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基因突变类型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来源 :现代医药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于1983年被提出的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ICCs)的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也可以发生于结肠、直肠、食管、肠系膜及网膜,大部分肿瘤存在酪氨酸激酶(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剩下的部分肿瘤被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WTGIST),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近年来,酪氨酸酶受体抑制剂(TKIs)迅速发展,其主要代表为伊马替尼、舒马替尼及瑞格菲尼,其中伊马替尼作为一线用药后,GISTs患者生存率显著升高,但PDGFRA D842V及野生型突变患者很难从中获益.目前,对于WT-GIST突变的具体位点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究日新月异,本文现对GISTs的基因突变类型及TKIs相关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脾切除联合冠腔分流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门静脉、胃冠状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和血流速度。(2)围术期(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临床指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治疗不平衡型多发半椎体(≥2个)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初次手术年龄3.0~7.5岁,平均4.2岁。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局部后凸角、
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溶血链球菌(GBS)感染血清型分布与临床表现相关性以及抗生素敏感性情况。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和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收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发病的病因很多,维吾尔医认为合立体异常变异是罪魁祸首,其他如急性胃炎不及时
目的探讨套管内推结法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96例双侧斜疝患儿,在两侧分别采用套管内推结法(套管内推结法组)和常规穿刺结扎法(常规穿刺结扎法组)进行手术。根据患儿入院先后依次编号,奇数者以内环宽大侧为套管内推结法组,对侧为常规穿刺结扎法组,偶数者以内环宽大侧为常规穿刺结扎法组,对侧为套管内推结法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
患儿男,第3胎第2产,胎龄37~(+6)周顺产娩出,羊水清,出生体重3 000 g,Apgar评分1 min 6分,5 min 9分。复苏后呼吸稍促,生后30min收住我科。其母孕期未规律产检,产前无发热,无
期刊
@@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9%~15%[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全球房颤的发病率将进一步增加.房颤是脑卒中和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仪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且无紫绀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脉搏血氧仪组和体格检查组。脉搏血氧仪组应用
近年来,医学在现代影像学、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帮助下取得了极大进展,多学科交叉的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其中,人工智能(AI)在医学中的应用如雨后春笋
目的总结简易榫卯成形骨瓣固定治疗单侧冠状缝早闭的经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采用额眶桥前移+额骨瓣榫卯成形骨瓣固定术治疗6例单侧冠状缝早闭患儿,运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和Magics 19.0.1)分析患儿术前、术后颅骨形态改变,测量头颅指数(CI)、颅顶不对称差值(CVAI)、前颅顶不对称差值(ACVAI)、后颅顶不对称差值(PCVA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