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鉴 漆画之美,正当青春盛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漆画,虽诞生时间较晚,颇有大器晚成之感,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背后所继承的深厚漆艺技法,使这种“制作”的绘画有别于其他画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篇将呈现中国漆画独特的技法和艺术风貌,同时甄选日本漆艺大师之作,借此小作“赏”与“鉴”。
  要感谢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这是越南用传统漆艺与现代绘画相结合后积累30年产生的艺术成果。这给当时围观的中国艺术家们带来了一束光。他们开始回首中国历史长河里已经闪耀了几千年的传统漆艺技法,然后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努力,最终达成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工艺之美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中国漆画属现代漆艺中的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
  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是漆画的优势。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夫一说过:“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工艺,如果不懂材料、技法、工艺或不对它进行研究,搞创作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漆材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它可髹、可描、可镶、可磨、可刻、可堆、可雕。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
  而天然漆的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材料。干燥后的天然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具有种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赏心悦目的光泽。它光可鉴人、润如肌肤,触摸起来温暖而滑润。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均给人以很舒适的感觉。而人生理上的愉悦往往会转换成心理上的美感。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它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黑漆代表了漆最为本质的特征,漆黑是黑的极致。正如吴冠中所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其中常见的朱红漆极具华彩而又沉稳,且经久不变色,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安康。
  中国传统漆艺技法渊源流长,仅明代黄大成所著《髹饰录》就记载上百种漆艺技法。运用最广的是利用漆的粘性来粘贴天然美材。
  蛋壳,是漆画里见到最多的技法元素。漆呈现棕褐色,即使调成色漆它也不会很鲜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蛋壳刚好可以代替漆画中的白色。白色蛋壳在黑漆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洁白可爱。
  镶嵌金银片和螺钿,这两种技法原来经常用在家具和些器物上。它们在光线的照耀下能发出各种七彩的光芒,可以弥补漆画中色彩的不足,会在画面里显得十分夺目。
  除了以上材料之外,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镶嵌其它材料。日本著名漆艺家高桥节郎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昆虫标本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漆是种半透明状的液体,它的半透明性适合来罩金属粉,可使画面中的色彩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
  在现代,莳绘的技法反而在日本漆艺上最多见到。这种技法源于唐代,后传入日本,主要是在漆胎上施以金属粉或色漆粉,然后打磨推光。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显得金碧辉煌。
  日本对我们处理金色的技术非常沉迷,比如说这已经在中国工匠中已经很少人用到的沈金。
  这种技法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漆器上就出现过,1315年传入日本。打磨推光后的漆板乌黑铮亮,本身就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在漆板上用刀刻针划,再戗金银或色漆,金银的光泽与漆的光泽相互对应更显得富丽堂皇。也可加入一些天然美材以丰富画面的色彩,呈现出铁线银钩、单纯明快的画面。这种技法还被运用到瓷器上,被称为金襕手工艺。
  图像之美
  漆画具有双重属性,即纯艺术性和工艺性。对于漆画而言,其艺术性的创造是首要的。漆画是通过漆这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
  杜安·普雷布尔《艺术形式》中认为:“一件艺术品是运用某种媒介,通过人类的技巧构成的某种观念的表现,媒介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如果某种媒介使用得非常完美,把我们的感受扩展到了超越普通的意识,那么媒介的这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视为艺术。”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而进行的绘画艺术。
  漆画的构图由于受到漆与工艺的限制,一般来讲比较适合表现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构图的平面性有利于漆画色彩造型的平面处理。此外,漆画的构图也比较讲究画面的视觉上的对比和均衡。例如疏与密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及多样性的均衡与统一;形象处理富有次序感、节奏感。“计黑当白”在漆画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传统中国画处理空间的观念在漆画中的运用。
