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新”结合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如今电视娱乐节目“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很多电视台为了取得高收视不断从国外引进种类多样的真人秀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大部分节目多是沿用引进节目本身的节目形式,改造只是邀请一些本土明星,节目创新力度却很小。2015年年初央视推出的综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则充分结合中国戏曲艺术,以轻松新颖的娱乐方式向受众巧妙地推介传统艺术,将娱乐综艺类节目与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巧妙结合,实现了节目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戏曲艺术;娱乐真人秀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70-02
  
  一、电视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
   本雅明认为,在古典文化中,艺术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被生产出来的,艺术品必然会受到各种特定因素的深刻影响,而带有某种稀罕、特别以及独一无二的特点[1]。中国的戏曲艺术具有其独特性,因而才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电视发展初期,为了丰富电视节目内容,有大量的电视戏曲类节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今却一步步走向边缘化。面对日益变化的艺术环境,传统艺术必须积极面对。起初,电视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媒介和平台,因此戏曲艺术在电视荧幕上保留了最大的完整性,常见的形式有戏曲大赛、戏曲晚会、戏曲电视剧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化,这些戏曲节目的收视率却每况日下。
   电视媒体具象化、综合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使得传统戏曲艺术能够通过电视这一平台实现大众传播,能将戏曲艺术传播和发扬。但是收视率就是电视的生命,为了传统艺术牺牲收视率,这是不现实的。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着一般听众,他们须不用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术不是为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2]”所以在现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边缘化的传统艺术必须做出更大牺牲,融入到现在的各种节目形式中,才能逐渐被人所认识、熟知。
   电视媒体在现在仍然是普及率最高的一个媒介平台,它肩负着舆论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责任。之前的电视戏曲从本质上来说,电视和戏曲是相互分割的,戏曲只是运用电视技术来表现戏曲。周华斌先生在《戏曲与电视戏曲面面谈》一文中指出,“电视上的戏曲不应当只是被动的录像,如果仅仅满足于优越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指标,进行标准化录像,加上介绍剧情、讲故事、摘抄说明书,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傻瓜机’档次。标准化的傻瓜机片子看多了,千篇一律,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3]”所以,要想创新只有把电视媒体与传统戏曲艺术真正融合到一起才能实现双赢。
  二、娱乐节目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创新
   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究竟该如何结合,才能既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发展,又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达到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的双赢呢?
   下面就《叮咯咙咚呛》的节目亮点做具体分析。
  (一)节目概况
   《叮咯咙咚呛》是中央电视台2015年打造的原创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节目承接中韩文化交流大任,具有外国明星体验中国文化的高度立意,并极具创新性,将原创真人秀类综艺节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节目形式
   《叮咯咙咚呛》与以往的电视戏曲类节目不太一样,它实质是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并把中国戏曲作为核心元素融入其中。
   《叮咯咙咚呛》让不少观众以为这只是一档单纯学习戏曲的节目,但是各式各样任务的加入,让节目变得更加有趣。虽然任务上有不少借鉴的地方,但不是单纯的抄袭。
   1.戏曲剧种的选择。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节目中三队嘉宾学习的剧种,选取了人们最常见、最为熟知的三种戏曲,分别是京剧、越剧和川剧。
   2.以游戏为主的节目环节。从节目播出时间可以看出,《叮咯咙咚呛》主要针对的受众群体并不是戏曲迷而是现下的年轻观众。节目邀请了韩国一些当红的歌手、演员和笑星作为嘉宾,并且他们都是男性,与中国的三位女嘉宾和一位男嘉宾组成三队。
   他们在寻找中国队友、选择戏曲剧种和寻找戏曲名师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多种游戏方式和比赛项目实现最终目标。这也是当下最流行的竞技类节目形式,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这些游戏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一些娱乐节目而是结合节目本身,融入戏曲元素的游戏。
   3.多地取景拍摄。由于三种戏曲剧种的选择,摄制组分别到北京、杭州和重庆取景拍摄,沿途拍摄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秀美风光,具有浓郁的中国元素。如他们到长城取景拍摄,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到重庆的自然风景区都从侧面展现了中国人文、地理资源的丰富。
