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体育课程改善了小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身体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是由于学生处于长达六年的成长期,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极易发生改变,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诸多因素干扰下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做好在体育教学中广泛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积极引导并改善学生的德育认知。优秀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包括品德教育的培养,在明确学生锻炼体质的目的时训练基础能力,在大方向上实现身心协同发展。其中,体育教学进行渗透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综合能力呈多边形发展的态势。“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就充分说明了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为主进行研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具体谈谈德育教育的应用。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161-01
一般而论,普通的小学体育教学以基础性训练与简单热身活动为主,存在较大限制,学生在活动中更贴近自由活动与体育游戏,德育教育无从谈起,因而也就缺少德育教育的直接应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生理上的局限性与优势,塑造学生在运动下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主旨逐渐向发展学生的可塑性与提升总体健康水准,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课业负担下能转移部分重心,在体育运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强健体魄去改善学生久坐导致的体质问题,并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此外而言,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不是玩耍而是另一方面的学习,不制约体育教学功能的应用发挥。从室内到室外,引导学生转移目光和注意力,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基础性建设的教学机会。本文从体育工作展开,在具体的应用中联系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1.适当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注意教学形式
小学体育中依然是以运动类课程为主体,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由于运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过于激烈,教师可以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让学生掌握基础运动技能的同时磨砺自身,通过自我锻炼充实成长经历,有目的性地磨炼意志。其中,整个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情况及教学阶段性目标进行评估,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及时地融合德育教育。培养体能与头脑,在具体的行为训练中规范学生的动作,减少学生受伤的可能。另一方面注意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影响,强化学生在特定教学形式下的认同感,迎合学生这一受众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期待感,使德育工作的渗透更为轻松。
2.改变教育方针,因材施教进行德育培养
因为小学生约六年的成长跨度,在总体教学方案与教育方针上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适应这一巨大跨度,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为特点,区分不同学生存在的身体或者心理素质差异,考虑小学生的大致行动目标,结合其思想习惯和动作习惯进行体育训练。教师在对其进行引导的同时,发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观性,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活动中及时给予肯定与批评,树立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榜样,在体育方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抓住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品行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神经反射速度、肌肉爆发力、灵巧程度、身体协调程度与耐力方面的素质表现等信息,分批次、有针对性地举行乒乓球赛、短距赛跑、躲避球或者丢沙包、体操类活动与长距赛跑等比赛,以突出学生的个人出色素质。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正确引导,在思想方面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德育教育方面重点突出学生的意志与信心,陶冶基本的道德情操,以身为范,实现德育教育的应用教学,影响小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扩大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
3.严格遵守课程规章制度,尊重行为纪律
对于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规章制度极少甚至没有,上课完全按照自身意志,不经过小学体育教材的要求就直接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受伤、不出事就好。这样是完全不行的,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起不到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课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构建课堂的纪律化,使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安全学习,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另类表现,应使他们认识到行为纪律的重要性,以及尊重行为纪律这一行为在德育教育表现方面的意义。
例如,教师对于在课堂上较为调皮捣蛋的学生,针对其不符合课程规章制度的行为,让其负责课堂器材的搬运及整理,对丢失或者损坏的器材进行负责,培养其责任感与对班级的归属感,使学生意识到破坏行为纪律的后果,从而更深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进行规章制度的执行,培养学生对于制度的敬畏与团体荣誉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应用教学,从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方面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4.总结
新课改推行的大环境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随着小学基础教育進入大部分人的视线,小学体育的教学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了体魄的培养,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工作。因此广大教师队伍应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型发展,锐意进取地提升道德素养。教师更应该做出模范作用,以优秀的品格为模板要求学生实现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奕雅萍.论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5(34).
[2]王宝君.小学体育德育教学方法探微[J].魅力中国,2014(10).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161-01
一般而论,普通的小学体育教学以基础性训练与简单热身活动为主,存在较大限制,学生在活动中更贴近自由活动与体育游戏,德育教育无从谈起,因而也就缺少德育教育的直接应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生理上的局限性与优势,塑造学生在运动下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主旨逐渐向发展学生的可塑性与提升总体健康水准,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课业负担下能转移部分重心,在体育运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强健体魄去改善学生久坐导致的体质问题,并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此外而言,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不是玩耍而是另一方面的学习,不制约体育教学功能的应用发挥。从室内到室外,引导学生转移目光和注意力,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基础性建设的教学机会。本文从体育工作展开,在具体的应用中联系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1.适当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注意教学形式
小学体育中依然是以运动类课程为主体,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由于运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过于激烈,教师可以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让学生掌握基础运动技能的同时磨砺自身,通过自我锻炼充实成长经历,有目的性地磨炼意志。其中,整个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情况及教学阶段性目标进行评估,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及时地融合德育教育。培养体能与头脑,在具体的行为训练中规范学生的动作,减少学生受伤的可能。另一方面注意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影响,强化学生在特定教学形式下的认同感,迎合学生这一受众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期待感,使德育工作的渗透更为轻松。
2.改变教育方针,因材施教进行德育培养
因为小学生约六年的成长跨度,在总体教学方案与教育方针上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适应这一巨大跨度,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为特点,区分不同学生存在的身体或者心理素质差异,考虑小学生的大致行动目标,结合其思想习惯和动作习惯进行体育训练。教师在对其进行引导的同时,发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观性,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活动中及时给予肯定与批评,树立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榜样,在体育方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抓住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品行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神经反射速度、肌肉爆发力、灵巧程度、身体协调程度与耐力方面的素质表现等信息,分批次、有针对性地举行乒乓球赛、短距赛跑、躲避球或者丢沙包、体操类活动与长距赛跑等比赛,以突出学生的个人出色素质。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正确引导,在思想方面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德育教育方面重点突出学生的意志与信心,陶冶基本的道德情操,以身为范,实现德育教育的应用教学,影响小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扩大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
3.严格遵守课程规章制度,尊重行为纪律
对于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规章制度极少甚至没有,上课完全按照自身意志,不经过小学体育教材的要求就直接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受伤、不出事就好。这样是完全不行的,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起不到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课程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构建课堂的纪律化,使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安全学习,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另类表现,应使他们认识到行为纪律的重要性,以及尊重行为纪律这一行为在德育教育表现方面的意义。
例如,教师对于在课堂上较为调皮捣蛋的学生,针对其不符合课程规章制度的行为,让其负责课堂器材的搬运及整理,对丢失或者损坏的器材进行负责,培养其责任感与对班级的归属感,使学生意识到破坏行为纪律的后果,从而更深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进行规章制度的执行,培养学生对于制度的敬畏与团体荣誉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应用教学,从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方面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4.总结
新课改推行的大环境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随着小学基础教育進入大部分人的视线,小学体育的教学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了体魄的培养,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工作。因此广大教师队伍应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型发展,锐意进取地提升道德素养。教师更应该做出模范作用,以优秀的品格为模板要求学生实现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奕雅萍.论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5(34).
[2]王宝君.小学体育德育教学方法探微[J].魅力中国,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