  漆画的装饰性决定了其主要以与构图相适应的平面装饰造型为主,以渲染和平涂相结合来表现结构。它更适合东方的平面化无透视的、富于主观想象的造型方法。从生活的原形中提炼,再运用主观想象的进行艺术再现。优秀的作品结构清晰明确,实形与虚形的关系相辅相成。
  色彩,是漆画里最值得骄傲的部分。
  尽管经过加工后用来调制色漆的透明漆不可能调出很鲜亮的色漆,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表现很微妙的色彩变化。但最基础的红与黑实现漆器里的最高审美。代表中国古代漆艺最高成就的汉代漆器,红与黑是它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运用红黑两色创造出了灿烂的漆文化。黑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而且它还具有最大的包容性。除了黑漆很容易与各种色彩形成协调关系外,也可与金银相配。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浑然一体,素白的蛋壳与黑漆的对比既醒目明快而又素雅,具有七彩宝石光的螺钿在黑漆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多彩。漆画的色彩特点是以平涂为主,追求色彩单纯明快的艺术效果。总之,漆可以赋予一切天然美材以丰富的色彩,使漆画具有种独特的视觉美。
  美学理论里,完全真实地反映外界景物或直露无遗地宣泄内心情感都不能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将虚实统一,情景交融,被观看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艺术、美的意境。批评家们常用这个理论来视为评判艺术作品成败的尺度。毕竟美的意境应该是一切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魂。漆画的意境正是通过漆的材料美、工艺美以及美的艺术形式构图、色彩、造型等诸多因素来体现。   中国漆画创始人之一的乔十光,擅长将漆的材料美、人工美,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发挥出来。
  在他的作品《江南水乡》里,以漆为黏粘合剂,用蛋壳镶嵌表现出了中国江南的白色房子,漆黑的屋顶,银灰色的水天,使画面呈现出个黑白灰的世界,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辉映之美
  如何从工艺品到艺术品,一直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中国漆画的发展历程里。
  一幅好的漆画应该是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完美结合,二者的交相辉映,才足以承载巨作的诞生。
  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对手工艺人(工匠)与手工艺术家的评判基本是全球的教科书了:“手工艺人常常把自己分为两类,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设法谋生,而制作别人喜欢的工艺品。另一部分是手工艺术家,他们怀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制作出有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这第二部分人倾向于在设计创新和媒介用法方面做开路先锋。”
  这成为了一个基础判断:工匠是为别人而制作,他们往往是保守的;而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他们勇于创新,是开路先锋。
  只强调工艺性不讲究艺术性的是工匠。不能否认某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地生产和模仿那些审美趣味不高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往往为了掩饰其艺术水平的不足,而过分地在工艺上下“功夫”,以炫耀技艺为主。
  但是,漆画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绘画,它的材料美和工艺美蕴藏于绘画性之中,其艺术性的追求是首要的。因为人们在欣赏它的精神意义时,往往超越了工艺的本身。意境是一切艺术也是包括是漆画的灵魂。所以过分强调工艺不讲究艺术性,不加强对漆艺精神内涵的开发,中国的漆画就不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鉴赏一幅足可以传世的作品,首先是要判断它是否符合东西方共同的审美。
  当然,也不能过分追求“绘画性”而忽视了其工艺性,会使漆画失去作为一画种而独立存在的魅力以至渐渐走向消亡。
  当今工艺已争得了与纯绘画同等的地位,这点在国际上已被公认。漆画作为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然要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就很难巩固。而离开了材料、离开了技法而空谈艺术奢论精神,艺术精神都往往会落空。
  漆画界也曾经否定工艺、否定传统,追求所谓的“绘画性”。例如用漆来模仿油画、水墨画、版画等。由于漆材料与油画材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只能用廉价的化学漆聚安酯等材料来代替。结果使其既不像漆画也不像油画,不伦不类,完全丧失了漆的朴实淳厚的美感和特色。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赖以生存的优势,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精彩和成功的艺术。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漆的语言优势,突出它的材料美、人工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个画种一旦失去了其特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使漆画这一新兴的画种得而复失或逐渐走向消亡。
  漆画作为漆工艺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的特点决定了漆画家要具有漆工艺和绘画两个方面的素质。漆与画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样多维度的交相辉映才应该成为每位漆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都市人现在对漆画越来越有感觉?是漆艺那种亲切而又温暖、质朴而又淳厚的视觉感受,恰恰唤醒现代人在情感上、心理上的需要。
