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呈现了赫索格深刻的创伤意识,这不仅是对婚姻失败的创痛感受,也是苦难的犹太历史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所引发的充满痛感的创伤体验。这种意识远远超越了机械所导致的物理性受创,具有文化、种族和现代性暴力方面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赫索格;创伤体验;犹太民族;现代性
作者简介:陈冲(199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这个“天真汉”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感情受创后变得沮丧抑郁、暴躁冲动,不断给四面八方的人们写信。他还周旋于各地,在为时五天的“奥德赛之行”中不断地思考各种形而上问题。
在小说中,赫索格在得知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背叛后,健康状况日渐恶劣,性格愈加冲动,受迫害意识频频出现,常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呈现了意识的交错和非理性特征,俨然一个经受了强烈精神创伤的受害者形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1]
创伤(Trauma)源自希腊语τρυμα,本意指外力给人的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后来意义扩大化,更多指向了精神层面。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收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词条,此后对心理、文化、历史、种族等创伤的文化书写、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创伤一跃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关怀乃至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2]
小说呈现了主人公深刻的创伤意识,不仅是对婚姻失败的创痛感受,也是苦难的犹太历史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所引发的充满痛感的创伤体验。这种意识远远超越了机械所导致的物理性受创,具有文化、种族和现代性暴力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赫索格的“疯癫王国”
在小说中,妻子马德琳不仅耗尽了赫索格的财产和才智,更是把赫索格重视的一切——职业、精神状态、男子气概、自尊心——都榨干了。马德琳的情夫格斯贝奇威胁并最后占有了赫索格的世界,完全渗透其中并成为另一个摩西·赫索格,而赫索格的精神世界也相应地赋予了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形象以“妖魔化”的特质。赫索格脑中充满了幻觉、狂想和怪念,并伴随着谵妄,他向精神病医生要了一份精神失常的临床症状列表(“骄傲,愤怒,过分的‘理性’,同性恋的倾向,好胜,对感情不信任,不能受批评,敌意的心理投射,妄念”。)当他看到这些症状后激动得叫道:“全在这儿了——全在这儿!”。福柯说“疯癫的根本语言是理性语言,但是这种理性语言被显赫的心象笼罩着”。[3]能够凭借清晰的逻辑和理性的话语明确表达自身的疯癫性质的赫索格,正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定义的谵妄的疯癫者。
疯癫的赫索格以及谵妄的话语是由创伤意识触发的。当赫索格得知女儿琼妮被格斯贝奇关在车里时,他极端暴怒的宣布“我就要宰了他!我非宰了他不可!”但事实上,杀死格斯贝奇的冲动一直潜藏于他的潜意识之中。而当他回到父亲的老房子时,童年时父亲拿枪意图杀死自己的记忆闪现,与现实中婚姻与情感创伤相互交织,使赫索格完全进入了非理性的境地。E·A·卡普兰认为弗洛伊德创伤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动机(a motivated unconscious),“在这种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触发早期的创伤经历,而这种经历也许已经和幻想混合起来,塑造了当前所经历的事情。”[4]由此,小说情节冲突达到了极点,赫索格人物的疯癫特质诱使创伤意识出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疯癫者眼中的世界。
在创伤意识的激发下,赫索格凭借谵妄的话语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借以维持他的疯癫王国平衡的工具。赫索格意图“把信件洒满整个世界,为的是阻止它,不让它逃跑。我要不安保留在人的形体之中,所以我就幻想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把它网罗其中。”[5]这种良心的“织网工作”维系着赫索格思想中隐喻的世界,而一旦这个道德堡垒崩塌,疯癫就将赫索格从道德王国中拖了出来,进入了混乱、幻想的疯癫王国。
二、我的“应许之地”?
