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楼河女人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望楼河女人,就不能不先提一提望楼河。
  望楼河是我家乡海南省乐东县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尖峰岭南麓,集百川而向东流,流至草木苍翠的坡毛园后折向西南,流经繁荣兴旺的利国镇,流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乐罗古村,流过渔舟点点的望楼港渔村,最后流进碧波滚滚的南海。一路上,她逶迤前行,敞开博大的胸怀,滋养着我的故乡和故乡的人民。
  望楼河是条小河,她谈不上长江那样宏大的气势,也比不得黄河的奔放雄伟。她虽默默无闻,却实实在在地为这片土地奉献了千百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水有土地的地方才是故乡。河,便成了游子心中最为具体的思乡意象。望楼河,也是无数海南乐东游子最为牵挂和魂牵梦萦的儿时摇篮。
  望楼河孕育了淳朴豪迈的汉子和贤惠浪漫的妹子。男人和女人,在河边生长,在河边结合,一代代繁衍生息。女人与河是有着某些内在联系的,她们都具有母亲的特质:孕育生命、温暖、伟大、宽厚、无私。而望楼河的女人就如同望楼河一样,既多姿多彩,又包罗万象。
  望楼河女人是望楼河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纯真、务实、朴素,虽比不上大城市的姑娘那样打扮入时、时尚前卫,却自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朴。望楼河一带处于海南岛西南部,太阳很毒热,在强烈的阳光辐射下,女人的肤色显得黝黑,但黑里透着红润,黑得柔滑细腻,望楼河女人的脸上很少长城里时兴的“青春疙瘩痘”!她们与日头为伍,与清风为伴,总给人健康美的感觉。望楼河女人不施粉黛,素面朝天,难免有些土气,可是,她们却美在秉性淳朴、贤惠善良。她们天生便具有勤劳、善良、朴素的品格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们安分守己,心灵手巧,是持家的好手,和望楼河妹子过日子别有一番滋味。
  望楼河女人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她们如河畔阳光一般,有刚毅热辣的性格,胸襟旷达,直率坦诚,敢说敢为。她们敢当面锣对面鼓地对心爱的男子直抒胸臆,也敢面对着高官大员不露出丝毫惧色。她们像阳光一样热烈,阳光越是热辣,她们脸上的笑容就越是灿烂,生活有时即使严酷,她们依旧热情拥抱,笑脸相迎。
  她们也有水一般的浪漫柔情。女儿家的温婉可人,笑靥如花,加上眼睛里带着的一丝慧黠与机变,就让望楼河女人变得生动灵活起来。给心爱的男子悄悄塞上个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那含羞带怯的一笑,令多少男子思之翩跹,念之悠扬?
  望楼河的流水,这一段缠缠绵绵、温柔多情,那一段则蜿蜒曲折、险象环生。望楼河女人也是如此,除了温柔善良、勤劳朴实,她们也不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另一面。望楼河女人在田地里劳动尽心竭力,出去经商做生意精明能干,当地的黄流女人更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一辈又一辈的望楼河女人啊,您用勤劳淳朴书写了望楼河文化传统的名片!
