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语文课教学的互渗与融合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文学可谓一对孪生姊妹,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在许多方面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尤其在语文课教学中,如果能将两者的共通之处加以有效利用,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那么一定能让学生在诠释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轻松自如的领悟和表现艺术作品的真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学与音乐一直是相伴成长的,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铺垫情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教学中,把文学与音乐两者结合起来,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选取的音乐,要与文本语言相契合,以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音乐的引入,可以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他们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在讲授重点段落时,通过音乐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
  1 用音乐导入新课:注入了音乐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艺术的审美想象必须要动情”。①以情先入,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中,更加贴近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扩大想象的空间,步入诗境。例如,在讲授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的主题和文学价值,我们可以尝试选用世界名曲《梁祝》来导入课文,这支曲子悠扬婉转,让人愁肠百结,能很快把学生带入凄婉缠绵的氛围中,有助于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分析作品所蕴藏的深刻主题。
  再如,在讲授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时,我们特意选取了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作为导入,充分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快投入意境,在曲子的旋律中体悟诗人高洁的情怀,感受诗歌追求的理想境界。
  又如,苏轼的词具有豪雄气格,尤其是他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它被誉为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演绎出了这种旷达和豪迈的气魄,如果我们用此曲作为开场导入,教师在伴乐中范背词作,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词风,一定能激发学生对雄浑宏大意境的想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用音乐创设氛围:在细读中注入音乐元素,激发想象与联想,有效地品味和感受意境
  “在阅读中,读者对作家所提供的形象的感知越真切,所引起的想象就越活跃,所激起的情感反应就越强烈。这种情感主要表现在读者产生了与作者或与作品的人物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共鸣。”②那么,要想让学生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借助音乐营造氛围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有可能随之步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心绪,体味诗歌、散文等的意境之美。
  比如,在講授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一段时,为了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请一名学生在肖邦的《小夜曲》中朗读该段,让其他学生跟着朱自清先生一同走进那朦胧素淡的月色下的荷塘,去品味字字句句的精妙之处,体验他那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的《小夜曲》与《荷塘月色》描绘的意境相通相融,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月光,都能从曲中舒缓的节奏、错落的音节里找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则是在循环往复的旋律中得以表现。一般来说,小夜曲是最适合表现夜晚中的景色的,而肖邦的这首《小夜曲》,特别能表现月光和她照耀下的荷叶。月光没有朗照,于是对应了婉转而不是平直的旋律;月光隔了树照过来,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以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显得并不均匀;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话,把动和静合在了一起,在曲子的第三部分,旋律显得有些复杂和凌乱,又呈现出忽慢忽快连续不断的运动状态。此时,文字和曲子高度融合,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曲子表现的是自由恬静的心境,与朱自清追求纯粹自由的感觉不谋而合,正如文章所说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优美的意境,如果配以悠扬的古曲来营造氛围,定能让学生的想象尽情驰骋,从中获得如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同时,这也更利于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听、看、读,体味其间美的意蕴。
  3 利用音乐和舞蹈创设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入戏”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进入角色,从而全身心自主地学习。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又有着另一种妙处,舞蹈借助音乐和人体的运动来抒发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特定(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21页)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要真正读出现代诗歌的诗味,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一个读诗的情景、选择一个品诗的‘切入口’,以此带动其他内容的学习。” ③例如,在和学生一起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时,我特意选取了舞蹈作品《小城雨巷》来创设情境,这支舞蹈无论从场景布置,还是演员表演及配乐上都堪称绝妙。悠扬的丝竹声,一唱三叹,娓娓道来,动人心弦,背景大屏幕上独具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秦淮夫子庙风景、漂移的青石小桥,配上迷蒙的细雨,无不展现出美轮美奂的江南美景。姑娘们身着柔美淡雅的白色丝质旗袍,手持精致的绸布雨伞,步态轻盈飘逸,穿行于小巷,透射出纯净的人性之美,这些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空灵的旋律也使得整个教室充满了艺术的氛围。欣赏完这支舞蹈,我向学生介绍这打动了无数观众的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戴望舒的名诗《雨巷》,诗作中作者以彷徨和犹豫的小资心态,写下了对江南小城雨巷的生命体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演绎着一种淡淡的愁情,把学生带入一种独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诗性世界之中。
  总之,巧妙而恰当地把音乐和舞蹈融入语文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品读文章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还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范围,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注释
  ①童庆炳.美学与当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0.
  ②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94.
  ③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4.
  
  参考文献
  [1]张钟.中国当代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王松泉.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中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一名称职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善于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认为动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情景再现;引入意境,深刻悟情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和给予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在教会的束缚下成为教会宣传教义的工具,失去了自由地位的艺术在宗教的压抑下丧失了艺术反映真实生活的权力,本文就中世纪早期宗教对艺术的一些影响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艺术精神艺术题材  中图分类号:J19文献标识码:A    中世纪早期的艺术在特定的时代,由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延续古希腊罗马充满自信、积极、明朗、尊严的艺术,同时在教会的主导一切的局面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法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热门外语,拥有众多的学习爱好者。然而,中法法语教师采用的法语教学法却不尽相同。本文从实际法语课堂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法入手,试着探讨中法教师法语教学法的利弊,旨在揭示理想的法语教学法所应当具备的共性。  关键词中法法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从上世纪末开始,在法国政府的法语推广政策下,法语在世界各地逐渐升温,成为人
摘要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目标的,其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大学阶段,数学专业基础课教育更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  关键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我们不难看出数学分析是重中之重,它是后继课程学习的基础。在课程周期安排上,这门课程所占比重应当最大,我们从该课程教学水平上就可对数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