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是“对话”二字。
一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论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说到对话式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古希腊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
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处理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如此,对于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地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好像一盏“置身于迷茫书海中学生的引路明灯”,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引路人,教师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引路灯”才出面帮助疏导,使之畅通。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3.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恰如其分地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4.适时地示范与点拨。
5.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6.即时评价与激励。
三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应是值得珍视的。学生在对话中有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能随声附和,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平等、民主地对话。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3.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写好备课笔记。但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一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论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说到对话式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古希腊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
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处理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如此,对于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地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好像一盏“置身于迷茫书海中学生的引路明灯”,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引路人,教师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引路灯”才出面帮助疏导,使之畅通。
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即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3.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恰如其分地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
4.适时地示范与点拨。
5.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6.即时评价与激励。
三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应是值得珍视的。学生在对话中有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能随声附和,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平等、民主地对话。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3.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写好备课笔记。但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在学生中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