  (三)节目优势
   1.节目形式创新。《叮咯咙咚呛》以中国戏曲为核心,将中国传统艺术巧妙融入当下最流行的嘉宾娱乐竞技互动中,这在之前的任何节目里都没有。
   在三组队员选取戏曲剧种之前,三种戏曲分别以简短的方式登台亮相,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伴随嘉宾们的反映。在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戏曲初体验,十位明星来到长城向戏曲老师学习戏曲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在每学习一项之前,节目都会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简明扼要的介绍显得不累赘而且易于让观众接受,观众在明星嘉宾们时而严肃时而逗乐的学习中也感受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2.兼容并蓄。《叮咯咙咚呛》最大的亮点就是请了六位韩国明星,让外国明星在娱乐节目里学习中国戏曲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这六位韩国明星本身在韩国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在中国拍摄的节目也会受到他们粉丝的关注,他们的参与让韩国人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因为他们而弘扬到国外。    3.扩大收视群体。由于近几年中韩文化交流频繁,韩剧的热播,韩流的风靡,甚至这几年中国有很多电视台还引进韩国综艺节目,很多中国观众对很多韩国明星也耳熟能详,这些韩国明星在中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规模可观的粉丝群体。《叮咯咙咚呛》选择这些韩国嘉宾就是出于扩大收视群体,提高收视率的目的。有明星就有关注,明星越多关注度越高,也更受基数大的年轻观众的喜爱。天津卫视的戏曲综艺竞赛类节目《国色生香》也做的十分精彩,但是由于平台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明星不够腕导致关注度较低。《叮咯咙咚呛》在网上一期几百万的点击量,而《国色生香》却只有几万,最多的也是十几万,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
  三、结合存在的问题
   1.节目“韩味”十足,应多融入“中国风”。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打着“中国戏曲”的名号,节目本质上仍然是电视综艺娱乐秀,没有最大程度的把中国戏曲元素发挥出来。《叮咯咙咚呛》是在以韩国的综艺娱乐节目真人秀为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所以整个节目仍然让人觉得韩国味十足,这也是大多数引进节目的问题,比如节目中男女嘉宾会特意制造暧昧气氛来增加看点,这都是韩国综艺类节目中贯用的手法。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味的娱乐化是这个市场的恶性循环,但同样的桥段被反复使用就失去了新鲜感。
   此外,《叮咯咙咚呛》共邀请了十位嘉宾,韩国人就有六位,节目组可以考虑多邀请几位中国人,中国人对中国的国粹应该更有感情,一帮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懵懂的状态。
   2.传统艺术形式的碎片化。《叮咯咙咚呛》虽然是一档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其中的综艺真人秀节目,但是它依然是以娱乐性为主,戏曲艺术只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融入其中,你不会看到完整的戏曲舞台形式与表演,这也注定了戏曲等传统艺术无法回归到主流。如何迎合现当下观众的口味,如何对戏曲艺术进行创新和改变,这仍然是传统戏曲艺术本身需要思考的问题。
   3.传统艺术的“让路”。收视率是节目生命的象征,现在大多数的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可谓想破了脑袋,下足了血本。引进国外的优秀综艺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的趋势,连央视也开始经不住诱惑,而国内自己的优秀电视节目少之又少,全是对国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中国的传统艺术日趋面临边缘化的境地,现在的年轻观众又对此不感兴趣。在二十年前,传统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体相结合时,电视媒体只是一个传播载体,而如今传统艺术只能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一个元素出现。《叮咯咙咚呛》虽然是一档结合中国戏曲的娱乐真人秀,但是戏曲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大多还是以游戏为主。观众似乎回到了孩童时代,只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才能去了解传统艺术,这也是速食时代人们浮躁心态的一个表现。人们更愿意关注当下最热门、最火爆的,而忽视真正的文化精品。就如前面所说明星更多的《叮咯咙咚呛》要比以戏曲演绎为主体的《国色生香》收视率更高。
   因此,一些拥有更多和更好资源的平台,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等应该把眼光也多放到中国传统艺术上,传统艺术缺少精良的平台和资源,如果平台更好,一定能打造更好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盛宴。中国电视人应该加强自身节目的创新,而不是老把眼光盯在国外。
  四、小 结
   《叮咯咙咚呛》将节目创新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虽然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做到了真正将本土的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到娱乐综艺节目中。电视媒体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只有接地气、贴民心、健康向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让传统艺术绽放光彩,实现精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张旭东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世界电影,1990(1).