  望楼河地区深受古崖州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生于斯长于斯的清代举人吉大文,他那雄深雅健、脍炙人口的诗文百年不朽;我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颜任光博士从望楼河走出去,为祖国的物理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生长于望河楼的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邢福义教授,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令世人瞩目。
  望楼河人才辈出,与望楼河地区崇尚文化教育事业、秉承优良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这文化传统,离不开望楼河女人的推动与奉献。
  据说黄流镇孔汶村的清代举人张巂,他的母亲是位寡妇,家里穷得叮当响,张母凭着一条扁担,上山下地挑百斤重担,硬是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终于挑出一位举人来。张母吃苦耐劳、含辛茹苦培养儿子成才的事迹,在古崖州早已传为佳话,是老一辈黄流女人乃至望楼河女人的缩影。有一首崖州民歌这样唱道:“黄流妹不离苦担,苦担不离肩上担,日出赶行到月落,肩上不离担苦箩。”她们凭借一副瘦弱的肩膀,挑来了太阳,挑走了月亮,挑动了历史,挑起了文明。
  利国、九所、黄流、佛罗等地的街市上卖一种扁豆酱,被俗称为“识书酱”和“聪明酱”。食用“識书酱”是望楼河一带的传统,家里的每顿饭,桌子上几乎都要摆上这种酱。“识书酱”是望楼河女人手工制作而成,颜色墨黑,形似墨汁,相传孩子们吃了以后,长大成人可以腹有文墨,光宗耀祖。这并非杜撰,扁豆酱含有多种营养,确实有健脑之效。而这美好的寓意,是出自望楼河女人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一片苦心。她们运用聪明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手,制作出世上独一无二的“识书酱”,也将自己对未来、对儿女成才的一片希冀酿入其中。
  望楼河人把读书叫作“磨命”,把支持孩子读书叫作“卖命”,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保证孩子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这怎能不叫人钦佩?望楼河女人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她们只知道,读书识字是好的,宁可自己缺衣少食,也不能让孩子委屈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浅显的道理早就叫望楼河女人们贯彻得明了通透了。
  在推进望楼河地区历史文明的进程中,逐渐沉淀出了八个大字:崇尚教育,笃信好学。这是望楼河人文精神内核之所在,更是望楼河女人的精魂。
  望楼河女人啊,您撑起了一片天!
  由于历史的原因,望楼河地区大部分男女都从事农业生产,其次是从事商业,再次是海内渔民。望楼河女人在农业生产、经商和持家等方面,样样做得好,样样都是佼佼者。
  望楼河流域农业发达,是海南水稻、瓜菜、水果、甘蔗、腰果等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而农业生产,望楼河女人是主要劳动力。犁田耙地,播种插秧,施肥锄草,收割晒谷……女人和男人一样,顶着毒日头,在田地里挥洒汗水,丝毫不比男人逊色。而田里劳动过后,望楼河男人“消遣”的时间到了,他们或者一头钻进卧室里睡懒觉,或者泡在茶坊里喝茶娱乐,或者坐在树荫下乘凉闲谈,或者坐在房子里看书看报。而女人们则不能闲下来,她们还要做饭、喂鸡、喂猪、洗刷、扫地、缝补、打理家务,还要照顾自己的男人,一点儿也不能松懈!若是碰到男人外出或生病,勤劳的望楼河农家女人还要咬紧牙关,一个人扛起所有农活。   有些女人农活之余还要经商补贴家用。她们有的用肩膀挑着沉重的担子,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去集市赶场,卖货、卖自家做的小吃。有的条件好一点儿,有一辆“风采车”(三轮车)可供驾驶,也要顶着烈日酷暑、狂风暴雨,辛苦地载客、运货、售卖,她们大声吆喝叫卖,将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化作一把把的钞票,用以维持家里的各种开销。
  望楼河妇女一年到头都在辛勤劳作。赶上逢年过节,杀鸡杀鸭、煮饭炒菜,张罗拜公拜神,样样也都是女人在忙活,直到摆菜上桌后,男人才在女人的召唤声中姗姗而来。望楼河女人每天辛苦挣来的钱,用于供孩子读书,支出生活费用,几乎没有一分是花在自己身上的。男人们还有自己的娱乐:买彩票、喝茶和打牌。而女人除了生产劳动,就是家务,并没有什么娱乐消遣。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便是她们最大的向往和乐趣。望楼河女人们苦吗?苦,也不苦。当她们看到孩子们背上了新书包,开开心心上学去的时候;当她们为男人披上自己缝制的新衣,迎上男人投来的赞许目光时,她们的梦便圆了,再苦都透心甜。
  望楼河女人啊,总是把泪水往肚里咽!
