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珠,尚未被热炒的小众收藏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骠(Pyu)珠
  骠珠(pyu beads),真正定义是骠时期(萨孟时期)产于缅甸泰国地区有着类似工艺的一批珠子。骠代表一个时期,曾经生活在缅甸的一个人类族群,称为骠族或骠人,成立了自己的城邦,称为骠国,属藏缅系。公元前200 年左右,骠人已经在缅甸有活动了。史料记载公元832年,灭于南诏。骠与唐代在时间上是有重合的,史上记载与唐代也有过往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骠国乐》:“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缅甸考古部门与西方考古学家合作,在缅甸境内几处城址进行了发掘,确认了几处骠国古城。与原住民孟人的土葬习俗不同,骠人盛行瓮棺葬,人死后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珠子一类的随葬品大多出自瓮罐内。而早在骠人进入缅甸建立骠国城邦之前,伊洛瓦底江几条支流河谷的孟人社会已经存在,他们制作珠子的技艺同样精湛。骠珠则由古代缅甸的骠人制作,编年大致从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骠珠的材料和形制都很丰富,蚀花玛瑙是骠珠中的一个大类,装饰效果分为黑白蚀花珠(黑地白花和白地黑花)、肉红蚀花珠(红地白花)和三色蚀花珠,涉及的材料有玛瑙、肉红玉髓和木化石。黑白蚀花珠(圆珠)和红地白花的蚀花肉红玉髓管是骠珠的典型器。黑白骠珠以线条装饰占多数,此外还有点状图案、空心十字、五边形图案(寿珠图案)、折線和其他图案;肉红玉髓管以弦纹(平行环线)装饰最具代表,其他形制的红玉髓珠则有线条图案、几何图案、动物形象的描绘和较随意的曲线构成的其他图案;三色蚀花珠一般为红、黑、白三色搭配,除了环线装饰,还有其他特殊图案的变化,形制有长管和羊角形珠。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蚀花玛瑙珠的编年序列看,古代缅甸可能是蚀花玛瑙工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自西向东扩散的最后一站。泰国洛布里(华富里)所出陀罗钵地王国的蚀花玛瑙珠从工艺到装饰都是骠珠类型的,洛布里以东的高棉(柬埔寨)和占城(越南)都擅长制作珠子,但是都很少甚至没有使用蚀花玛瑙工艺。
  骠珠的市场价值
  古代珠宝玉器是一个热门种类,它们既可以欣赏、把玩、佩戴,又可以投资增值。不过要说投资价值,这些古珠子确实比不上其他门类的大件物品,但从文化价值上来说却毫不逊色。现在可以收藏的珠子大概分为:中原文化类珠子、藏族文化类珠子和外国文化类珠子,骠珠即属东南亚文化类珠子。
  缅甸大约在公元5 世纪开始使用银币作为交换媒介。银币出现之前,珠子很可能是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方常见的流通媒介。实际上,珠子作为货币流通的事实一直存在,著名的非洲贸易珠(Africa TradeBeads)在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就曾长期充当货币的角色,用于在非洲大陆换取黄金、象牙甚至奴隶等当地资源。除了承担流通职能,珠子的符号意义与信仰的关联尤其明显,一些珠子独有的形制和图案装饰即是本土宗教文化的符号象征。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伊丽莎白· 摩尔教授长期从事缅甸田野调查发现,骠珠蚀花珠的图案有些可能与信仰有关,有些则是生活化的装饰。骠珠材质丰富、形制多样,特有的工艺特征和装饰风格使得骠国古珠的辨识度颇高。其迷人的特质和深厚文化,也被众多各国的学者和收藏家所研究和喜爱。在几千年前的铁器时代,在玛瑙上颜色镶蚀的工艺绝对是高科技,必须当时最顶尖的工匠才能把它制作出来,所以等级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载体,珠印传承。玩珠子玩的是什么?玩的就是文化。看似简单却充满艺术性的珠饰,体积小、易携带,可随着人群移动传播至遥远的地方。所以,珠子一直是研究文化交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上,骠珠见证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也是东南亚文化形态的一种呈现。
  近年来,老珠子市场越来越活跃,而市场对老珠子的旺盛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玩”和“戴”的需要,比如目前市场热捧的天珠、邦提克珠、老蜜蜡等。而骠珠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与天珠并无二致——都是以玛瑙材质为主,以特有的蚀花工艺制作,甚至制作年代比天珠更悠久。随着藏家对东南亚珠饰文化的了解,越来越稀少的骠珠资源正在被众多玩家所认可和喜爱。
  余睿迪:骠珠市场稳步上升中
  《收藏·拍卖》:珠饰市场一直受到大家的热爱,目前天珠的市场价格已经非常高了,那么骠珠市场表现如何?
