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有一位与徐悲鸿先生齐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就是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长于水墨人物画,早年多画民间疾苦,20世纪50年代后,多画时事生活及历史人物肖像等,造型写实,笔法严谨,画风质朴、深邃,笔墨精湛、娴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曾出版《蒋兆和画集》、《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等。
蒋兆和的艺术创作包含着两种探索方式:一种是艺术语言的探索,一种是精神出路的探索。蒋兆和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主要是针对线条、构图与技法的研究而展开的。蒋兆和在技法上深受徐悲鸿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习并吸收了西画中素描与油画特有的严谨、准确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逐步形成一种中西绘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新式绘画风貌。在蒋兆和的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已不再追随前人的笔墨迹象和写意的自由性,而是把西画的“形似”与中国画传统的“神似”进行了生动的结合,从而找到了新的绘画语言和生存语境,挖掘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和苦难关怀,在思想深度与现实的结合上更为缜密和理性。
蒋兆和的艺术探求是自省的,也是理性的。当以这种现实主义语境下的艺术探求方式来梳理他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时,他把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精神出路的探寻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一直倾力表现一种“大悲剧”意识,通过艺术文本与精神诉求的语意断裂,解析苦难战争与人民流亡的原生语态。在艺术表现上,以艺术惟美的逆向性表述打破了歌颂生命、赞扬生命的积极审美态度,再现生命过程的残缺、脆弱甚至绝望。这种悲剧反映的不是区域性的人民迁徙,而是关系整个民族的动荡与流亡。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以个体身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时,与祖国命运相系的忧患意识让蒋兆和在时代的不幸中找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与支点。
蒋兆和作品的思想特征正是以人性的高度感知生命,运用艺术语言探索寻求精神出路的艺术方式,以精神的励志与自救完成对苦难意识反思与觉醒的自觉性选择。在他的作品中,思想内涵是第一位的,艺术形式往往结合着艺术语言表现的外在手段变为第二位因素。在他1936~1948年反映苦难情结的艺术创作时期,1943年9月创作完成的《流民图》是其最具有思想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这一巨作不以故事连接作为线索,而是以人物组像的方式呈现抗日战争背景下人民流亡的生存状态,作品延续了蒋兆和一贯的写实手法和绘画风貌,注重挖掘人物性格深处的精神烙印,表现生命的动态和内在情绪,以形神兼备的刻画方式,描写了垂死的老人、饥饿的儿童、失去土地的农民、受伤的工人兄弟,还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等系列形象,直观再现了在生与死的境遇边缘人物内心的彷徨与挣扎的情感过程。
蒋兆和的作品一直以关注民生的态度在画面上重塑生命的“真象”,并试图传达人生的真理、唤起生活的信念,作品在时代的指向与历史反思中找到了一个艺术的契合点,并以悲剧形态的精神文本给予人物形象新的解读与安置,正如他所说:“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他的作品是真情的表露,更是现实主义生存语境下谱写的一曲生命的挽歌。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长于水墨人物画,早年多画民间疾苦,20世纪50年代后,多画时事生活及历史人物肖像等,造型写实,笔法严谨,画风质朴、深邃,笔墨精湛、娴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曾出版《蒋兆和画集》、《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等。
蒋兆和的艺术创作包含着两种探索方式:一种是艺术语言的探索,一种是精神出路的探索。蒋兆和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主要是针对线条、构图与技法的研究而展开的。蒋兆和在技法上深受徐悲鸿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学习并吸收了西画中素描与油画特有的严谨、准确的比例结构和透视关系,逐步形成一种中西绘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新式绘画风貌。在蒋兆和的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已不再追随前人的笔墨迹象和写意的自由性,而是把西画的“形似”与中国画传统的“神似”进行了生动的结合,从而找到了新的绘画语言和生存语境,挖掘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和苦难关怀,在思想深度与现实的结合上更为缜密和理性。
蒋兆和的艺术探求是自省的,也是理性的。当以这种现实主义语境下的艺术探求方式来梳理他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时,他把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精神出路的探寻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一直倾力表现一种“大悲剧”意识,通过艺术文本与精神诉求的语意断裂,解析苦难战争与人民流亡的原生语态。在艺术表现上,以艺术惟美的逆向性表述打破了歌颂生命、赞扬生命的积极审美态度,再现生命过程的残缺、脆弱甚至绝望。这种悲剧反映的不是区域性的人民迁徙,而是关系整个民族的动荡与流亡。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以个体身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时,与祖国命运相系的忧患意识让蒋兆和在时代的不幸中找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与支点。
蒋兆和作品的思想特征正是以人性的高度感知生命,运用艺术语言探索寻求精神出路的艺术方式,以精神的励志与自救完成对苦难意识反思与觉醒的自觉性选择。在他的作品中,思想内涵是第一位的,艺术形式往往结合着艺术语言表现的外在手段变为第二位因素。在他1936~1948年反映苦难情结的艺术创作时期,1943年9月创作完成的《流民图》是其最具有思想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这一巨作不以故事连接作为线索,而是以人物组像的方式呈现抗日战争背景下人民流亡的生存状态,作品延续了蒋兆和一贯的写实手法和绘画风貌,注重挖掘人物性格深处的精神烙印,表现生命的动态和内在情绪,以形神兼备的刻画方式,描写了垂死的老人、饥饿的儿童、失去土地的农民、受伤的工人兄弟,还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等系列形象,直观再现了在生与死的境遇边缘人物内心的彷徨与挣扎的情感过程。
蒋兆和的作品一直以关注民生的态度在画面上重塑生命的“真象”,并试图传达人生的真理、唤起生活的信念,作品在时代的指向与历史反思中找到了一个艺术的契合点,并以悲剧形态的精神文本给予人物形象新的解读与安置,正如他所说:“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他的作品是真情的表露,更是现实主义生存语境下谱写的一曲生命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