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行尝试和探索,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智力因素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对优、中、差学生的分层教学,往往照顾了大多数学生而忽略了部分学生,从而导致一部分中差学生课内听不懂课,对数学学习产生不了兴趣。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对分层教学和学习要求做了一些探索、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学生,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在一定的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品质、习惯、态度要进行全面考查,对学生的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动态分析、分出层次,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学生必定有所变化。这时再进行考查,再划分层次,方便因材施教。
2.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无论哪节课,首先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分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对学生能力进行预测,制订分类指导方案。教师在分层备课时,必须预测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疑问,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同一知识点分别站在优、中、差三类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思考,估测他们的思维方式、回答方法,对此制订相应的指导措施,切实做到知己知彼。当然,无论教师怎样充分准备,学生也难免会在课堂上提出令人意料不到的问题。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问题的暴露,它恰好能为我们的分层释疑提供素材,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二、分层授课,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分层授课是教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来落实不同层次目标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要求执教者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知识方面,要求由浅入深发展,力求起点低,小坡度;在能力方面,要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其教学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分层置疑,个体学习一小组讨论;分类指导一信息反馈;分层释疑一分层练习归纳小结。
分层授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别教师认为这种授课方法虽然好,能面向全体学生,但优等生的发展会受影响,这是偏见。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在内容上就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的需要,以此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分类指导,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达标
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层区别的指导。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需要的指导也不同。对各类学生的指导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课堂提高、课内活动要照顾到各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前搞小测验,从中发现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在课内分类指导。
3.课后分类测试,对不达标者进行个别辅导。
4.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不同类型学生有效搭配,以优带中,以中促差。
5.作业面批面改,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6.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他们都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做到分层教学之后,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学习数学也是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为课堂听讲找出质疑。
2.课中会上课——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每位学生,要完全发挥眼(看)、耳(听)、手(练)、口(读)、脑(想)的五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会温习——在温习中引发联想,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总结课堂知识和学习任务的联系,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五、分类检测,增强学生信心,促进转化
由于各类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不同,对他们的检测自然也就不同。恰当地给各类学生制定检测标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大有裨益。对于学困生而言,意义更大。在拟检测题时就应由易到难设置“双基题”“中档题”“拔高题”,对于优生必须完成三种题型,对于中等学生必须完成“中档题”和“双基题”,对于差生则只要求完成“双基题”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教学生“会学”是一项很艰苦、很细致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方法,学生就能在不同的题型中找到自我,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渐渐地也就能在各自基础上稳步提高,教师也就能因此实现大面积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学生,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在一定的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品质、习惯、态度要进行全面考查,对学生的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动态分析、分出层次,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学生必定有所变化。这时再进行考查,再划分层次,方便因材施教。
2.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无论哪节课,首先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分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给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对学生能力进行预测,制订分类指导方案。教师在分层备课时,必须预测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哪些疑问,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同一知识点分别站在优、中、差三类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思考,估测他们的思维方式、回答方法,对此制订相应的指导措施,切实做到知己知彼。当然,无论教师怎样充分准备,学生也难免会在课堂上提出令人意料不到的问题。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问题的暴露,它恰好能为我们的分层释疑提供素材,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二、分层授课,优化教学过程,落实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分层授课是教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来落实不同层次目标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要求执教者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知识方面,要求由浅入深发展,力求起点低,小坡度;在能力方面,要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其教学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分层置疑,个体学习一小组讨论;分类指导一信息反馈;分层释疑一分层练习归纳小结。
分层授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别教师认为这种授课方法虽然好,能面向全体学生,但优等生的发展会受影响,这是偏见。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在内容上就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接受的需要,以此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分类指导,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达标
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层区别的指导。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需要的指导也不同。对各类学生的指导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课堂提高、课内活动要照顾到各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课前搞小测验,从中发现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在课内分类指导。
3.课后分类测试,对不达标者进行个别辅导。
4.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不同类型学生有效搭配,以优带中,以中促差。
5.作业面批面改,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6.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他们都有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做到分层教学之后,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学习数学也是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为课堂听讲找出质疑。
2.课中会上课——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关注每位学生,要完全发挥眼(看)、耳(听)、手(练)、口(读)、脑(想)的五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会温习——在温习中引发联想,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总结课堂知识和学习任务的联系,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五、分类检测,增强学生信心,促进转化
由于各类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不同,对他们的检测自然也就不同。恰当地给各类学生制定检测标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大有裨益。对于学困生而言,意义更大。在拟检测题时就应由易到难设置“双基题”“中档题”“拔高题”,对于优生必须完成三种题型,对于中等学生必须完成“中档题”和“双基题”,对于差生则只要求完成“双基题”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教学生“会学”是一项很艰苦、很细致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要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方法,学生就能在不同的题型中找到自我,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渐渐地也就能在各自基础上稳步提高,教师也就能因此实现大面积的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