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多利亚大瀑布宽1800多米,位于南部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接壤区域,在赞比西河上游和中游交界处,是非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和最壮观的瀑布之一。
1851年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听说在非洲内陆有个大瀑布并开始寻找这个瀑布。从1852年到1856年他从赞比西河的上游向下探险一直到达海岸。1855年11月16日他成为第一个看到这个大瀑布的欧洲人。利文斯敦是从上游接近维多利亚瀑布的,在瀑布上方他越过了一个小岛,今天这个岛就叫做利文斯敦岛。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上游就已经被大瀑布的景象所打动,他觉得维多利亚瀑布比上游的瀑布要壮观多了:在一团水雾下赞比西河就像是突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一般。下大雨后这团水雾在数千米外就可看到。人越走近维多利亚瀑布,其轰鸣之声就越响。这个奇景至今未变。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他写道:“在英国没有这样美丽的景象,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它的美景。从来就没有一个欧洲人看到过它,只有天使在飞过这里时才能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象。”
1860年利文斯敦与约翰·柯克起重返维多利亚瀑布并对之进行详细的研究。利文斯敦本人当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瀑布形成的过程“赞比西河从它的左岸向右岸不断刻入坚硬的花岗岩。”其他早期到达过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有葡萄牙探险家塞尔帕·平托和英国画家托马斯·贝恩斯,贝恩斯也是最早为维多利亚瀑布画画的人。直到1905年铁路通到维多利亚瀑布,外部很少有人到达这里。
目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是由数个大小不一的瀑布群组成的,一字排开,像展开了一个宽大的舞台。它对面峡谷的边缘是一条半环形的幽径,管理部门又在这条小路的侧面设置了十几个观景台,让游客能最大限度地靠近瀑布,欣赏美景。每个观景台都用石块垒成,上面搭些树枝,没有水泥和钢铁,显得与大自然极为协调。每个游客都是环形看台上的观众,而瀑布则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天才演员。
顺着观景小径由西向东,最先看到的是一条宽约30米的小瀑布。说它小,只是指其宽度而言,它的气势并不小。由于河道狭窄,峡谷地势险峻,水流撞击在峭壁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狂吼,水珠落到谷底坚硬的岩石后变成白色的泡沫,聚集飞诵向上。这个瀑布俗称魔鬼瀑布,其张牙舞爪的样子着实令人不敢亲近。但这里却是留影摄像的最好地点。瀑布前的观景点是所有观景点中距瀑布最近的。恰到好处的宽度、汹涌的飞沫都会给照片增色。
再往前走,就到了主瀑布了。这里是整个瀑布群中最宽、水量最大的一段。这个瀑布随着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每逢旱季,它的水量仅为每秒1400立方米左右,而在雨季时最高可达到每秒5000立方米,瀑布波涛汹涌,巨浪翻飞,咆哮着冲下了近百米的深渊,仿佛万马奔腾。这时好像深入瀑布之中,四周白茫茫片,反倒感觉不到瀑布的存在了。这也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吧。但瀑布整体宏大的气势,慑人心魄的怒吼实在令人难忘,铭记终生。主瀑布表面好像是连在一起的,其实它的中间有个不太明显的裂缝把瀑布分开。裂缝两边有两个小岛,西面的一个叫瀑布岛,东边的则称南玛卡布瓦岛。利文斯敦当年就是乘小船抵达这个小岛时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的。走到瀑布前的观景台,谷底蒸腾而上的细碎水珠喷涌而来,像细如牛毛的小雨浇得浑身湿透,让精神顿时一振,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惬意的感觉。游客极少有用伞挡雨的,乐得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彼此见面时看到对方的狼狈相,也总要示以会心的微笑。
飞流直下的瀑布都泻入一个宽仅400米的深潭,酷似一幅垂入深渊中的巨大的窗帘,瀑布群形成的高几百米的柱状云雾,飞雾和声浪能飘送到10公里以外,声若雷鸣,云雾迷蒙。数十里外都可看到水雾在不断地升腾,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沸腾锅”,那奇异的景色堪称人间一绝。赞比西河经过瀑布后气势依然壮观,河水冲进狭谷,汹涌直奔过的“沸腾锅”的旋涡潭,沿着之字形峡谷再往前奔腾64公里向下游进发。
瀑布附近的“雨林”又为这一壮景平添了几分姿色。雨林是面对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长年青葱的树林。它靠瀑布水气形成的潮湿小气候长得十分茂盛。作为这里的一大景点,雨林仿佛终日置身于雨雾之中,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地质学家今天还不清楚维多利亚瀑布形成的最初原因。当地的花岗岩中有东西和南北走向的比较软的沉积岩堆积的裂缝。由于东西走向的沉积岩比较软,因此瀑布主要以这个方向扩展,南北走向的沉积岩比较硬。它们形成三比西河的突破口,并将瀑布分成多段。随着时间的变迁瀑布不断向上游后退,而过去的瀑布和岛屿则在下游造成了许多狭窄、多曲的峡谷。由于地质学家对当地的岩石构造比较清楚,因此他们可以预言将来瀑布发展和演化的方向。