  [2]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周华斌.戏曲与电视戏曲面面谈(上) [J].剧作家,2006(5).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2月31日所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中媒体对复旦大学遇难女学生报道所引起的争论为例,探讨此类新闻报道中反映出的新闻伦理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旨在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伦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病患者,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但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媒体形象却多为负面,尤其是网络上,精神病患者的形象长期处于扭曲化的困境当中。本文通过对人民网江苏视窗2014年有关精神病的新闻报道的分析研究,试图总结出一些现象及规律,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对目前精神病患者媒体形象的良性塑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精神病患者;媒体形象
期刊
摘 要:本文梳理了微博自净功能的概念,以2014年湖南湘潭产妇手术台死亡事件微博舆情发展为个案,概述了微博自净功能在该事件舆情应对中的作用,并主要解析了影响微博自净功能发挥的四个关键要素:传统媒体微博的权威报道成为扭转舆情的关键;专业人士微博的意见领袖功能不可忽视;逐渐成长的理性网民是必要和前提条件;官方微博舆论引导能力必不可少且有待提升。   关键词:微博自净;理性网民;传统媒体微博;官方微博
期刊
摘 要:通过对陕西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存在诸如未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对中国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中国梦的实践意识较弱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指出应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因材施教,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深层次的理解;增强实践意识,协同个人梦与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认知程度;陕西高校   中图分类号:C91
期刊
摘 要:从《超级女声》真人选秀节目火遍大江南北,到如今《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一系列一线明星真人秀节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人秀节目无疑为中国电视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成为目前电视市场不可缺少的标杆内容。自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加上引进内容与新媒体内容的竞争,“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决定着电视节目内容和策划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基于全球化的视野,通过产业视角进行
期刊
摘 要:电影《钢的琴》处处流露出导演张猛的前苏联情怀,影片关注底层小人物,却并没有囤囿于展示小人物的苦难悲情,而是选取底层叙事的角度,将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喜剧元素结合,把一群普通下岗工人的喜怒哀乐化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影片运用底层叙事手法,并从美学艺术符号的角度去建构影片,从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欣赏价值的影像世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叙事;意象;人文关怀;艺
期刊
摘 要:电影《天将雄狮》用近乎完美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现了丝路中的文化景观,在视觉和听觉影像中感受到仪式性文化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让人们从“镜像阶段”中达成了文化的认同,电影不仅从仪式性文化的影像化展示、“镜像阶段”中的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心理的视听表达这三个方面让观众享受到文化盛宴,还从电影文本的深处看到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关键词:仪式性文化;镜像阶段;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
期刊
摘 要:在众多的新兴媒体中,微博几乎成为社会新近事件的第一舆论策源地,官方政务微博是官方权力话语积极走向前台的重要平台。危机事件是对官方微博公正能力的检验,本文通过对危机事件山东招远案中选取的官方微博和新浪微博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比较,对官方微博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官方政务微博;招远案;话语权;话语博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新闻舆论监督,因种种局限,越到基层监督功能越弱。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缺位”和“失语”已成为县级台话语权、公信力的“短板”。本文注重寻求操作性强的提高舆论监督实效性的解决途径与对策,即从正确的舆论导向出发,找准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群众集中反映问题的契合点,多单位联动以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以及融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简单地说就是从“定位、聚力、联动、乘势”四个方面入手,从而充分发
期刊
摘 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自2011年底实施以来,在网络上持续形成较高的舆情关注,并体现出萌芽、高涨、平稳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形成与百度搜索指数之间有较强的关联。营养改善计划网络舆情主要由营养餐安全事件触发,文章归纳了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存在一些失误和主要的舆情观点,并以石城县营养餐疑似中毒事件为例分析了舆情传播路径和事件处理经过。   关键词:营养改善计划;網络舆情;发展阶段;应对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