  望楼河地域有着古朴的民风。妇女们恪守妇道,安分守己。在外她们辛勤劳作、忍辱负重,在内她们孝敬公婆、养育儿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多少勤劳的汗水和辛酸的眼泪。她们甘愿做男人背后的影子,任男人高大的背影挡住了她们的阳光,但是她们无怨无悔。因为在望楼河女人的心目中,男人就是她们的天,男人就是她们的地。为男人默默付出,就是她们的使命。
  从小她们就知道,自己与男儿不同,自己是比不上男儿的“尊贵”的。她们和兄弟虽然同是父母所生,可她们远远没有哥哥弟弟那样优越的待遇。有好吃的,尽着哥哥弟弟先吃。大了一点儿,哥哥弟弟背上了书包,穿戴一新地去上学了,而作为女孩的她们,只能留在家里扫地、做饭、哄弟妹。不是父母不爱护,而是家里穷,当支撑不起几个孩子的学费时,爹娘的天平只能倾向男儿,被牺牲被委屈总是女儿。因为她们是迟早要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将去做别人家的事情,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她们只能睁大一双双羡慕的眼睛,怀着一颗颗渴望的心,憧憬着近在咫尺,却距离她们无比遥远的学校。
  好不容易熬到长大了,嫁人了,却没有迎来清闲日子。望楼河媳妇的身份是最低的,早年一家人吃饭,往往是男人、小孩子、老人先吃,女人后吃,年轻媳妇是没有资格跟家公同桌吃饭的。洗衣服,一般也要先洗男人的衣服,后洗女人的衣服,以示尊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就连望楼河女人自己都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
  做小伏低还不够,还有“头号艰巨任务”摆在眼前——生儿子。望楼河女人最大的价值便是生一个儿子,有了儿子,腰杆才硬,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女儿是稀泥,糊不上自个儿的墙,和母亲一样是“别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是家业延续的香火,能传宗接代,能一统江山,不会让自己背一个绝代鬼的骂名。若是哪个望楼河女人连生了几个女儿,那她可就要遭罪了,公婆会给她们脸色看,男人会给她们拳头吃,邻舍会给她们白眼看。就连出门,都会被人戳脊梁骨抬不起头来,被骂作是不会下蛋的鸡。这时候的望楼河女人更像是一台生育机器,一头作繁衍之用的牲口。被打被骂,她们不能抗争,只能咬着牙,继续生、生、生,直到生出了一个带把儿的小宝贝,她们才会松一口气,但紧接着还要继续生儿子,拼数量,有什么办法呢?儿子多,才不会受欺负呀!
  当了母亲之后,望楼河女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要毕其生之力为孩子当牛做马。可是,当她们含辛茹苦的一生结束的时候,无论生不生儿子,无论生几个儿子,最后下地(死亡)之后,祖先的牌位也仅仅记录她们的姓氏,连个名字也不会留下。
  如今,时代变了,望楼河的女人也变了。
  岁月的车轮无情地辗过,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如果你伸开心灵的触角去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天在变,地在变,望楼河在变,望楼河女人的观念也在变。
  古往今来,望楼河人秉承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种植模式,收获了农作物便自行担到自由市场出卖,换取钱和生活物资。如今,时代发展了,望楼河女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种粗放的农耕方式。她们瞄准市场行情,有的拓展了销售渠道,直接为城里的餐厅、超市供货,减少了奔波,增加了效益;有的开办农产品加工厂,自产自销,当起了老板;有的别出心裁,开发了观光度假休闲农庄;还有的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希望之花必然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些女子“民营企业家”诞生了,望楼河农业产业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除了事业上求新求变,望楼河女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她们摒弃了落后的传统观念,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作为母亲,她们愿意支持女儿上学;作为女孩,她们更是珍惜这新时代赋予她们的改变命运的契机,发奋苦读,努力拼搏。望楼河妹子的优秀,在读书上也不遑多让!二十多年来不仅涌现出杨眉、李欣芸等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也不乏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作家。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海南才女的蔡葩,她从望楼河畔走出来,用轻灵又不失淳厚的笔触,去描绘海南这片热土上几近湮没的人文历史。她采访了海口名媛吴玉琴、前清格格恒容等不下百名见證了海南历史兴衰的人物,以女人的眼光去关注女人,去揭示女人背后独特的时代情怀,这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望楼河女人向世人展示的独特魅力。