  余睿迪:中国对珠饰文化是有一部分认知群体存在的。古代珠饰可从材质的等级和工艺的复杂程度区别佩戴人的身份地位。天珠被那么多人追捧,是因为带着信仰属性在里面。而作为东南亚珠饰的重要代表——骠珠的市场这两年刚刚起步,并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在中国,由于天珠市场价格疯涨的各种影响,让藏家发现可玩可穿戴的珠子也可以成为一种收藏品。但天珠的高价让很多藏家失去了可玩的空间,东南亚珠子便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替代收藏品。骠珠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系统和价格体系。
  就珠子目前本身的收藏等级来说,在中国,珠子是被排在青铜、字画、瓷器之后的杂项里面的一个小分类;但是在东南亚的历史进程中就不一样了,缅甸人喜欢用石质的材料(包括玛瑙、玉髓、翡翠、宝石、地方玉、贝类等)去制作一些小体积的动物或者有一定形状的璧、环、珠子之类,这可能是因为局限于材料的原因,所以说这些珠饰之于他们缅甸就好比青铜器、瓷器之于我们中国一样重要。对于泰国缅甸地区而言,收藏大概比例40% 是佛像,40% 就是珠子,20%就是金银器,珠子已经属于国宝级的收藏,地位与我国古代的玉类似。此外,骠珠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与天珠并无二致——都是以玛瑙材质为主,以特有的蚀花工艺制作,甚至制作年代比天珠更悠久。但由于东南亚古代文字和考古发掘资料的缺乏,大家对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和珠饰的符号意义都不是很了解,这反而让骠珠价格更有优势。
  《收藏·拍卖》:骠珠的存世量大吗?国内东南亚珠子的藏家或买家是否已经成体系?
  余睿迪:其实不能单纯说某种东西的存世量多少,东南亚珠子的存世量还是蛮大的,但是放在整个收藏领域里还是很小众的,但骠珠的收藏人群是蛮大的。玩珠子的那部分藏家和玩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收藏体系,他们涉猎是很广的,比方说东南亚、西亚、中亚的珠子,东南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东南亚珠子的买家群体是中国人居多,也有一些东南亚的朋友会问我买回以前他们曾经售卖的珠子。   《收藏·拍卖》:骠珠在二级市场是否也有不错的拍卖表现?
  余睿迪:骠珠在拍场上依然是一个很小众冷门的收藏,上拍的量并不多。珠子以前大部分都是与金银进行混搭,设计成首饰或者项链作为配饰进行佩戴,所以很少单颗珠售卖的。所以目前骠珠多是以成组或成套的珠饰形式上拍,归类到珠宝拍卖专场,佳士得、苏富比都有相应的拍卖记录。
  《收藏·拍卖》:单颗骠珠进行重新设计搭配后,会产生溢价吗?
  余睿迪:古代珠宝的再设计,基本上没有太多溢价,除了圈子里一些名设计师,设计工费可能会贵一些,但最主要的还是珠子本身的价格。从商业角度看,重新设计搭配只是为了美观和装饰实用性,也更容易达成销售。一颗颗小珠子,或炫彩夺目,或清素静雅,或以一根细绳悬在颈脖,或十枚成串戴在手上,因材而制,因人而变。玩珠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做成很时尚的古董首饰,既可以佩戴又有保值增值的作用。
  《收藏·拍卖》:骠珠收藏市场是否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刚入门的藏家应该如何辨別?
  余睿迪:随着骠珠的玩家慢慢多起来,鱼龙混杂的现象必不可免,就算是缅甸当地也会有很多赝品,他们对骠珠的认知更早,造假的功力也更厉害。我刚入门时也会有打眼买到假货的时候,那个阶段并没有过多的可参考学习的资料,全靠自己去摸索。但是现在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书籍可供藏家扫盲,比如国内美术考古专业朱晓丽博士在珠饰研究史上出版的多本专业书籍《中国古代的珠子》《珠子的故事》《喜马拉雅天珠》等。不过要辨别真假,最重要的还是得靠经验和眼力。珠子和玉玩法很相似,可以通过光气、蚀花工艺、打磨工艺等多方面特征去判断。对于商家而言,我自己常年在东南亚淘货,看多了真的东西,对眼力自然就是一种提高;不过对于藏家而言,最好能跟随一个好的商家入门,这样是最省力有效的办法。
  《收藏·拍卖》:骠珠是一项值得入手的收藏吗?市场潜力可否参考大众所熟知的天珠?