编辑 李平
1851年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听说在非洲内陆有个大瀑布并开始寻找这个瀑布。从1852年到1856年他从赞比西河的上游向下探险一直到达海岸。1855年11月16日他成为第一个看到这个大瀑布的欧洲人。利文斯敦是从上游接近维多利亚瀑布的,在瀑布上方他越过了一个小岛,今天这个岛就叫做利文斯敦岛。利文斯敦在赞比西河上游就已经被大瀑布的景象所打动,他觉得维多利亚瀑布比上游的瀑布要壮观多了:在一团水雾下赞比西河就像是突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一般。下大雨后这团水雾在数千米外就可看到。人越走近维多利亚瀑布,其轰鸣之声就越响。这个奇景至今未变。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他写道:“在英国没有这样美丽的景象,没有人能够想象出它的美景。从来就没有一个欧洲人看到过它,只有天使在飞过这里时才能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象。”
1860年利文斯敦与约翰·柯克起重返维多利亚瀑布并对之进行详细的研究。利文斯敦本人当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瀑布形成的过程“赞比西河从它的左岸向右岸不断刻入坚硬的花岗岩。”其他早期到达过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有葡萄牙探险家塞尔帕·平托和英国画家托马斯·贝恩斯,贝恩斯也是最早为维多利亚瀑布画画的人。直到1905年铁路通到维多利亚瀑布,外部很少有人到达这里。
目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是由数个大小不一的瀑布群组成的,一字排开,像展开了一个宽大的舞台。它对面峡谷的边缘是一条半环形的幽径,管理部门又在这条小路的侧面设置了十几个观景台,让游客能最大限度地靠近瀑布,欣赏美景。每个观景台都用石块垒成,上面搭些树枝,没有水泥和钢铁,显得与大自然极为协调。每个游客都是环形看台上的观众,而瀑布则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天才演员。
顺着观景小径由西向东,最先看到的是一条宽约30米的小瀑布。说它小,只是指其宽度而言,它的气势并不小。由于河道狭窄,峡谷地势险峻,水流撞击在峭壁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狂吼,水珠落到谷底坚硬的岩石后变成白色的泡沫,聚集飞诵向上。这个瀑布俗称魔鬼瀑布,其张牙舞爪的样子着实令人不敢亲近。但这里却是留影摄像的最好地点。瀑布前的观景点是所有观景点中距瀑布最近的。恰到好处的宽度、汹涌的飞沫都会给照片增色。
再往前走,就到了主瀑布了。这里是整个瀑布群中最宽、水量最大的一段。这个瀑布随着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每逢旱季,它的水量仅为每秒1400立方米左右,而在雨季时最高可达到每秒5000立方米,瀑布波涛汹涌,巨浪翻飞,咆哮着冲下了近百米的深渊,仿佛万马奔腾。这时好像深入瀑布之中,四周白茫茫片,反倒感觉不到瀑布的存在了。这也许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吧。但瀑布整体宏大的气势,慑人心魄的怒吼实在令人难忘,铭记终生。主瀑布表面好像是连在一起的,其实它的中间有个不太明显的裂缝把瀑布分开。裂缝两边有两个小岛,西面的一个叫瀑布岛,东边的则称南玛卡布瓦岛。利文斯敦当年就是乘小船抵达这个小岛时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的。走到瀑布前的观景台,谷底蒸腾而上的细碎水珠喷涌而来,像细如牛毛的小雨浇得浑身湿透,让精神顿时一振,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惬意的感觉。游客极少有用伞挡雨的,乐得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彼此见面时看到对方的狼狈相,也总要示以会心的微笑。
飞流直下的瀑布都泻入一个宽仅400米的深潭,酷似一幅垂入深渊中的巨大的窗帘,瀑布群形成的高几百米的柱状云雾,飞雾和声浪能飘送到10公里以外,声若雷鸣,云雾迷蒙。数十里外都可看到水雾在不断地升腾,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沸腾锅”,那奇异的景色堪称人间一绝。赞比西河经过瀑布后气势依然壮观,河水冲进狭谷,汹涌直奔过的“沸腾锅”的旋涡潭,沿着之字形峡谷再往前奔腾64公里向下游进发。
瀑布附近的“雨林”又为这一壮景平添了几分姿色。雨林是面对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长年青葱的树林。它靠瀑布水气形成的潮湿小气候长得十分茂盛。作为这里的一大景点,雨林仿佛终日置身于雨雾之中,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地质学家今天还不清楚维多利亚瀑布形成的最初原因。当地的花岗岩中有东西和南北走向的比较软的沉积岩堆积的裂缝。由于东西走向的沉积岩比较软,因此瀑布主要以这个方向扩展,南北走向的沉积岩比较硬。它们形成三比西河的突破口,并将瀑布分成多段。随着时间的变迁瀑布不断向上游后退,而过去的瀑布和岛屿则在下游造成了许多狭窄、多曲的峡谷。由于地质学家对当地的岩石构造比较清楚,因此他们可以预言将来瀑布发展和演化的方向。
编辑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