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确立阅读教学新理念—自主阅读教学,它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进行自主阅读,主动体验,独立思考,形成有效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感受、理解、评价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种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教师“让学”“让台”,把时空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
【关键词】自主阅读教学;“自学点”;“能力点”;“写作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近几年,我县正积极推进 “学·导·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笔者作为乡镇中学语文实验教师,面对农村现有生源,在不断尝试中也深感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很有效果,因此也解开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课堂效率低与学生学习能力提不高的困惑。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不断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尝试和自我反思,浅谈一下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一、预设课前先学的“自学点”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课前的自主阅读、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没有一定的感知、理解,那么学生便会学得盲目被动,教师也教得费劲无效。相反,如果学生课前先学,然后带着收获与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必然会更主动、更专注,更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先学呢?
我认为,教师应为学生预设课前先学的“自学点”—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文本阅读与思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 “放羊式”地让学生盲目去预习某课,也不能限制性、试题化地抛给学生一堆问题,而应围绕教学目标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抓住知识的生成点、能力的形成点,以简单、根本、开放的理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先学。
例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作为初中的第一篇议论文,七年级学生对该文体是陌生的,如果设计“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等之类的问题,学生的先学就难而无趣,因此针对学情,我引导学生结合“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最苦与最乐’分别指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这两者的?”两个问题进行先学,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内容解答疑问,从而逐步理解“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这个观点(即中心论点)和发现引用名言、俗语、事例等作论据来论述观点的方法,学完后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样,用简单 开放的问题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有效地去完成课前先学。
有质量的先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挖掘自主阅读的“能力点”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它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自主阅读教学就是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教师当指导者、组织者,教学的目标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一)重视竞赛性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语言感悟能力
学语文必须多读课文,朗读课文不同于探究、解答问题,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做。而教学中发现,男女生对读、小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等都是很好的朗读形式,因为它们呈现出“竞赛性”,通过这些朗读不仅会使学生主动熟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感受优美语言,把握个性化人物思想性格,还会调动学生的朗读激情,形成朗读氛围,产生“竞读”趣味,进而提高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
对人物多、对话式的文章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诗歌、写景抒情和句式整齐的篇章、精彩重要句段,则可采取你一句(段)我一句(段)、你一遍我一遍的男女对读或小组对读方式朗读。如教学《陋室铭》,我安排了男女对读:(女)山不在高(男)有仙则名,(女)水不在深(男)有龙则灵……在对读中,女生男生形成一唱一和、一浪高过一浪的琅琅声势,不但因节奏与韵律美而读得起劲,而且能体会到写“山”“水”“陋室”的先抑后扬之感。
(二)鼓励主动质疑,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见,一个聪明的老师不是教会学生“做学答”,而是引领学生“做学问”,不但要把“释疑”当作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思维,积极探究,大胆创新。
笔者曾有一次在上《台阶》公开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意把学生引向教参提醒的 “为了改变家的地位而操劳大半辈子的深挚的父爱”,可没想到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作者的父亲造房子是为了面子。”我突然深受震撼:“作者的父亲造房时难道真的是为了表现父爱吗?”随后,又有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我便随机调整课堂教学,就“父亲造房之我见”让学生大胆质疑,小组讨论。结果,父爱的主题成了文章的小插曲,“底层农民的缩影”“农民的朴素梦想”“做父母当家的责任大”“传统思想给人的生活带来社会压力”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课程内容没上完,但我已陷入沉思:“学生的大胆质疑,不正是独立的创新意识吗?不正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吗?不正是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内驱力吗?”最后让我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思维活跃、能力提高的有效课堂。
(三)开展小组讨论,不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是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小组讨论,是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围绕学习問题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对学困生不作对错要求,但须发言。在小组之间,氛围轻松,发言自由,所以学生容易打开“话匣子”而积极参与讨论。如笔者在《伟大的悲剧》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发现有的说“悲剧指什么”,有的讲“伟大在哪里”,有的则进行了整体理解。大多同学对“悲”能理解到英国五位南极探险科学家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对“伟大”能理解到“献身科学”,个别学生也理解到了较难之处:“作证之悲”“‘科学探险的团结协作’和‘不顾生死探险科学及在世人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自己热烈追求的)业绩作证而表现出超越名利’的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倒是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激活了同学的思维,激活了讨论的气氛。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长带动本组,小组带动全体同学主动思考、合作解疑、积极发言,使独学与共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激发参与评价,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展示交流能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学习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理解、阅读发现。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水平的机会,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就是为让学生得到更多表现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做到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主动表达,各抒己见。
学生参与阅读评价,必须先主动阅读,要有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深入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要敢于表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便会激活课堂,营造竞相表达、展示个人阅读成果与能力的活跃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力。学生还会在评价中产生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自信和动力,由此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学互促,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探究创新和展示交流等综合能力,促进學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
三、寻找活学运用的“写作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自主阅读教学,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促使学生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及掌握写作方法等,既积累与运用所学知识,又发展其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从感受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一)同题写作
我们的教材都是精心安排了单元“主题”,如关于亲情、童年、珍爱生命、亲近自然等,为了使学生对某一主题能深入理解,获得真实感悟,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写同主题作文。例如学完“亲情”主题,让学生写亲人、家庭生活、个人成长等,如《父爱》《妈妈,我想对您说》;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时光、乐园……篇幅不限,可写一个生活片段,也可写一篇文章。
(二)写法活用
如教学完《春》,要求学生借鉴本文“借景抒情”以及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的写法,就家乡冬天(或夏天、秋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学习上、生活中选取小事表达人生感悟等“深刻主题”。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后的写作实践,学习并掌握课内所学的写作方法。
(三)故事续写
续写,既是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充分阅读文章,把握原文故事、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学会抓住细节,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可设计给“一丝不挂的皇帝游行结束回去后……”续写一个结尾。要完成好这个续写,学生必须先熟读课文,清楚所写的事情,把握人物思想个性。然后,在原文基础上,合理地联想、想象可能会出现什么事,皇帝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大臣会产生什么反应。
当然,还有读后感、对联、仿写等都可作为学生阅读后的“写作点”,教学中可相机进行。写作是学生怕“干的事”,即便是初中生写作能力总体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写作,由读促写,能给学生提供写作“源点”,有利于解决学生写作“茫然”之苦恼,从而激发其写作积极性,由此提高写作能力。
自主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做好自主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语文的能力和兴趣,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获得能力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4).