  望楼河女人,犹如石缝里的种子,有着异乎寻常的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有一丝阳光雨露,就会奋力地挣出来,开出鲜花。在生活的苦寒里,只要幸福露出一根线头,她们就有本事把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可抵御岁月的严寒。女人的博爱,母爱的伟大,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望楼河女人的身上。他们如一本尘封泛黄的书籍,多少酸辣苦甜、喜怒哀乐,全部蕴含在字里行间,只待世人拂去灰尘,细细通读。她们就像厚实的土地,朴实无华却孕育万物,雕琢平凡岁月里的每一份惊喜和感动。
  关义为:汉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海南省乐东县移民办工作。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在《阳光》《参花》《鸭绿江》《椰城》《中国散文家》《人民代表报》《检察日报》《今日海南》等报刊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哭泣的芙蓉花》等。
其他文献
李堡,梨花高过塬顶  逐水而居,葫芦河在山脚下汩汩流淌  梨花翻飞的村庄  坐拥在春天的怀抱  我看见春风中  扎着红围巾的村姑身影  在梨花飘香的果园忙碌着  培土、浇水、除草、疏花  果园背依祁家大山  梨花盛开的村庄,像一幅  春意荡漾的画卷。满眼的白  点亮着蓝色天穹下的静宁  李堡  一枝梨花高过塬顶  一湫绿绿的芦苇浸染故土情深  一棵挺立在大山之巅的树影  追逐着翱翔的苍鹰  赶春的
期刊
煤是黑色的粮食  乌黑的煤,闪闪发亮  它们是沉积在地下的粮食  散发着麦子一样的清香  在钢铁的炉膛,汽笛的长鸣里  煤被巨龙吞咽,被齿轮咀嚼  成为工业的光电,农业的肥  成为社区的温暖,祖国的动力  身居矿山,我知道  煤是最诚实最干净的物质  开釆前,它是黑的  燃烧中,它是火红的  燃烧后,它像雪一样白净  开采它们的矿工  是最纯洁的人群  心怀矿山,我更深知  矿工的火热情怀,让冰冷
期刊
王犁  1970年生于浙江淳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并从吴山明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专业展事并获奖。出版有文集《書桌画案》《排岭的天空》《忍不住的表达》,以及个人画册多本。
期刊
地平线  黎明,走向你  子夜,仍走向你  光芒万丈的疆域  矿工与你顶天立地  身躯,任你升降  峰峦,随你迭起  如果你是光明的卡尺  礦工就是真理的根据地  若隐若现的延伸  匍匐在矿工脚底  与温暖相关的荣誉  被你穿成永恒珠玑  上升的虚拟  沉下去  脚步、铸铁以及呼吸  升上来  肩胛、帽盔、耿直的光线  动态之雪写意时间告示  在洞口布下洁白警言  那不是狰狞的陷阱  不是陨石的过
期刊
正在过年之际,遭遇了一场由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瘟疫之灾。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待在家里。农历正月二十八,中午时分,年逾古稀的段老大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照的是餐桌台面平铺着的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右侧是一只青花边的瓷盘,盘中盛有半片卤猪耳、半截香肠,盘面上架着一双竹筷,青花盘的左侧是一只外面有小红碎花的白瓷小碗,碗壁上挂着散乱的葱蒜碎末,里面是酱油醋拌的小半碗水煮花生米,碗的旁边是一瓶扎着红飘带的贵州茅台集团
期刊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
期刊
在清代前期的拟话本类小说中,也有以煤炭为内容的作品。在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娱目醒心编》中,就有一篇反映煤炭运销情况的小说,其题目为《解己囊周惠全邑,受人托信著远方》。  此小说见于该书第3卷的第2回。篇幅较长,文字流畅,情节回转曲折,其大致梗概如下:  在明代后期,浙江德清县有一世宦人家,“一门之内,科第累世不绝”,为县内首户。主人蔡节庵“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乐善好施,“乡党悦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