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38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栓塞程度,并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进行对比。 结果:下肢静脉髂股静脉血栓8例,其中3例完全阻塞,余为部分阻塞。股静脉、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其中完全阻塞8例,余为部分阻塞。全下肢静脉血栓9例,其中完全性闭塞3例。有3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1例大隐静脉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显像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部位、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急慢性病变及治疗后再通情况可做出较为肯定的诊断,能对患者病变进行动态的观察。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
资料和方法
2003年6月~2007年9月收治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5~80岁,平均61.2岁,病程1天~2年,其中急性血栓26例,慢性血栓12例。
仪器与方法:应用东软公司F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0Mz,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60°。患者仰卧位,下肢稍外展、外旋,膝关节弯曲,检查髂股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依次连续移动探头逐段扫描成像。对阳性病变,结合横切纵切对比检查。运用2-DE 模式主要观察血管内径、管壁结构、管壁弹性及血栓情况;CDFI和PDI主要观察血管腔内有无血流显示、血流反流及充盈缺损情况,并用多普勒频谱分析血流速度及反流时间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探头加压观察血管腔的压闭性;以乏氏(VALSALVA)试验观察静脉瓣膜功能。所有病例均有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结果和临床的证实。
结果
38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40~60岁较多,单侧明显多于双侧,32例为单侧,6例为双侧,绝大部多数为深静脉血栓,仅1例为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经静脉造影证实,髂股静脉血栓形成8例,其中3例完全闭塞,股静脉、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其中完全阻塞8例,全下肢静脉血栓9例,其中完全性阻塞3例,有3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1例大隐静脉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患肢左右侧之比3:1。26例属急性期血栓(包括完全性阻塞10例,部分阻塞16例);余为中期及慢性期血栓(包括治疗后复查者),长期卧床,由急性期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期(图1)。Valsalva试验部分病例静脉腔内可见明显反流信号,持续时间>0.8秒无波动,为静脉瓣功能受损。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1]: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流高凝状态。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既能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又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以显示血栓的形态、类型、管腔的阻塞情况,在急性期(1~2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小梁、红细胞结构疏松,故超声显示静脉腔内可为无回声或低密度回声,病变的静脉段明显增粗;在亚急性(数周以后):此期血栓机化不充分,血栓回声呈中等强度,血栓收缩和溶解使其缩小,静脉管腔也随之变小;在慢性期(数月后):管腔内为条索状强回声,静脉壁部分呈弥漫性增厚,回升增强,管腔不能压陷,静脉内经比正常小,血栓性静脉瓣功能不全,表现静脉瓣增粗僵硬,静脉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吸气时有反流,Valsalva 动作时反流增强。本组病例无论急慢性病例均以左侧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对近端DVD 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和下肢静脉造影高度一致。小腿静脉管腔细小,流速太低,往往难以显示血流信号,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对小腿DVD的诊断超声的敏感性为75%,部分下肢静脉造影显示的血栓超声未能诊断[2]。由于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非创性检查方法,操作简单,便于临床应用,因此有利于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外伤、手术和产褥等情况下患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受检,其检查结果充分说明这一技术可直观不同阶段静脉血栓结构及血流特点,如回声水平、稳定性、管径、管壁、血流充盈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后再通情况。DVD的后果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完全治愈,也有的因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是防治肺栓塞的根本,早期及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超声管腔血栓消失,慢性血栓则疗效较差。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作为无创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要注意鉴别诊断:①急性动脉栓塞,此病常有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房颤等病史,栓塞平面以下动脉搏动消失,临床上肢体不肿发凉等,声像图显示栓塞部位有栓塞表现阻塞远端血流信号消失而静脉血流通畅;②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者,管壁光滑不厚瓣膜不能闭合,乏氏试验时,管径增宽,静脉血流向肢体远端倒流,而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有血栓回声深静脉回流受阻[1]。③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也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应进行超声检查。
总之,CDFI 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急性、慢性血栓形成,并能动态进行观察,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30-1531.
