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文 珍而重之,传承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不懂到懂,王大文在整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习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与精神《南越国残瓦墨景》编著制作完成以后,他还将继续整理父亲一生与各文化学者、大家往来的信札、文章.将其集结成册,通过整理来归纳父亲—这位金石泰斗的收藏研究体系。父亲王贵忱是一位学者型的大家,而传承了父亲考究的学术风骨后的王大文凝聚了一种专致的匠人精神。
  家学濡染下的匠心独到
  由于父亲王贵忱的影响,王大文从小成长在一个萦绕金石、字画、古代文化研究的氛围里,家中来往的大多是父亲金石收藏研究界中的好友,同时也是圈中的名家。这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大量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金石原件、原拓片、古书籍等,常看好物也使他练出了好眼力。他帮父亲整理藏品、书籍和文稿,长此以往耳濡目染,使他在早年便有了一定的金石鉴别和赏识能力。而后整日奔波于工作的王大文,人生的前半阶段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开始属于他的金石研究。
  在整理编著《南越国残瓦墨景》过程中,王大文坦言,整个过程还是颇为顺利的。这也得益于父亲在金石研究、书籍制作中提出的专业意见,以及父亲圈中各好友、一些金石研究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遇到困难时王大文都能够找到金石界最权威的人士进行解答。确实,从这一角度而言,王大文做这项研究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学优势。整理父亲的研究成果對他来说除了因为自身对金石的热爱、还有对父亲的孝道、也有对学界的一份传承责任。
  制作这本手工原拓本时,王大文也传承了父亲常年制作手工书的制书、修书技术以及原拓本的传拓技术,严谨把控着每个步骤和细节。从每页宣纸的选择、原片的传拓、盖印、题字到装订裁割,均为王大文带着儿子、儿媳手工制作而成。此《南越国残瓦墨景》原拓本中的细节十分考究,文气墨香横溢,每页原拓片旁,印章与残瓦拓片左右互文,相映成趣。父亲王贵忱亲手题写了原拓本的书名、题跋。王大文之子王浩之主工篆刻,也为此《南越国残瓦墨景》原拓本专刻了一枚印章,根据瓦片瓦文入章而成的刻制,均收录于此原拓本中。
  此原拓本除了大部分手工制作、传拓、题写的特色外,王大文还专门将其设计为丝网印蓝印本。由于父亲王贵忱在古籍版本学研究深广,之前自己做书时尤其钟爱蓝印本这传承自明朝惯例,意指在书籍正式出版前做出蓝印本作为校对样。蓝印本可谓是每本书籍最早的版本,数量通常非常少,也是出版术语“蓝样”的前身。
  由于沿袭严谨考究的原拓本制作手法,在父亲王贵忱的引导下,王大文携其子王浩之耗时一年多才完成了三十套《南越国残瓦墨景》原拓本的全部制作,此中的匠心、工艺都凝聚了王大文大量的心血。父亲王贵忱称赞道:“大文完全继承了我的传拓、修书技术,论这个,他比我更专。”
  整理也是一种传承
  人近中年时,王大文萌发一个想法——他希望可以为父亲整理出此生的金石收藏及研究成果,将它们集结出版,另外再制作出一套父亲金石收藏的手工原拓本。在他眼里,对金石的热爱和执着贯穿了父亲的一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父亲关于金石的研究和学习从不停懈。
  年轻时王大文并不十分理解父亲在金石学中的追求,年纪稍长之后才觉父亲一生研究成果之珍贵、重要,尤其父亲所召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岭南历史文化。关于岭南文化起源的文物实物,父亲几乎见无不收,此间还向各路名家学习手工拓印及手工书籍的制作技巧,陆陆续续将自己的拓片、研究手稿整理成稿集,这门手工修书、制书的技术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家传技艺,传承至王大文及其子王浩之之手。
  由于王贵忱在收藏方面涉猎很广,一开始接触收藏时主要关注的是古籍版本学,后来开始了古钱币、金石、书画的大范围收藏与研究。其中王贵忱尤其专注研究的类目便是古籍版本学、古钱币学和岭南文化。父亲收藏了许多古钱币、古钱币文献,几年前王大文将父亲捐给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钱币文献借出来,进行扫描、拍照,出版了《可居收藏钱币文献图录;o
  与很多金石藏家一样,王大文也喜欢收藏和制作原拓片。原拓片意为用拓印工具将金石原物上的平面、立体纹路和线刻文字、图样传拓至上乘宣纸上,高品质的原拓片高度保留和还原了原物的肌理、文字、图样以及侵蚀痕迹,有时比原物还要易于进行辨识和赏析。加上现在许多稀有的金石文物原件都藏于博物馆,还有一些零散纷落于民问藏家之手,其原拓片便显得尤为珍贵。
  金石学中关于南越历史的资料本就难得一见,南越残瓦于民初(1907)年被挖掘发现时,引起一批学者开始对岭南文化的起源进行深入研究,而后因为战乱南,越残瓦纷纷流离失散,直到抗战胜利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又重被关注。据传曾有一本黄文宽何著的《南越残瓦全拓》,也只在某本书籍的序中被提及过,至今未见著录,王贵忱和王大文费尽周折亦难觅其踪影,金石学界也未有关于岭南文化起源与南越残瓦有关的拓本书籍流通。
  谈及这段历史时,王大文十分敬重这些首批发现南越国残瓦并投身研究的学者前辈。关于编辑此《南越国残瓦墨景》原拓本的用心,王大文说也有对这些前辈们致敬、纪念之意。由此,王大文考虑到关于岭南文化起源那段历史的资料记载非常稀少,父亲王贵忱手上可考的也只有民国研究学者整理的几本稿本,又因父亲年事已高,王大文于是决定将父亲浩瀚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也为金石学界的文献考据添上一块“重要的砖瓦”。
  谈及下一代的传承,王大文认为,文化的滋养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如他自己一般,在这样的家学环境中,可以得到第一手的原件、拓片、古籍、资料,还有许多学界泰斗往来交流,“其所见必致其所为”,他也逐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专,越走越远。父亲曾有一句自述“不佞辽东策马南来,忽忽近七十春秋,叹岭南文化博大精深,爱之,学之,传之,今亦粤人矣”。
  这句话不仅概括了父亲王贵忱一生的研究历程,“爱之、学之、传之”也成为贯穿王大文在金石家学传承中的一句恪言,以其赤忱匠心踽步践行。
其他文献
