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此阶段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文章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思考立德树人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提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路径,通过多样化教育路径,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路径
2019年我国发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该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应当与立德育人教育背景相适应,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道德品质。对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具有道德情感。立德树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指引。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承載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将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发挥,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需关注的问题。对此,文章立足立德树人视域,探究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小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在提升智力水平的情况下,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小学生辨识能力不强,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对日后的生活及学习带来危害。对此,强化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非常必要。目前,大量的道德品质内容出现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对学生熏陶,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单纯讲解文章内容,或者让学生背诵文章,对文章的寓意往往是一笔带过。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感受文本背后的故事,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层次化教育中,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详细讲解语文课程中的道德知识,利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环境更为丰富,对建立高效语文课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立德树人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一)道德意识不足,教学成果低下
在德育教育视角下展开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低下,很多教师对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对教育工作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及家长多关注学生成绩,对一个学生品质的好坏往往通过成绩定义,这种不良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占用德育教育时间,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模式落后,学生参与性不强
互联网技术发展下,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广泛流通的情况,信息呈现零散化及碎片化特点,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加之信息化时代下的诱惑性信息较多,学生在获得信息过程中容易产生迷惑,或者滋生全新的问题,还需家长及教师进行指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依旧以课题讲解及理论传授为主,这种单一化渗透德育理念,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也无法感受教师传达的内容,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困惑,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
(三)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目前,学校多开展填鸭式教育,在选择德育内容时没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德育教育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导致学生厌恶及排斥德育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但没有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也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规范自身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德育工作无法与课程紧密结合,教学现状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德育教育的成果无法凸显。以传统方式展开立德树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需求,应及时改革创新。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路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其中丰富的德育元素,思考不同德育元素的利用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内容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民族传统、道德风尚,教师需要分析每篇教材中的价值观,对优秀文章进行深度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及自强不息的品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健全学生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结合传统文化,渗透性教育
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道德遗产,比如,在古诗文中传递出爱国、思乡、勤勉、谦卑等优良品质。爱国并非是一个词汇,也不能以大道理讲解,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添加一定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一年级学习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古诗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共计124篇优秀古诗文,占语篇文章的30%。以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认知古诗文,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及民族自豪感的关键路径。
2. 结合革命传统,感知性教育
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大量的优秀道德品质,包括战士舍生忘死的品质、勇敢拼搏的品质、机智斗争的品质。小学语文中的《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均是战争年代背景下的故事。在老一辈革命家事迹中,《我不能失信》《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均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老一代人的崇高理想及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利用此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及学习文章时自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通过感知性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结合自然内容,环保性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描绘大自然及小动物,对此类文章进行学习,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环保类文章,在教育中可以渗透环保知识,以《庄稼的好朋友》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清澈的湖水》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环保意识,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此类均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环保教育素材,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师发挥榜样,为德育工作提供素材
教师的教育功能在言传身教上体现,教师需明确自身的使命,既是传递知识的导师,也是塑造灵魂的使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通过自身榜样作用,让学生内化德育知识。
1. 注意倾听及理解、尊重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受到教师影响也较多。教师若想赢得学生尊重,应当学会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语文教师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状态及课堂表现,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表扬,针对表现不突出的学生,教师也要积极鼓励。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允许学生质疑,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在认知上存在差距,教师注意学生的讲话,尊重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在教学工作中,将90%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将10%的精力放在教学方案上,以此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课本内容扩大学生闪光点。
2. 将德育教育的评价功能发挥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约束能力差,个别情况下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容易被不良因素诱导。教师观察学生时,通过合理及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好习惯及懂礼貌的做法,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及赞赏,为同学树立榜样。针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制止,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做法。表扬及批判应当有据可依,切莫空泛地批评学生。比如,以《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主题写作过程中,教师以同学的一篇文章为例,其中表达了学校同学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主动打扫卫生,主动拾起校园的垃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合适的场合下,教师通过榜样作用进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会发生转变,形成与榜样相关的品质。
3. 将教师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性作用,结合道德素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权威形象,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此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所欠缺,学生接触人物及事物、看待生活均以家长及教师为模板,在学校模仿教师的行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教师的表达方式、行为方式。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体现出文明得体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道德典范。语文教师也要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每个学生。语文教师的态度影响到学生与人相处的态度,具有表率作用。对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行为传递给学生,让语文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教师传递,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德育教育成果
