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课这门特殊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使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培养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温床,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领域。在拥有中国人口80%的农村,各种资源都非常匮乏,要想实现农村的教育腾飞,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信息技术教育无疑要担负着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积极创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创造激情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宽松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催化作用。
1、放弃教师的权威,创造优秀的课堂氛围
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全新的,许多学生在课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因而面对教师的"教导",感到的教师是"权威",受到了学生们广泛尊重与钦佩。在这种氛围下,信息技术课教师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权威观念。虽然教师的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产生"亲师信道"的效应,但从创造性教学的要求看,这种倾向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非"心理安全"又非"心理自由",他们对教师言听计从、百般依顺,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阻而思维惰性和依赖性却受到助长。可见,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必须放弃权威观念,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实行民主领导与民主管理,不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要求;最后,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动手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自己提出挑战。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和同行探讨: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创新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中创新。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操作实施时该方法提倡五大原则,即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设想方案、自由奔放,思维发散、多多益善,锦上添花、融合改善,延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脑力激荡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常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呈现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每个学生的见解还能在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激发问题解决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优化学科知识教学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传授。传统的单纯的陈
述性知识的教法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应该接受创造性培养目标的调节与整合,力争实现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知识的优化配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心理学强调教学除应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应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之外,更应重视教会学生获得和运用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和学会创造。在三类知识中策略性知识的层次最高、最灵活、最有变通性。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活动中已掌握了策略性知识,就会运用它去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向学生传授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密切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将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命令和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多种记忆策略。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上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成为该学科创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采取科学的上机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科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以模仿促创新
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有限,具有以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特点。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实现从模仿动手能力向创造性动手能力的逐步过渡。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优化模仿过程的两个成分-一观察与仿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正式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之前,教师应要求他们口头报告所观察到的示范操作程序或步骤,使学生在头脑中实现从命题表征到产生式表征的转化。当学生描述有误时,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纠正,直至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才许可进入实质性仿效操作阶段。其二,滚动发展,适当拔高。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模仿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后,教师就应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较高要求的操作任务,提供一些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完成的练习任务,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2、以应用促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下的上机教学提倡让学生在应用中创造,在创造中体验成就感。为此,教师必须注重技能应用和迁移环节的教学,强化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从课内到课外的纵向联系,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爱好。
创新教育强调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淡化学科界限,鼓励学生把在某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嫁接"或"移植"到其他学科,以解决这些学科的实际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种"嫁接'和"移植"机会是很多的。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极好手段。学生只需要学会教材上介绍的十几个语句,巧妙地加以组合就能编出多样的程序,用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教师应多布置一些具有跨学科联系性的程序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课这门特殊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使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培养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温床,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领域。在拥有中国人口80%的农村,各种资源都非常匮乏,要想实现农村的教育腾飞,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信息技术教育无疑要担负着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积极创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创造激情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宽松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催化作用。
1、放弃教师的权威,创造优秀的课堂氛围
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全新的,许多学生在课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因而面对教师的"教导",感到的教师是"权威",受到了学生们广泛尊重与钦佩。在这种氛围下,信息技术课教师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权威观念。虽然教师的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产生"亲师信道"的效应,但从创造性教学的要求看,这种倾向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非"心理安全"又非"心理自由",他们对教师言听计从、百般依顺,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阻而思维惰性和依赖性却受到助长。可见,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必须放弃权威观念,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实行民主领导与民主管理,不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要求;最后,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动手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自己提出挑战。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和同行探讨: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创新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中创新。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操作实施时该方法提倡五大原则,即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设想方案、自由奔放,思维发散、多多益善,锦上添花、融合改善,延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脑力激荡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常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呈现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每个学生的见解还能在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激发问题解决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优化学科知识教学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传授。传统的单纯的陈
述性知识的教法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应该接受创造性培养目标的调节与整合,力争实现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知识的优化配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心理学强调教学除应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应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之外,更应重视教会学生获得和运用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和学会创造。在三类知识中策略性知识的层次最高、最灵活、最有变通性。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活动中已掌握了策略性知识,就会运用它去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向学生传授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密切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将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命令和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多种记忆策略。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上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成为该学科创新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采取科学的上机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科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以模仿促创新
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有限,具有以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特点。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实现从模仿动手能力向创造性动手能力的逐步过渡。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优化模仿过程的两个成分-一观察与仿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正式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之前,教师应要求他们口头报告所观察到的示范操作程序或步骤,使学生在头脑中实现从命题表征到产生式表征的转化。当学生描述有误时,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纠正,直至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才许可进入实质性仿效操作阶段。其二,滚动发展,适当拔高。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模仿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后,教师就应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较高要求的操作任务,提供一些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完成的练习任务,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2、以应用促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下的上机教学提倡让学生在应用中创造,在创造中体验成就感。为此,教师必须注重技能应用和迁移环节的教学,强化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从课内到课外的纵向联系,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爱好。
创新教育强调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淡化学科界限,鼓励学生把在某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嫁接"或"移植"到其他学科,以解决这些学科的实际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种"嫁接'和"移植"机会是很多的。比如,计算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个极好手段。学生只需要学会教材上介绍的十几个语句,巧妙地加以组合就能编出多样的程序,用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教师应多布置一些具有跨学科联系性的程序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课这门特殊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使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