赫索格来自于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他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育,有个极具犹太特质的名字——“摩西”,是个“正宗的、爱讲感情的旧派犹太人”,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印记将始终是赫索格自我意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历史也实为一部创伤史,赫索格个人的精神创伤事实上也是犹太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并通过这一民族的苦难历史折射出来。
赫索格有如现代的奥德修斯,他为期五天的奥德赛之行正是犹太民族几千年离散生活的缩影,是古老民族创伤体验的历史性回射。对于这个流散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來说,“今天的庇护所可能会变成明天的地牢”。[6]赫索格从纽约出发到马萨葡萄园,又回到纽约,之后来到芝加哥,最后回到路德村,苦苦寻找着古老记忆中上帝的“应许之地”,找寻着心灵的解放和真正的独立、自由。赫索格一家渴望重回想象中的家族显赫的时光,赫索格也相信“世界全赖他的新著问世,因为他的新著将改变历史,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7]他相信自己不仅是犹太民族的领袖摩西,更是带给全世界光明的摩西,在他的领导下,奴役将转化为自由,黑暗将变为光明,带领人类走出创伤的历史,找到“流奶与蜜之地”。
事实上,赫索格的理想破灭了,他成了一个渺小的、被欺骗的“反英雄”人物。赫索格认为作为正统犹太人中的一员,作为“上帝的选民”,苦难是必须要承受的。这种苦难意识贯穿着犹太民族的整个经验世界并转化成为他们在无数次困境中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并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8]这种价值观以及贯穿全文的形而上思想来自于犹太传统。贝娄在早期的采访中也承认犹太思想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他早年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社会的创伤体验
犹太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是犹太传统和现代性撞击的产物,是两者互相排斥的结合。赫索格事实上是按照犹太民族的“史前天性”和原始的智慧维持自我生存,“在古代,人类的天才主要用于创作隐喻。而现在人们的天才主要用于创造事实。”[9]通过创造隐喻来完成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认知。赫索格向四面八方的人写信,“希望把一切都变成语言”,用语言追求现实,作为理想建构的武器。
现代社会却凭借工业技术瓦解了价值标准,资本主义社会“更相信看得见的好处”,数字力量的增长代替了个人价值,用直观和经验的方式创造事实。于是,在“西方橘黄色的尘雾”之中,世界成了一个戏剧舞台,人们在自我表演的悲喜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而沉溺于虚构世界。赫索格的哥哥威利正是犹太价值观屈从于现实的代表,他为了适应以事实价值为标准的社会,削平了赫索格家的人天生暴躁的脾性,变得不露感情、克制、礼貌,这正是犹太价值观面对西方社会时的创伤式反应。
在小说中,现代社会呈现了一种施虐-受虐状态,人类意识呈现出焦灼与危机,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犹太民族在面对文明衰退和黑暗社会浮现时的创伤感受,正是文明固有的死亡本能和深度创伤的产物。
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经历了三重创伤体验。他承受了现实中经验社会的层层盘剥,承受了精神世界的辛苦劳役,在他疯癫的背后是创伤意识的涌现。这种创伤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来的离散生活、受迫害意识与驱逐感的历史的复现,更是现代文明中的主人公古老的犹太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矛盾冲突的产物。“长时期来,犹太人见外于全世界,而现在反过来,全世界也被见外于犹太人。”[10]但赫索格始终相信凭借尊严、爱和责任能够重拾人性的光辉、获得拯救,他选择“重新回到人群中去寻找原始性的治疗”,以期实现“真正的内心的一变”。
注释: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7页。
[2]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四期,第117页。
[3][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93页。
[4]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
[5][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6][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7]同上,第125页。
[8]同上,第113页。
[9]同上,第310页。
[10][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美]索尔·贝娄. 赫索格[M]. 宋兆霖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法]福柯.瘋癫与文明[M].刘北城、杨远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04).
[5]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
关键词:赫索格;创伤体验;犹太民族;现代性
作者简介:陈冲(199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位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这个“天真汉”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感情受创后变得沮丧抑郁、暴躁冲动,不断给四面八方的人们写信。他还周旋于各地,在为时五天的“奥德赛之行”中不断地思考各种形而上问题。
在小说中,赫索格在得知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背叛后,健康状况日渐恶劣,性格愈加冲动,受迫害意识频频出现,常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呈现了意识的交错和非理性特征,俨然一个经受了强烈精神创伤的受害者形象。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1]
创伤(Trauma)源自希腊语τρυμα,本意指外力给人的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后来意义扩大化,更多指向了精神层面。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首次正式收入“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词条,此后对心理、文化、历史、种族等创伤的文化书写、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创伤一跃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关怀乃至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2]
小说呈现了主人公深刻的创伤意识,不仅是对婚姻失败的创痛感受,也是苦难的犹太历史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所引发的充满痛感的创伤体验。这种意识远远超越了机械所导致的物理性受创,具有文化、种族和现代性暴力方面的深刻意义。
一、赫索格的“疯癫王国”
在小说中,妻子马德琳不仅耗尽了赫索格的财产和才智,更是把赫索格重视的一切——职业、精神状态、男子气概、自尊心——都榨干了。马德琳的情夫格斯贝奇威胁并最后占有了赫索格的世界,完全渗透其中并成为另一个摩西·赫索格,而赫索格的精神世界也相应地赋予了马德琳和格斯贝奇的形象以“妖魔化”的特质。赫索格脑中充满了幻觉、狂想和怪念,并伴随着谵妄,他向精神病医生要了一份精神失常的临床症状列表(“骄傲,愤怒,过分的‘理性’,同性恋的倾向,好胜,对感情不信任,不能受批评,敌意的心理投射,妄念”。)当他看到这些症状后激动得叫道:“全在这儿了——全在这儿!”。福柯说“疯癫的根本语言是理性语言,但是这种理性语言被显赫的心象笼罩着”。[3]能够凭借清晰的逻辑和理性的话语明确表达自身的疯癫性质的赫索格,正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定义的谵妄的疯癫者。
疯癫的赫索格以及谵妄的话语是由创伤意识触发的。当赫索格得知女儿琼妮被格斯贝奇关在车里时,他极端暴怒的宣布“我就要宰了他!我非宰了他不可!”但事实上,杀死格斯贝奇的冲动一直潜藏于他的潜意识之中。而当他回到父亲的老房子时,童年时父亲拿枪意图杀死自己的记忆闪现,与现实中婚姻与情感创伤相互交织,使赫索格完全进入了非理性的境地。E·A·卡普兰认为弗洛伊德创伤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动机(a motivated unconscious),“在这种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触发早期的创伤经历,而这种经历也许已经和幻想混合起来,塑造了当前所经历的事情。”[4]由此,小说情节冲突达到了极点,赫索格人物的疯癫特质诱使创伤意识出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疯癫者眼中的世界。
在创伤意识的激发下,赫索格凭借谵妄的话语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借以维持他的疯癫王国平衡的工具。赫索格意图“把信件洒满整个世界,为的是阻止它,不让它逃跑。我要不安保留在人的形体之中,所以我就幻想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把它网罗其中。”[5]这种良心的“织网工作”维系着赫索格思想中隐喻的世界,而一旦这个道德堡垒崩塌,疯癫就将赫索格从道德王国中拖了出来,进入了混乱、幻想的疯癫王国。
二、我的“应许之地”?