2 李茂全.临床血管介入治疗学. 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458.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
资料和方法
2003年6月~2007年9月收治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25~80岁,平均61.2岁,病程1天~2年,其中急性血栓26例,慢性血栓12例。
仪器与方法:应用东软公司F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7~10Mz,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60°。患者仰卧位,下肢稍外展、外旋,膝关节弯曲,检查髂股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及胫后静脉,依次连续移动探头逐段扫描成像。对阳性病变,结合横切纵切对比检查。运用2-DE 模式主要观察血管内径、管壁结构、管壁弹性及血栓情况;CDFI和PDI主要观察血管腔内有无血流显示、血流反流及充盈缺损情况,并用多普勒频谱分析血流速度及反流时间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探头加压观察血管腔的压闭性;以乏氏(VALSALVA)试验观察静脉瓣膜功能。所有病例均有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结果和临床的证实。
结果
38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40~60岁较多,单侧明显多于双侧,32例为单侧,6例为双侧,绝大部多数为深静脉血栓,仅1例为深浅静脉均有血栓形成经静脉造影证实,髂股静脉血栓形成8例,其中3例完全闭塞,股静脉、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其中完全阻塞8例,全下肢静脉血栓9例,其中完全性阻塞3例,有3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及血栓形成,1例大隐静脉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患肢左右侧之比3:1。26例属急性期血栓(包括完全性阻塞10例,部分阻塞16例);余为中期及慢性期血栓(包括治疗后复查者),长期卧床,由急性期治疗不及时转为慢性期(图1)。Valsalva试验部分病例静脉腔内可见明显反流信号,持续时间>0.8秒无波动,为静脉瓣功能受损。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1]: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流高凝状态。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既能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又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以显示血栓的形态、类型、管腔的阻塞情况,在急性期(1~2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小梁、红细胞结构疏松,故超声显示静脉腔内可为无回声或低密度回声,病变的静脉段明显增粗;在亚急性(数周以后):此期血栓机化不充分,血栓回声呈中等强度,血栓收缩和溶解使其缩小,静脉管腔也随之变小;在慢性期(数月后):管腔内为条索状强回声,静脉壁部分呈弥漫性增厚,回升增强,管腔不能压陷,静脉内经比正常小,血栓性静脉瓣功能不全,表现静脉瓣增粗僵硬,静脉彩色血流充盈缺损,吸气时有反流,Valsalva 动作时反流增强。本组病例无论急慢性病例均以左侧为多见,与文献报道一致,对近端DVD 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和下肢静脉造影高度一致。小腿静脉管腔细小,流速太低,往往难以显示血流信号,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对小腿DVD的诊断超声的敏感性为75%,部分下肢静脉造影显示的血栓超声未能诊断[2]。由于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非创性检查方法,操作简单,便于临床应用,因此有利于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外伤、手术和产褥等情况下患有静脉血栓的患者受检,其检查结果充分说明这一技术可直观不同阶段静脉血栓结构及血流特点,如回声水平、稳定性、管径、管壁、血流充盈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后再通情况。DVD的后果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完全治愈,也有的因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是防治肺栓塞的根本,早期及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超声管腔血栓消失,慢性血栓则疗效较差。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作为无创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要注意鉴别诊断:①急性动脉栓塞,此病常有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房颤等病史,栓塞平面以下动脉搏动消失,临床上肢体不肿发凉等,声像图显示栓塞部位有栓塞表现阻塞远端血流信号消失而静脉血流通畅;②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原发性静脉瓣功能不全者,管壁光滑不厚瓣膜不能闭合,乏氏试验时,管径增宽,静脉血流向肢体远端倒流,而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有血栓回声深静脉回流受阻[1]。③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也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应进行超声检查。
总之,CDFI 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急性、慢性血栓形成,并能动态进行观察,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30-1531.
2 李茂全.临床血管介入治疗学. 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