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皇家海军舰艇“蒙特利尔”号停泊在北极圈内的一个峡湾里,意在宣示维护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主权。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极突然“热”了起来。不过,不是因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而是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里,再度引发了有关主权和资源归属的热闹争论。
全球安全专家迈克尔·克莱尔2001年写作《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将北极作为关注的重点。而事实上,以北极地区的巨大能源储量,以及北极地位的不确定性,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相信,未来的资源“战争”极有可能在北极展开。
丹麦大臣一席话引加拿大着急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极突然“热”了起来。不过,不是因为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而是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里,将这块寒冷的土地“灼”得火热。
北极的突然变“热”,起源于丹麦科研大臣黑尔厄·桑德最近的一席话。2004年10月初,桑德宣布,丹麦政府将拿出1.5亿丹麦克朗(约合2500万美元)专门用于北极科考,只要科学家们能够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底是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就将“拥有开发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权利”。桑德的一席话,大大刺激了加拿大的敏感神经。因为加拿大一直自认为是北极主权的“未来”所有者,桑德的话,等于直接对加拿大的“未来主权”构成了挑战。50多年前,加拿大就对北极提出了主权诉求,当时的各国曾达成一项协议,若未来100年内没有国家对加拿大的领土诉求提出异议,加拿大将对北极拥有合法主权。如今百年之约刚刚过半,丹麦就开始对北极虎视眈眈,企图将其纳入自家版图,怎能不让加拿大政府着急?加政府立刻发表声明表示抗议。而在此前,美国、俄罗斯等其他北极圈国家,也早已在暗自推进自己的北极占有计划。一场关于北极地区主权的“争夺战”正悄然升级。
处女地资源令人垂涎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多数情况下是指“北极地区”,即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周围国家有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八国。长期以来,北极地区的周围国家经过激烈的争夺,确立了各自在北极圈内的领土主权。现在北极地区的大小岛屿几乎被周边各国瓜分殆尽。因此,当前各国争夺的焦点逐渐从对陆地(主要是岛屿)的争夺转向对北极点的争夺。其直接目标是占有北极点附近的水域。
争夺战的实质,是确立各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分配。北极地区至今仍是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各种资源的蕴藏量令人垂涎。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2000亿桶,天然气在50~80万亿立方米之间,被誉为“地球尽头的中东”。北极地区还蕴藏有大量优质煤。在能源供应日趋紧缺和能源价格日益上涨的今天,这些可观的能源储量不能不让周围的国家怦然心动。此外,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有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还盛产金、银和钻石,以及铀和钚等战略性矿产。而且根据推测,北极地区可能还蕴藏着同南极地区基本对称的世界级大型铁矿。
另一方面,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北极的大块冰山就会融化,从而使得海平面升高、海面阻隔减少,如此一来,北极地区很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试想船只穿越北极海域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之间运送货物将是何等便利!气候学家们估计,再过15年,著名的“西北通道”,也就是横穿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每年将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成为国际海运航线的一部分。因此,哪个国家能拥有和控制北极,它便将掌握21世纪的能源和交通两大命脉。除了上述矿产资源外,北极地区可供开发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科技资源也相当可观。总之,北极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引起全球能源格局和交通格局的“大地震”,因此北极是其周边各国的必争之地。
北极到底归谁?
长期以来,北极一直属于国际领土,加拿大虽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人,但到目前为止,百年之约也仅仅过半,而且,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等各少数族裔对加拿大也并无多少认同。在北极归属问题上,加拿大和前苏联依据所谓“扇形原则”,而美国、丹麦、芬兰和挪威则以该原则存在实际操作的缺陷和缺少法理上的公证性为由不予承认。此次丹麦政府声称“只要能够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床和底土是格陵兰岛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丹麦将有权开采北极点附近水域的海底资源”,它所依据的是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有关规定。现在丹麦政府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科学推测:即北极和格陵兰岛之间由一条名为洛莫诺索夫的水下山脉相连,北极是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丹麦政府认为,只要丹麦的科考队能够证明这一推测的真实性,丹麦将理所当然地拥有北极海底巨大的资源宝藏。
目前,还没有一条被各界所公认的国际法或条约能对北极的归属问题做出权威判定。除1920年签订的规定斯瓦尔巴群岛为非军事区的“斯瓦尔巴条约”外,涉及北极地区的惟一国际性条约便是1990年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共同签订的“八国条约”。但这一条约主要规定的是各国在北极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和环保责任,并没有对各国领土和资源的分配作出界定。由于北极主权的归属缺少法理基础和地理学共识,从而使得各国都对其表现出异常浓厚的“兴趣”,试图在混乱之际占得先机。
主权和资源争夺战悄然升温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北极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6世纪开始,人类便开始了在北极的探险活动。1909年,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第一个找到了北极点,并将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在北极的活动逐渐从探险转为科考,从商业转向军事。
二战期间,北极航线对盟军的胜利至关重要。美英等国共有78批1571艘次舰船穿越白令海峡,通过北极航线向苏联运送粮食、药品、冬衣和弹药等,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功不可没。
冷战期间,北极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场”,美苏两大军事集团都在北极部署了重兵。北冰洋沿岸,双方都建立了强大的高灵敏雷达网和截击导弹、战斗机群及侦察卫星的早期预警系统,密切监视对方行动。
冷战以后,各国对北极的兴趣逐渐从军事转向主权和资源。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证明北极是自己的。2001年,俄罗斯政府声称,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亚的地理延伸,北极是俄罗斯的;2003年,美国擅自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暗示北极是属于美国的;前面提到的丹麦科技大臣桑德派出的科考队,也是带着争取国家主权的神圣使命启航的。而加拿大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预定”了北极。
为了维护和巩固对北极的控制权,加拿大正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准备以武力威慑说话。2003年底加拿大总理马丁上台以后,立即声称将大幅增加军费预算,提升国家军事实力。同时,加拿大政府更以反恐为名,在其位于北极地区的国境线上加强军事部署。2004年8月,数千名加拿大军人在北极圈内展开了一场代号为“独角鲸”的军事演习,意在宣示维护北极地区的国家主权。据悉,加拿大政府还决定于2005年发射“雷达二号”人造卫星,对北极地区过往船只实施监控。此外,加拿大军方还计划到2006年实现在北极圈以北500英里处的帕里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一场北极地区的主权和资源争夺战正在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