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德育教育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构建起生动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心理感受,通过场景与学生对话,在灵活的教育模式下,提升德育教育成果。
1. 建设情景,展开情景德育
德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顺利进入情景思考问题,在情景中做到为他人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会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并非是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看待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丰富的情景,通过情景创设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目标。比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该文章是季羡林在70年前创作的,将“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作为中心。在该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发展的目光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引入我国全新的建设画面,包括整洁的建筑、宽敞的公路、美丽的乡村,让学生身处情景中,感受国家的发展,认识到人们生活的幸福环境。此时也可代入一个不和谐的情景,比如,有些素质低下的人在干净的马路上丢垃圾,这种情景与美好的情景对比,学生在脑海中便会对有没有素质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此达到情景教育的目的。
2. 传递文化,实现情感认同
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文化传递法是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是要素,“和”字透露出古代的仁爱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比如,一年级的《我要上学了》学习中,文章有精美的图画及不同民族的服饰及笑脸,学生在看图时品味内容,其中“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共同建设家园”,隐喻着“和”的思想。对此,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印象呈现,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在《滴水之恩》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给予我们的恩情,我们应当牢记在心中,并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予以他人帮助,如此才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如,教师以班级中的案例引导小明的铅笔坏掉了,小红借给小明一支铅笔,小明对小红的帮助铭记在心,在小红摔倒时,小明扶着小红去了医院。这种简单明了的案例,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道德品质。
3. 道德认知,引发思想冲突
道德认知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方法,教师提出两难的问题,让学生发生思想冲突,最后合理做出选择,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在学习《木兰从军》过程中,花木兰为保护父亲,替父从军。学习该文章后,教师让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学生表达自己的立场,并说明不同选择的结果,通过不同立场的分析方式,感受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最终结合道德思想,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习绘本《三只小猪》时,绘本中出现一只彬彬有礼的狼,它不认为自己做错事,而是肉食动物的本性,食草动物也要吃草,草也并非是受害者。通过这种绘本故事让学生分析,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及道德标准。
四、 结束语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方法进行指导,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行为,通过教师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芶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统编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交际,2020(22):104-106.
[2]刘朋娜.春风化雨助力学生成人成才——学生德育培养案例分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8):201-203.
[3]张雪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7):127+129.
[4]王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2):46.
[5]吴楠楠.立德树人,成人成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20(2):65-66.
[6]张晓杰.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一、二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13-214.
[7]宫存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25):116.
[8]黄保佑.小学班主任在语文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尝试[J].农家参谋,2018(12):140+157.
[9]刘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1):166.
作者简介:
李朱依苓,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时代小学。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路径
2019年我国发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该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当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应当与立德育人教育背景相适应,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道德品质。对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具有道德情感。立德树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指引。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承載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将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发挥,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需关注的问题。对此,文章立足立德树人视域,探究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小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在提升智力水平的情况下,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小学生辨识能力不强,在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对日后的生活及学习带来危害。对此,强化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非常必要。目前,大量的道德品质内容出现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对学生熏陶,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单纯讲解文章内容,或者让学生背诵文章,对文章的寓意往往是一笔带过。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感受文本背后的故事,提升对文章的总体认识,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在层次化教育中,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详细讲解语文课程中的道德知识,利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环境更为丰富,对建立高效语文课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立德树人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一)道德意识不足,教学成果低下
在德育教育视角下展开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低下,很多教师对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对教育工作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及家长多关注学生成绩,对一个学生品质的好坏往往通过成绩定义,这种不良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占用德育教育时间,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模式落后,学生参与性不强
互联网技术发展下,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广泛流通的情况,信息呈现零散化及碎片化特点,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加之信息化时代下的诱惑性信息较多,学生在获得信息过程中容易产生迷惑,或者滋生全新的问题,还需家长及教师进行指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依旧以课题讲解及理论传授为主,这种单一化渗透德育理念,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也无法感受教师传达的内容,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困惑,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
(三)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目前,学校多开展填鸭式教育,在选择德育内容时没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德育教育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导致学生厌恶及排斥德育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但没有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也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规范自身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德育工作无法与课程紧密结合,教学现状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德育教育的成果无法凸显。以传统方式展开立德树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需求,应及时改革创新。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路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其中丰富的德育元素,思考不同德育元素的利用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内容多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民族传统、道德风尚,教师需要分析每篇教材中的价值观,对优秀文章进行深度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及自强不息的品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健全学生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结合传统文化,渗透性教育
