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省安县踩桥会是雎水镇10个村委会辖区民众自发的大型踏青拜桥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民俗学方面,安县雎水镇踩桥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春社文化方方面面的特质;从文化角度而言,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是以道家文化为主,“儒道释”三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俗之一,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安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 踩桥会
踩桥会是传统民俗活动,是由四川省安县雎水镇10个村委会辖区民众自发进行的大型活动,2009年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四川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之一。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每年的春社日,踩桥会就定在每年的此日,所踩之桥为太平桥。《安县志》记其居于雎水镇虎头山下,为全青石砌筑而成的巨型单孔弧形大拱桥。大桥古朴苍劲,为雎水镇一处交通要道。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习俗,踩桥会历史悠久。笔者在民俗学方面以春社为例,在文化学角度以道教文化为例,就安县雎水镇踩桥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谈点浅识。
一、踩桥会是中国传统春社文化的遗存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春季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汉族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安县雎水镇踩桥会即为民社活动典型的遗存。据介绍,太平桥始建于公元1799年,即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自太平桥建成后,每年春社日举办的踩桥活动就日渐兴旺,经久不衰,逐步发展成为川西北一带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每年的踩桥会都有数万人来参加,其一是青年男女结伴春游来踩桥,这是商、西周时期春社活动原始风貌的遗存;其二是部分中老年农民前往,祈求土神保佑风调雨顺,祛病免灾,这是古代春社活动中祭祀土地神习俗的沿袭与发展;其三是备办酒菜,给孩子寄拜干爹干妈,祈求孩子健壮成长,这又是民社活动习俗的继承。
由此可见,安县雎水镇踩桥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春社文化方方面面的特质,这其中,有原始习俗的遗留,也有古代文明的继承;有官社活动的部分内容,如祭祀等,又有民社活动的娱乐与大众化特色。亦庄亦谐,雅俗皆备,为中国传统春社文化不可多得的一个“活化石”。
二、踩桥会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
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藝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厚的影响。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吸收了先秦道家关于“道”“气”“玄”等哲学概念,建立起一套宇宙本体论、形神论、生死观和修炼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汉地民俗、文艺、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与巫术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道教羽化飞升的神仙传说,有很多与桥密切关联。在与“踩桥”习俗相关的民间传说中,就强烈体现出道家文化的色彩。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活动中,踩桥弃秽、收干儿干女、丢药钱等一系引民俗活动,强调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祈求平安健康,这正是道教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则的鲜明体现,活动中的“彩船群仙图”更是踩桥会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相关联的直接证据。
总之,作为中国当代春社文化习俗的典型代表,安县雎水镇踩桥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春社文化方方面面的特质,而且,踩桥会活动与传统道教文化血脉相通。不仅如此,踩桥会中遗存的官社活动痕迹还带有儒家文化的特色,“拜卧佛寺”等活动又是释家文化的代表。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而言,说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是“儒道释”三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毫不夸张。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俗之一,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梧.从安县雎水踩桥到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建构的民俗与民俗的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翟贵蜜.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玲春.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J].数字化用户,2013(21).
(作者简介:聂娇,女,本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安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 踩桥会
踩桥会是传统民俗活动,是由四川省安县雎水镇10个村委会辖区民众自发进行的大型活动,2009年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四川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之一。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每年的春社日,踩桥会就定在每年的此日,所踩之桥为太平桥。《安县志》记其居于雎水镇虎头山下,为全青石砌筑而成的巨型单孔弧形大拱桥。大桥古朴苍劲,为雎水镇一处交通要道。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习俗,踩桥会历史悠久。笔者在民俗学方面以春社为例,在文化学角度以道教文化为例,就安县雎水镇踩桥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谈点浅识。
一、踩桥会是中国传统春社文化的遗存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春季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汉族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安县雎水镇踩桥会即为民社活动典型的遗存。据介绍,太平桥始建于公元1799年,即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自太平桥建成后,每年春社日举办的踩桥活动就日渐兴旺,经久不衰,逐步发展成为川西北一带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每年的踩桥会都有数万人来参加,其一是青年男女结伴春游来踩桥,这是商、西周时期春社活动原始风貌的遗存;其二是部分中老年农民前往,祈求土神保佑风调雨顺,祛病免灾,这是古代春社活动中祭祀土地神习俗的沿袭与发展;其三是备办酒菜,给孩子寄拜干爹干妈,祈求孩子健壮成长,这又是民社活动习俗的继承。
由此可见,安县雎水镇踩桥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春社文化方方面面的特质,这其中,有原始习俗的遗留,也有古代文明的继承;有官社活动的部分内容,如祭祀等,又有民社活动的娱乐与大众化特色。亦庄亦谐,雅俗皆备,为中国传统春社文化不可多得的一个“活化石”。
二、踩桥会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
古代石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桥梁科技、桥梁美学、桥梁藝术和民俗风情的面貌。因此,无论是石拱桥还是石梁桥,反映的不仅是建筑技术,更大层面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道教文化对中国古桥建筑有着深厚的影响。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吸收了先秦道家关于“道”“气”“玄”等哲学概念,建立起一套宇宙本体论、形神论、生死观和修炼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浓厚的道教文化对汉地民俗、文艺、建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石桥跨越河流、峡谷、深涧、小溪,因此经常被作为人和神之间的纽带或中介,在民间信仰与巫术中,被视为众神来去升降的必经之路。道教羽化飞升的神仙传说,有很多与桥密切关联。在与“踩桥”习俗相关的民间传说中,就强烈体现出道家文化的色彩。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活动中,踩桥弃秽、收干儿干女、丢药钱等一系引民俗活动,强调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祈求平安健康,这正是道教文化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则的鲜明体现,活动中的“彩船群仙图”更是踩桥会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相关联的直接证据。
总之,作为中国当代春社文化习俗的典型代表,安县雎水镇踩桥会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春社文化方方面面的特质,而且,踩桥会活动与传统道教文化血脉相通。不仅如此,踩桥会中遗存的官社活动痕迹还带有儒家文化的特色,“拜卧佛寺”等活动又是释家文化的代表。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而言,说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是“儒道释”三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毫不夸张。安县雎水镇踩桥会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俗之一,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梧.从安县雎水踩桥到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建构的民俗与民俗的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翟贵蜜.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李玲春.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J].数字化用户,2013(21).
(作者简介:聂娇,女,本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