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80例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中收治80例结核病患者,均进行抗结核治疗,按年龄分为对照组(年龄<50岁,n=30例)与研究组(年龄>50岁,n=50例),对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治疗中易发生不良反应,应该注意按照不同病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方案,特别对于高龄患者,更加要注意安全用药。
关键词:结核病,抗结核,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结核病是一种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引发的慢性疾病[1]。近几年,结合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发抗结核病新药物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再加上老龄化程度加重,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各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严重损害了人体神经系统、肝、关节及胃肠道等,尤其老年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多,比较严重[2]。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中收治80例结核病患者,按年龄分为对照组(年龄<50岁,n=30例)与研究组(年龄>50岁,n=50例)。研究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7±5.6)岁,病程5个月-6年;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2.5±5.5)岁,病程6个月-5年。两组患者均符合肺结核诊断诊断标准,无肝病史。
1.2方法
最初治疗:2HRZE/4HR。强化期:给予患者300.0mg利福平,300.0 mg异烟肼,625.0 mg乙胺丁醇,125.0 mg吡嗪酰胺(年龄超过75岁或体重不超过50 kg的患者,给予500.0 mg乙胺丁醇,1000.0 mg吡嗪酰胺),每天一次,治疗2个月;继续期:300.0 mg利福平,300.0 mg异烟肼,每天一次,治疗4个月。
1. 3不良反应及治疗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其身体反应,及时诊断发生的不良反应[3]。不良反应与相应的治疗措施。肾功能损伤:当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时,吡嗪酰胺需立即停用;肝功能损害:肝功能减弱,需要对患者实施相应保肝护理,补充患者营养;胃肠道反应:症状为呕吐、腹胀、恶心、腹泻及食欲不振等,主要是因乙胺丁醇、利福平及异烟肼等药物所致。及时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同时予以健胃消食片辅助患者消化,缓解消化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症状主要是记忆减退、四肢麻木、肌肉痉挛等,予以患者口服VitB6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停用会使病人神经系统出现反应的异烟肼,更换危害神经系统比较小的抗结核药;过敏反应:症状主要是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皮疹及接触性皮炎等病症,可以更换其他过敏药物,同时为患者进行抗过敏治疗。
1.4观察指标
通过肾功、肝功、尿常规、血常规、肺部CT及X线等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肾损伤、肝损伤、消化道不适、周围神经炎及药疹等)。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15例肾损伤,15例肝损伤,12例消化道不适,18例周围神经炎,13例药疹,对照组组患者3例肾损伤,2例肝损伤,2例消化道不适,4例周围神经炎,2例药疹,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的比较(%)
3 讨论
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损害,也会出现肾损害、胃肠不适及周围神经炎等症状[4]。PZA、RFP及INH是引起肝损害主要的药物,损害程度取决于患者自身的体质与用药剂量,如果存在发育不良或先天缺陷的肝细胞微粒体代谢酶系统抑制其活性,则会加重肝细胞由于药物代谢所产生的毒性。患者服用过异烟肼后,借助乙酰的作用会在肝脏内分解成乙酰肼及异烟酸,从而损害肝细胞。当联合服用异烟肼与利福平时,由于二者均是半抗原,通过免疫机制引发的过敏反应和药量无直接联系。利福平药物是一种肝毒性药,药物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比较好,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而且使代谢排泄胆红素受到抑制,故毒害肝脏的作用很大。另外利福平药还可以诱导肝细胞色素的P450,使其与合成药物的毒性与代谢排泄效果加强,合成药物疗效下降。吡嗪酰胺在人体内作用之后产生吡嗪酸代谢物,会增加机体的血尿酸,同时进一步促进肾小管吸收血尿酸,抑制尿酸排泄作用,导致高尿酸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骨关节。临床用药时注意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相结合,选择适合的抗结核药物与合理剂量[5],同时不管肝损害等不良症状是因何种原因引起的,均要合理调整药用量,最大程度地使肝脏功能尽快恢复。
本次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反应出高龄结核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肝功能衰减,病理改变难以修复等因素,造成药品半衰期变长,容易积蓄药物,所以在高龄患者抗结核的治疗期间药物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高龄结核患者大部分常伴不同类型的基础疾病,这些病会使肝功能损害加重[6]。因此针对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结核患者,注意要按照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
由此可知,为了改善在抗结核时结核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相应合理的处理措施,调整抗结核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加强病情监测,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旭,宋清杰,王晓健. 老年结核病抗结核治疗引起不良反应6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05(06):106-107.
[2] 陈哲. 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5):116.
[3] 李广松. 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6(08):165-166.
[4] 刘红,黄永杰,王静,等.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疑似结核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03):192-196.
[5] 赵良义,张笑丹,邵艳新,等. 对结核病患者实施药学关怀的探讨[J]. 中国药业,2012,21(13):47-48.
[6] 刘建锋,雷建平,邓群,等. 初治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169例临床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14,36(0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