本期封面主体,出自一枚南越国时期残瓦的拓片.是来自岭南金石大家王贵忱的旧藏,残瓦上的文字见证了岭南最早文字的出现时间.2200年前的南越国时期。这填补了史书没有确切记载的空白。这正是金石的补经证史的魅力所在,也是残瓦的珍贵所在。  文字研究是金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书法艺术关联密切,故由金石研究衍生的石刻、碑帖、瓦当、钱币、篆刻等收藏门类,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收藏。古时一幅拓片与当时的名家书画等价
期刊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名师的高会雅集往往正是诗画创作的良好机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也成了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浪漫动人的一大景观。这些文人雅集图,或是对当时聚会现场的纪实留念,或是对以往故实所做的想象之见,或是对文人生活理想的憧憬虚构。当中,尤以魏晋时期的文人雅集为经典之甚。“莲社雅集”便是仿效者之一,画面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尽显魏晋风度的变迁流传,充满禅意。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
期刊
情景交融一词,最初从古诗词中赏析中习得。它指作品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紧密。而绘画艺术中的风景也同样可以因作者情感的融人而“情景交融”,所呈现的风景已不再是景致的简单描摹和再现。甚至在很多时候,经过内心加工、情感融人的风景也许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变为一种抽象的心灵意象。  本次展览以“心灵意象”为题,呈现三个近期的展览,来自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的英国风景画,诗意中透
期刊
什么是骠(Pyu)珠  骠珠(pyu beads),真正定义是骠时期(萨孟时期)产于缅甸泰国地区有着类似工艺的一批珠子。骠代表一个时期,曾经生活在缅甸的一个人类族群,称为骠族或骠人,成立了自己的城邦,称为骠国,属藏缅系。公元前200 年左右,骠人已经在缅甸有活动了。史料记载公元832年,灭于南诏。骠与唐代在时间上是有重合的,史上记载与唐代也有过往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骠国乐》:“骠国乐,骠国乐,
期刊
名家常有,世家不常有。  收藏最重要在于研究和发掘其学术价值,否则只能叫收集,因为有了家族传承,研究才能更成体系和得以延续。纵观大江南北,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文脉断裂,以致当今已经罕有世家传承。而金石作为国学里最艰深狭小的门类,两者合一,称得上金石世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一本名为《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本里,可以看到文献与文物的交相辉映,也牵引出一个金石世家与岭南遗存的文物、文献结下的三世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多个领域的政协委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美育这个领域。的确,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产生许多焦虑和失落,这缘于当今美术教育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中。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教育,既面临着千头万绪的民族美术构建与发展的新问题,同时又遭遇亘古未遇的西方教育、文化直面交汇和强势冲击的影响。正视和审度当今美术教育受社会、
期刊
用真正的艺术珍品而不只是书本教授知识。这是1895年哈佛艺术博物馆前身初建时的初衷。旨在为学生提供超前的美术实验教育,正如游览指南上的前言所写:“Research,teacliiig,and learning-all ofwhich are at the heart of our mission…Our renowned collections and unique spaces inspire
期刊
尽管时时都有各种俗务缠身,但还是会为了亲手触摸由金石世家王贵忱、王大文、王浩之祖孙三代共同心血那本叫《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印谱,兴奋到彻夜难眠;也会为了一支漆艺与玉雕跨界的毛笔,去奔赴广东省博物馆那场名为“云几”的约会……  在翻动那些散发墨香与纸香的书页时,在隔着展柜玻璃久久凝望那支笔时,内心会有一个反复的追问:“如此执迷,究竟是什么在做这样的一种牵引?”  古风新生,难道只是追求一个悦目之
期刊
金石学,中华文化中最为高深的学问之一,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收藏体系,自宋代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传承,在近代一度式微后,如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时至今日,在世的金石学家已经凤毛麟角,家族式的传承则更为罕有,而号称“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王贵忱,不仅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其金石学也作为家族文化遗产而被其子孙传承,为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  证经补史的金石学  金石学始于何
期刊
香港和纽约、伦敦一样,逐渐成为艺术交易的核心城市,并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精品的重要窗口。a月初,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嘉德春拍陆续结束,香港佳士得尚未开拍。随着拍卖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对拍品的鉴赏力也在提升,此前注人了太多泡沫的、价格远远大于价值的拍品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藏家更愿意出高价去购买质量顶级、来源清晰、具有学术价值或是未曾露面的珍品。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香港拍卖市场已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