赫索格来自于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他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育,有个极具犹太特质的名字——“摩西”,是个“正宗的、爱讲感情的旧派犹太人”,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印记将始终是赫索格自我意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太历史也实为一部创伤史,赫索格个人的精神创伤事实上也是犹太民族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并通过这一民族的苦难历史折射出来。
赫索格有如现代的奥德修斯,他为期五天的奥德赛之行正是犹太民族几千年离散生活的缩影,是古老民族创伤体验的历史性回射。对于这个流散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來说,“今天的庇护所可能会变成明天的地牢”。[6]赫索格从纽约出发到马萨葡萄园,又回到纽约,之后来到芝加哥,最后回到路德村,苦苦寻找着古老记忆中上帝的“应许之地”,找寻着心灵的解放和真正的独立、自由。赫索格一家渴望重回想象中的家族显赫的时光,赫索格也相信“世界全赖他的新著问世,因为他的新著将改变历史,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7]他相信自己不仅是犹太民族的领袖摩西,更是带给全世界光明的摩西,在他的领导下,奴役将转化为自由,黑暗将变为光明,带领人类走出创伤的历史,找到“流奶与蜜之地”。
事实上,赫索格的理想破灭了,他成了一个渺小的、被欺骗的“反英雄”人物。赫索格认为作为正统犹太人中的一员,作为“上帝的选民”,苦难是必须要承受的。这种苦难意识贯穿着犹太民族的整个经验世界并转化成为他们在无数次困境中坚强活下去的信念,并最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8]这种价值观以及贯穿全文的形而上思想来自于犹太传统。贝娄在早期的采访中也承认犹太思想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他早年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社会的创伤体验
犹太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是犹太传统和现代性撞击的产物,是两者互相排斥的结合。赫索格事实上是按照犹太民族的“史前天性”和原始的智慧维持自我生存,“在古代,人类的天才主要用于创作隐喻。而现在人们的天才主要用于创造事实。”[9]通过创造隐喻来完成对世界和周围事物的认知。赫索格向四面八方的人写信,“希望把一切都变成语言”,用语言追求现实,作为理想建构的武器。
现代社会却凭借工业技术瓦解了价值标准,资本主义社会“更相信看得见的好处”,数字力量的增长代替了个人价值,用直观和经验的方式创造事实。于是,在“西方橘黄色的尘雾”之中,世界成了一个戏剧舞台,人们在自我表演的悲喜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而沉溺于虚构世界。赫索格的哥哥威利正是犹太价值观屈从于现实的代表,他为了适应以事实价值为标准的社会,削平了赫索格家的人天生暴躁的脾性,变得不露感情、克制、礼貌,这正是犹太价值观面对西方社会时的创伤式反应。
在小说中,现代社会呈现了一种施虐-受虐状态,人类意识呈现出焦灼与危机,小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犹太民族在面对文明衰退和黑暗社会浮现时的创伤感受,正是文明固有的死亡本能和深度创伤的产物。
在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经历了三重创伤体验。他承受了现实中经验社会的层层盘剥,承受了精神世界的辛苦劳役,在他疯癫的背后是创伤意识的涌现。这种创伤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来的离散生活、受迫害意识与驱逐感的历史的复现,更是现代文明中的主人公古老的犹太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矛盾冲突的产物。“长时期来,犹太人见外于全世界,而现在反过来,全世界也被见外于犹太人。”[10]但赫索格始终相信凭借尊严、爱和责任能够重拾人性的光辉、获得拯救,他选择“重新回到人群中去寻找原始性的治疗”,以期实现“真正的内心的一变”。
注释: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7页。
[2]陶家俊:《创伤》,外国文学,2011年,第四期,第117页。
[3][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93页。
[4]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
[5][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6][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7]同上,第125页。
[8]同上,第113页。
[9]同上,第310页。
[10][美]索尔·贝娄:《赫索格》,宋兆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美]索尔·贝娄. 赫索格[M]. 宋兆霖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法]福柯.瘋癫与文明[M].刘北城、杨远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04).
[5]E.Ann Kaplan.Trauma Culture:The Politics of Terror and Loss in Media and Literature[M].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