  (编辑/董萍)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30日,南京博物院与陕西博物院,两馆联袂策划举办了“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江苏被公认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南京博物院当是江南历代戏曲文物的收藏重地,山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祥地,在金元时期见证了北方戏曲的辉煌,享有“戏曲摇篮”的美誉。两大博物馆一南一北,接江南水乡之软糯声腔与中原黄河之金石曲调,映射中国戏曲之漫漫历史时光。让观者得以在南戏北曲的交响中,走进传统的精神世界,倾听祖
期刊
曾经长久凝望过一幅漆画里的星空,而且有一种被吸入黑洞无法自拔的沉迷感,当时的想法是,确实再无一种媒介可以在虚与实中如此完美地反映皎皎银汉了……  当然,也再无一种媒介可以如此苛刻地需要现场亲临,其他方式不足以需要视觉如此高度而又细微的敏感。  但是这样的媒介,已经不是在印象中的传统漆艺了——完全来自千年前从战国时代就已经繁衍,直到汉代就进入中国美学巅峰,一直存活到现代从无断层的技艺活化石。而这活化
期刊
漆画,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绘画品类,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成长方式。最早的漆画附属于古代漆器上,而真正意义上的漆画从上世纪60年代初始到80年代第六届全国美展才成为独立画种,至今不过50余载。在当代艺术多元化观念的感召下,漆画从一开始的崇尚装饰,到现在的多元化面貌,中国漆画的发展正由几代漆画人的不懈努力和勇于探索,不断向前推进。  脱胎于漆艺  中国漆画脱胎于中国漆器工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从漆工艺
期刊
壹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2017年12月17日晚,备受关注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在北京保利夜场以4.5亿元起拍,引发买家激烈争夺,经过20多分钟的角逐,数十轮的竞价,最终以8.1亿元落槌,9.315亿元成交,打破世界最贵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也是首件成功迈入1亿美元俱乐部的中国艺术品。根据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Artprice年年初发布的排名,齐白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齐白石在
期刊
时序,展现当代漆艺的古今之变  由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于2016年9月9日在湖北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皮道坚、冀少峰、方勤联合策展,共邀请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越南8个国家105位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近200件,可以说是一场国际性、高水准的漆艺盛宴。  本届展览着眼于“时间”的概念,将时间维度与时间品位方式
期刊
2015年注定对于每个人都是难忘的。股市海啸、房产低迷、人民币汇率指数出台……人们还没从日常投资与金融理念的裂变中回过神来,北京的艺术盛宴作为吸引投资渠道稀少的国人,仍成为大家重要探讨的热门领域。  “艺术北京”,仍是鲜活一员  提到北京的艺博会,人们是无法回避“艺术北京”这个历时十年的本土艺术博览会。如今,它在亚洲地区与其他博览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抗衡,可以说是北京地区最接地气的博览会、参与画廊最多
期刊
“山水”与其说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中文人寄情庙堂之外的一种抒情场所,不如说它更是一种传递人与世俗之外精神世界沟通的客体存在。9月3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的15位艺术家群展“山水间”,就探讨了在当代语境下,每个艺术家对“山水”的不同理解。当代艺术家理解山水,不仅要在空间的物理概念上寻找过去的“山水”。也需要跨越时间的深度,在历史的背景下建构属于当下的“山水”之境。  此次展览囊括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和
期刊
入秋开始天干物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画家谢晓冰位于番禺新造镇思贤村鱼塘上的一间工作室化为灰烬。据新快报报道,起火原因不得而知,画家声称被烧毁的百余件艺术品价值达数百万元。  火灾是全球公认对艺术品资产安全威胁最严重的三大风险因素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盗窃和运输装卸。这起事故虽不排除有人为纵火的可能,但它给当事人造成的巨额损失,仍激起了业内对这类新兴资产安全的反思。  有人说,假使当事人给自己收
期刊
从来都知道“后生可畏”,不知不觉,80后、90后新晋藏家也悄然攻城略地,在收藏界逐渐有一方自己的天地。  业界有位名宿评价这个现象时,曾经说过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60后、70后藏家普遍比较谨慎,收藏也是由低往高,讲求一个次序;80后、90后藏家则没有任何禁忌或者界限,他们的心是完全打开的,可以一下子直接进入最顶端。”  他们生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多元的社会属性注定这个收藏群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期刊
葫芦,本是寻常瓜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其优美的造型、旺盛的生命力,被赋予诸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时至今日,葫芦已衍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也是世人眼中的吉祥之物。我们不妨通过梳理文献、赏鉴存世的葫芦文物,追溯这一文化的起源与嬗变。  谈起葫芦文化,天津博物馆的馆藏中,不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葫芦形器物。其中以清代掐丝珐琅嵌玉石葫芦万代纹瓶最为突出。这组器物共两件,均为铜制,取天然葫芦之造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