具有文化、种族和现代性暴力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赫索格的“疯癫王国”
  在小说中,妻子马德琳不仅耗尽了赫索格的财产和才智,更是把赫索格重视的一切——职业、精神状态、男子气概、自尊心——都榨干了。马德琳的情夫格斯贝奇威胁并最后占有了赫索格的世界,完全渗透其中并成为另一个摩西·赫索格,而赫索格的精神世界也相应地赋予了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形象以“妖魔化”的特质。赫索格脑中充满了幻觉、狂想和怪念,并伴随着谵妄,他向精神病医生要了一份精神失常的临床症状列表(“骄傲,愤怒,过分的‘理性’,同性恋的倾向,好胜,对感情不信任,不能受批评,敌意的心理投射,妄念”。)当他看到这些症状后激动得叫道:“全在这儿了——全在这儿!”。福柯说“疯癫的根本语言是理性语言,但是这种理性语言被显赫的心象笼罩着”。[3]能够凭借清晰的逻辑和理性的话语明确表达自身的疯癫性质的赫索格,正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定义的谵妄的疯癫者。
  疯癫的赫索格以及谵妄的话语是由创伤意识触发的。当赫索格得知女儿琼妮被格斯贝奇关在车里时,他极端暴怒的宣布“我就要宰了他!我非宰了他不可!”但事实上,杀死格斯贝奇的冲动一直潜藏于他的潜意识之中。而当他回到父亲的老房子时,童年时父亲拿枪意图杀死自己的记忆闪现,与现实中婚姻与情感创伤相互交织,使赫索格完全进入了非理性的境地。E·A·卡普兰认为弗洛伊德创伤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动机(a motivated unconscious),“在这种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触发早期的创伤经历,而这种经历也许已经和幻想混合起来,塑造了当前所经历的事情。”[4]由此,小说情节冲突达到了极点,赫索格人物的疯癫特质诱使创伤意识出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疯癫者眼中的世界。
  在创伤意识的激发下,赫索格凭借谵妄的话语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借以维持他的疯癫王国平衡的工具。赫索格意图“把信件洒满整个世界,为的是阻止它,不让它逃跑。我要不安保留在人的形体之中,所以我就幻想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把它网罗其中。”[5]这种良心的“织网工作”维系着赫索格思想中隐喻的世界,而一旦这个道德堡垒崩塌,疯癫就将赫索格从道德王国中拖了出来,进入了混乱、幻想的疯癫王国。
  二、我的“应许之地”?
  赫索格来自于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他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育,有个极具犹太特质的名字——“摩西”,是个“正宗的、爱讲感情的旧派犹太人”,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印记将始终是赫索格自我意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历史也实为一部创伤史,赫索格个人的精神创伤事实上也是犹太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并通过这一民族的苦难历史折射出来。
  赫索格有如现代的奥德修斯,他为期五天的奥德赛之行正是犹太民族几千年离散生活的缩影,是古老民族创伤体验的历史性回射。对于这个流散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來说,“今天的庇护所可能会变成明天的地牢”。[6]赫索格从纽约出发到马萨葡萄园,又回到纽约,之后来到芝加哥,最后回到路德村,苦苦寻找着古老记忆中上帝的“应许之地”,找寻着心灵的解放和真正的独立、自由。赫索格一家渴望重回想象中的家族显赫的时光,赫索格也相信“世界全赖他的新著问世,因为他的新著将改变历史,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7]他相信自己不仅是犹太民族的领袖摩西,更是带给全世界光明的摩西,在他的领导下,奴役将转化为自由,黑暗将变为光明,带领人类走出创伤的历史,找到“流奶与蜜之地”。
  事实上,赫索格的理想破灭了,他成了一个渺小的、被欺骗的“反英雄”人物。赫索格认为作为正统犹太人中的一员,作为“上帝的选民”,苦难是必须要承受的。这种苦难意识贯穿着犹太民族的整个经验世界并转化成为他们在无数次困境中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并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8]这种价值观以及贯穿全文的形而上思想来自于犹太传统。贝娄在早期的采访中也承认犹太思想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他早年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社会的创伤体验
  犹太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是犹太传统和现代性撞击的产物,是两者互相排斥的结合。赫索格事实上是按照犹太民族的“史前天性”和原始的智慧维持自我生存,“在古代,人类的天才主要用于创作隐喻。而现在人们的天才主要用于创造事实。”[9]通过创造隐喻来完成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认知。赫索格向四面八方的人写信,“希望把一切都变成语言”,用语言追求现实,作为理想建构的武器。
  现代社会却凭借工业技术瓦解了价值标准,资本主义社会“更相信看得见的好处”,数字力量的增长代替了个人价值,用直观和经验的方式创造事实。于是,在“西方橘黄色的尘雾”之中,世界成了一个戏剧舞台,人们在自我表演的悲喜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而沉溺于虚构世界。赫索格的哥哥威利正是犹太价值观屈从于现实的代表,他为了适应以事实价值为标准的社会,削平了赫索格家的人天生暴躁的脾性,变得不露感情、克制、礼貌,这正是犹太价值观面对西方社会时的创伤式反应。
  在小说中,现代社会呈现了一种施虐-受虐状态,人类意识呈现出焦灼与危机,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犹太民族在面对文明衰退和黑暗社会浮现时的创伤感受,正是文明固有的死亡本能和深度创伤的产物。
  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经历了三重创伤体验。他承受了现实中经验社会的层层盘剥,承受了精神世界的辛苦劳役,在他疯癫的背后是创伤意识的涌现。这种创伤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来的离散生活、受迫害意识与驱逐感的历史的复现,更是现代文明中的主人公古老的犹太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矛盾冲突的产物。“长时期来,犹太人见外于全世界,而现在反过来,全世界也被见外于犹太人。”[10]但赫索格始终相信凭借尊严、爱和责任能够重拾人性的光辉、获得拯救,他选择“重新回到人群中去寻找原始性的治疗”,以期实现“真正的内心的一变”。
  注释: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7页。
  [2]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四期,第117页。
  [3][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93页。
  [4]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
  [5][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6][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7]同上,第125页。
  [8]同上,第113页。
  [9]同上,第310页。
  [10][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美]索尔·贝娄. 赫索格[M]. 宋兆霖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法]福柯.瘋癫与文明[M].刘北城、杨远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04).