  余睿迪:骠珠的市场价格并不能直接以天珠为参考,天珠市场化路线也对骠珠不会有太多的借鉴意义,这是属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珠子。而天珠在国内已经形成成熟的价格、文化认知体系,还有很多名人效应的带动。在我的理解里,收藏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定的用户来托底。举个例子,天珠就算我们藏家不玩了,藏民也会购买的,天珠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生活的必需品。同样,就算现在中国人不玩骠珠了,缅甸、泰国人也会买的。骠珠值得被收藏,因为它也有托底用户存在,有一定的藏家买家在支撑骠珠的市场,并不会受国内市场价格的局限,这是由他们对骠珠的文化认知所决定的。
其他文献
截至目前,国人对伪好物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学术探讨还是相关论述,都极为罕见。而伪好物中的典型“苏州片”如今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关注,以一场精心策划的特展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密码和特殊价值。  勇于面对一个“伪”字  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伪好物”为题,由该院助理研究员邱士华、台湾师范大学艺史所教授林丽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赖毓芝策划,推出了“伪好物——16-18世纪‘苏州
期刊
尺短情长的笺纸,因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而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近些年伴随着“文房热”,那些名画、名店、名刻、名印“四绝”的笺纸、笺谱也开始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在京、津等地古玩市场、古旧书店和纸店文具店里,搜集笺纸、笺谱者也大有人在。  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品不同,笺纸是一种消耗品。那么这种既可收藏,又可观赏,更可再次使用的笺纸,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  笺纸是旧时文人
期刊
《礼记·大学》中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郭伟光便是以观物的方式实践着他的自身修行。在郭伟光的画里,有一种对物的关注,隐约还藏着一种不自觉的禅宗气质,隐喻的视野中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对物的抽离。所以,他画的是物,又不是物,他只是给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对偶然性的刻意操控  “少迈逸野携虫乐,青葱
期刊
赏石,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以降,石评辈出,唐有白居易作的《太湖石记》,宋代更有《云林石谱》记述豐详。明清两代赏石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园冶》《群芳谱》《闲情偶记》等许多著作都对赏石进行了详细论述,这时期提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赏石意境,至今都是“小中见大”的典范。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
期刊
去南石皮记的路上,怡好是近正午。雨后的苏州,阳光在枝叶的斑驳间闪烁出银子般的光亮,空气中泛起的潮湿依旧裹挟这个古城特有的气息。突然有种如饮酥醒的不真实感,1,年前纸上结缘,到12年后终于可以敲门人园。中间的几次会面都无暇深谈,何况又不在园,少了一种语境与情境。两个对纸质媒体有一种特殊沉迷的人,会在语言和精神的交会中进出什么样的灵感?  推开小园之门,浮世的热闹和喧嚣都被抛在身后,人眼是瘦石、瓶花、
期刊
传拓,是以湿纸紧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打拓,使器物铭文、纹饰、图形等特征真实复制到纸上的技法。全形拓是传拓的一种,兴起于19世纪中叶,最初主要用于拓制青铜器,后来延至陶器、砖瓦、造像、紫砂等器物的传拓,是一门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精湛艺术。全形拓之长处,在于能依原器之大小,使形状花纹展现于纸上,加以题识,补以花卉,即成一轴最佳之美术品。全形拓的立体展示效果把中国传统拓片技艺发展到了一个全
期刊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汹涌而至,人工制造以及许多机械性的工作已被高科技、智能化手段代替。具体到艺术领域也同样如此;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方兴未艾,许多艺术作品在“制作”坏节已逐渐被高新科技取代,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唯独作品的精神内涵、创意尚无法被智能科技取代,因此,精神创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过去,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对高生产率的追求催生了发达的专业分工;西方艺术自古讲
期刊
本期封面主体,出自一枚南越国时期残瓦的拓片.是来自岭南金石大家王贵忱的旧藏,残瓦上的文字见证了岭南最早文字的出现时间.2200年前的南越国时期。这填补了史书没有确切记载的空白。这正是金石的补经证史的魅力所在,也是残瓦的珍贵所在。  文字研究是金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书法艺术关联密切,故由金石研究衍生的石刻、碑帖、瓦当、钱币、篆刻等收藏门类,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收藏。古时一幅拓片与当时的名家书画等价
期刊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名师的高会雅集往往正是诗画创作的良好机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也成了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浪漫动人的一大景观。这些文人雅集图,或是对当时聚会现场的纪实留念,或是对以往故实所做的想象之见,或是对文人生活理想的憧憬虚构。当中,尤以魏晋时期的文人雅集为经典之甚。“莲社雅集”便是仿效者之一,画面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尽显魏晋风度的变迁流传,充满禅意。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
期刊
情景交融一词,最初从古诗词中赏析中习得。它指作品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紧密。而绘画艺术中的风景也同样可以因作者情感的融人而“情景交融”,所呈现的风景已不再是景致的简单描摹和再现。甚至在很多时候,经过内心加工、情感融人的风景也许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变为一种抽象的心灵意象。  本次展览以“心灵意象”为题,呈现三个近期的展览,来自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的英国风景画,诗意中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