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自此,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一次被写进国家制定的文件中。于是,我国各类高校开始适应新形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据此,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纷纷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其中,王英、陈新亮所著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为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一、总体意义
该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文教育相对不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充分,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等等),结合河北北方学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促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称“双服务”)的有机结合。
二、鲜明特征
该书阐述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具体有两点。其一,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更加突出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等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也有理工、师范和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其二,大学生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显示出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具体有三个关键。一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活动具有区域性。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活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区域实际,找准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共赢。二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具有互融性。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服务基地和构建共建单位,以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关系整合,从而表现出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强烈互动。在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中,志愿者行动和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教育的内在本质而互通,也由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外在形式而相融。三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具有协调性。学校成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领导机构,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以实现组织领导的协调性;建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体系,以实现志愿者组织的协调性;健全大学生“双服务”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宣传机制,以实现制度机制的协调性;通过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互融,形成必要的育人氛围,以实现志愿者活动全员参与、建设全程关注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育人模式的协调性。
三、实施途径
该书提出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不仅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可行方法。具体而言,通过开展服务校园、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和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服务教育实践活动,能促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不仅促进社区公民参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识的养成,增强现代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文明风尚。
四、保障体系
该书确立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即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体系以及生态体系等。例如,确立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绩效评价原则,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质与量相结合原则、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以及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又如,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即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学生素质要求及组织管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和开展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十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四个观测点。另外,还设立了特色、创新工作开展后的加分项目,旨在把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相结合,使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是高校单方面的工作,更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协同完成的系统工程,据此,作者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双服务”素质学校生态环境,建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生态链;形成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生态系统的素质教育模式,这对丰富高校职能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首先,它既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的素质教育观念,又是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素质教育实践;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它对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推进高校四大职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书对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爱学习、爱劳动和爱祖国的有效形式与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总体意义
该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文教育相对不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充分,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等等),结合河北北方学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促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简称“双服务”)的有机结合。
二、鲜明特征
该书阐述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具体有两点。其一,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更加突出面向全体大学生,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等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也有理工、师范和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其二,大学生由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显示出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具体有三个关键。一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活动具有区域性。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活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区域实际,找准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共赢。二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具有互融性。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服务基地和构建共建单位,以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关系整合,从而表现出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强烈互动。在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中,志愿者行动和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教育的内在本质而互通,也由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外在形式而相融。三是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具有协调性。学校成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领导机构,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以实现组织领导的协调性;建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网络体系,以实现志愿者组织的协调性;健全大学生“双服务”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宣传机制,以实现制度机制的协调性;通过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互融,形成必要的育人氛围,以实现志愿者活动全员参与、建设全程关注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育人模式的协调性。
三、实施途径
该书提出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不仅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可行方法。具体而言,通过开展服务校园、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和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服务教育实践活动,能促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不仅促进社区公民参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自我管理等文明意识的养成,增强现代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文明风尚。
四、保障体系
该书确立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即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体系以及生态体系等。例如,确立了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的绩效评价原则,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质与量相结合原则、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以及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又如,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即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学生素质要求及组织管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和开展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十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四个观测点。另外,还设立了特色、创新工作开展后的加分项目,旨在把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相结合,使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是高校单方面的工作,更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协同完成的系统工程,据此,作者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双服务”素质学校生态环境,建立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生态链;形成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生态系统的素质教育模式,这对丰富高校职能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首先,它既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的素质教育观念,又是一种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素质教育实践;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其次,它对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推进高校四大职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书对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爱学习、爱劳动和爱祖国的有效形式与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