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道德遗产,比如,在古诗文中传递出爱国、思乡、勤勉、谦卑等优良品质。爱国并非是一个词汇,也不能以大道理讲解,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添加一定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一年级学习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古诗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共计124篇优秀古诗文,占语篇文章的30%。以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认知古诗文,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及民族自豪感的关键路径。
2. 结合革命传统,感知性教育
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大量的优秀道德品质,包括战士舍生忘死的品质、勇敢拼搏的品质、机智斗争的品质。小学语文中的《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均是战争年代背景下的故事。在老一辈革命家事迹中,《我不能失信》《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均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老一代人的崇高理想及使命。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利用此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及学习文章时自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通过感知性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结合自然内容,环保性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描绘大自然及小动物,对此类文章进行学习,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环保类文章,在教育中可以渗透环保知识,以《庄稼的好朋友》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清澈的湖水》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环保意识,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此类均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环保教育素材,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师发挥榜样,为德育工作提供素材
教师的教育功能在言传身教上体现,教师需明确自身的使命,既是传递知识的导师,也是塑造灵魂的使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通过自身榜样作用,让学生内化德育知识。
1. 注意倾听及理解、尊重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受到教师影响也较多。教师若想赢得学生尊重,应当学会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语文教师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状态及课堂表现,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表扬,针对表现不突出的学生,教师也要积极鼓励。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允许学生质疑,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生与成年人不同,在认知上存在差距,教师注意学生的讲话,尊重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在教学工作中,将90%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将10%的精力放在教学方案上,以此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课本内容扩大学生闪光点。
2. 将德育教育的评价功能发挥
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约束能力差,个别情况下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容易被不良因素诱导。教师观察学生时,通过合理及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好习惯及懂礼貌的做法,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及赞赏,为同学树立榜样。针对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制止,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做法。表扬及批判应当有据可依,切莫空泛地批评学生。比如,以《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主题写作过程中,教师以同学的一篇文章为例,其中表达了学校同学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主动打扫卫生,主动拾起校园的垃圾,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合适的场合下,教师通过榜样作用进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会发生转变,形成与榜样相关的品质。
3. 将教师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性作用,结合道德素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权威形象,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此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所欠缺,学生接触人物及事物、看待生活均以家长及教师为模板,在学校模仿教师的行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教师的表达方式、行为方式。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体现出文明得体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道德典范。语文教师也要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每个学生。语文教师的态度影响到学生与人相处的态度,具有表率作用。对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行为传递给学生,让语文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教师传递,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德育教育成果
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德育教育并非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构建起生动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心理感受,通过场景与学生对话,在灵活的教育模式下,提升德育教育成果。
1. 建设情景,展开情景德育
德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顺利进入情景思考问题,在情景中做到为他人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析问题,会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并非是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看待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丰富的情景,通过情景创设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达到德育教育目标。比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该文章是季羡林在70年前创作的,将“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作为中心。在该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发展的目光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引入我国全新的建设画面,包括整洁的建筑、宽敞的公路、美丽的乡村,让学生身处情景中,感受国家的发展,认识到人们生活的幸福环境。此时也可代入一个不和谐的情景,比如,有些素质低下的人在干净的马路上丢垃圾,这种情景与美好的情景对比,学生在脑海中便会对有没有素质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此达到情景教育的目的。
2. 传递文化,实现情感认同
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文化传递法是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是要素,“和”字透露出古代的仁爱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比如,一年级的《我要上学了》学习中,文章有精美的图画及不同民族的服饰及笑脸,学生在看图时品味内容,其中“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共同建设家园”,隐喻着“和”的思想。对此,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印象呈现,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在《滴水之恩》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给予我们的恩情,我们应当牢记在心中,并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予以他人帮助,如此才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如,教师以班级中的案例引导小明的铅笔坏掉了,小红借给小明一支铅笔,小明对小红的帮助铭记在心,在小红摔倒时,小明扶着小红去了医院。这种简单明了的案例,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道德品质。
3. 道德认知,引发思想冲突
道德认知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方法,教师提出两难的问题,让学生发生思想冲突,最后合理做出选择,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在学习《木兰从军》过程中,花木兰为保护父亲,替父从军。学习该文章后,教师让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学生表达自己的立场,并说明不同选择的结果,通过不同立场的分析方式,感受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最终结合道德思想,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习绘本《三只小猪》时,绘本中出现一只彬彬有礼的狼,它不认为自己做错事,而是肉食动物的本性,食草动物也要吃草,草也并非是受害者。通过这种绘本故事让学生分析,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及道德标准。
四、 结束语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方法进行指导,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行为,通过教师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芶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统编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交际,2020(22):104-106.
[2]刘朋娜.春风化雨助力学生成人成才——学生德育培养案例分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8):201-203.
[3]张雪芬.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7):127+129.
[4]王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2):46.
[5]吴楠楠.立德树人,成人成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20(2):65-66.
[6]张晓杰.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一、二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13-214.
[7]宫存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25):116.
[8]黄保佑.小学班主任在语文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尝试[J].农家参谋,2018(12):140+157.
[9]刘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1):166.
作者简介:
李朱依苓,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时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