  [5]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
其他文献
摘要:纳斯鲍姆的能力理论所关注的是在一种多元社会中如何使每一个人获得一种相符的生活品质,而这种生活品质所体现的便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纳斯鲍姆对社会基本正义的界定。纳斯鲍姆在《寻求有尊严的生活》一书中,通过对能力理论架构的要素与正义观念本质的关联性证成,清晰的展示了一种新的能力进路下的正义观。  关键词:能力理论;生活品质;能力正义观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
摘 要:近日热播的电影《妖猫传》,电影中那些美轮美奂的各式場景:长安的壮阔辉宏、青龙古刹的巍峨屹立 、杨贵妃的霓裳羽衣……随着各类任人物的跌宕起伏,在拼接成物华天宝长安盛世的同时,也在激发着人们对于过去种种的好奇。而这些在如今的日本皆有迹可循。日本古寺,京都城,汉诗,和服等。这些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但追溯其源头,还是由唐文化衍生。本文在电影《妖猫传》中选取人物空海和几个场景作为切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众所周知,老舍是塑造市民形象的个中好手。他善于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借助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反应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在老舍的短篇小说《老字号》中,围绕“钱掌柜走后”,“周掌柜来后”,“周掌柜走后”,“钱掌柜回归后”这四个阶段,从辛德治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视角,通过对“三合祥”这家“老字号”的兴
摘 要:二十世纪,英国文学迎来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而这场地震的“始作俑者”便是著名的小说家劳伦斯,当时,文学界只顾着看他备受争议的一面,却忽视了他的作品给英国文学带来的冲击,直到余震过后,人们才深刻地认识到他的抨击之深和影响之大,他的作品多以伦理入手,通过悲剧的转化,使得其表现得更为深刻和现实,从他的处女座《白孔雀》当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关键词:劳伦斯;白孔雀;悲剧  作者简介:翟信君(1976
摘 要:王小波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运用狂欢话语和黑色幽默来描写特定时代荒诞的现实,把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揭露和反思寓于众声喧哗式的多层叙事中,使读者得以站在崭新的视角和高度窥见历史本原,展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1]。  关键词:黄金时代;叙事学;狂欢化;黑色幽默;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王小波被妻子李银
摘 要:“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刘勰建立的作文和评价的标准,《辨骚》篇体现了刘勰对与占正统地位的经相异的《离骚》的评判,对认识西方理论背景下当代文论的合法性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辨骚》为切入点,认为文学研究应征言核论,从作品本身出发,同时铄古切今,在考虑文本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勇于从新的视角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心雕龙;辨骚;文学理论;合法性  作者简介:魏笑雪(1995-),女,汉族,河
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以冷静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富贵及他的家庭在中国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接踵而至的打击,依然友好而坦然地对待这个世界,以超然的历史观和豁达的人生观“活着”。  一口气读完这本经典,心情像琴弦拨动后的余震,久久不能平复。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犹如柔弱的芦苇,禁不起时代的风浪;然则“人是一支会说话的芦苇”,柔弱但坚强。正是无数“富贵”一样的普通劳苦大众勇敢面对生活的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认为金钱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应该为人类服务,人类也应当成为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类的一切关系统统都被异化了。这一点,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金钱;异化;现金交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中国古典诗由《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到唐的田园山水、宋的词,由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由“散”走向格律化又转向轻快自由。相比于现代诗的先锋与反传统,中国古典诗总会限制于诗体的框架,但是在这里笔者将要结合道家思想对比西方语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在文本语言和意象呈现上的自由与超脱美学。  关键词:古典诗;自由;道家;美学  作者简介:王映入(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
摘 要:思南地区隶属于贵州省,明清时期思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繁荣,基于道光《思南府续志》中艺文门中所收录的诗歌作品,对诗歌及其作者的类型进行基本统计,从诗歌反映的地域特色及教化功能方面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思南地区;明清;思南府续志;诗歌  作者简介:杨晚潜,女,1984年1月生,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