【关键词】自主阅读教学;“自学点”;“能力点”;“写作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近几年,我县正积极推进 “学·导·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笔者作为乡镇中学语文实验教师,面对农村现有生源,在不断尝试中也深感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很有效果,因此也解开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课堂效率低与学生学习能力提不高的困惑。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探究的能力,不断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尝试和自我反思,浅谈一下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一、预设课前先学的“自学点”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课前的自主阅读、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没有一定的感知、理解,那么学生便会学得盲目被动,教师也教得费劲无效。相反,如果学生课前先学,然后带着收获与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必然会更主动、更专注,更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先学呢?
我认为,教师应为学生预设课前先学的“自学点”—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文本阅读与思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 “放羊式”地让学生盲目去预习某课,也不能限制性、试题化地抛给学生一堆问题,而应围绕教学目标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抓住知识的生成点、能力的形成点,以简单、根本、开放的理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先学。
例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作为初中的第一篇议论文,七年级学生对该文体是陌生的,如果设计“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论点?”等之类的问题,学生的先学就难而无趣,因此针对学情,我引导学生结合“认真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最苦与最乐’分别指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述这两者的?”两个问题进行先学,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内容解答疑问,从而逐步理解“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这个观点(即中心论点)和发现引用名言、俗语、事例等作论据来论述观点的方法,学完后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样,用简单 开放的问题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有效地去完成课前先学。
有质量的先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挖掘自主阅读的“能力点”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它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自主阅读教学就是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教师当指导者、组织者,教学的目标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一)重视竞赛性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语言感悟能力
学语文必须多读课文,朗读课文不同于探究、解答问题,无论什么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做。而教学中发现,男女生对读、小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等都是很好的朗读形式,因为它们呈现出“竞赛性”,通过这些朗读不仅会使学生主动熟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感受优美语言,把握个性化人物思想性格,还会调动学生的朗读激情,形成朗读氛围,产生“竞读”趣味,进而提高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
对人物多、对话式的文章可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诗歌、写景抒情和句式整齐的篇章、精彩重要句段,则可采取你一句(段)我一句(段)、你一遍我一遍的男女对读或小组对读方式朗读。如教学《陋室铭》,我安排了男女对读:(女)山不在高(男)有仙则名,(女)水不在深(男)有龙则灵……在对读中,女生男生形成一唱一和、一浪高过一浪的琅琅声势,不但因节奏与韵律美而读得起劲,而且能体会到写“山”“水”“陋室”的先抑后扬之感。
(二)鼓励主动质疑,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见,一个聪明的老师不是教会学生“做学答”,而是引领学生“做学问”,不但要把“释疑”当作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思维,积极探究,大胆创新。
笔者曾有一次在上《台阶》公开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意把学生引向教参提醒的 “为了改变家的地位而操劳大半辈子的深挚的父爱”,可没想到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作者的父亲造房子是为了面子。”我突然深受震撼:“作者的父亲造房时难道真的是为了表现父爱吗?”随后,又有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我便随机调整课堂教学,就“父亲造房之我见”让学生大胆质疑,小组讨论。结果,父爱的主题成了文章的小插曲,“底层农民的缩影”“农民的朴素梦想”“做父母当家的责任大”“传统思想给人的生活带来社会压力”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课程内容没上完,但我已陷入沉思:“学生的大胆质疑,不正是独立的创新意识吗?不正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吗?不正是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内驱力吗?”最后让我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思维活跃、能力提高的有效课堂。
(三)开展小组讨论,不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是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小组讨论,是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围绕学习問题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对学困生不作对错要求,但须发言。在小组之间,氛围轻松,发言自由,所以学生容易打开“话匣子”而积极参与讨论。如笔者在《伟大的悲剧》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发现有的说“悲剧指什么”,有的讲“伟大在哪里”,有的则进行了整体理解。大多同学对“悲”能理解到英国五位南极探险科学家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对“伟大”能理解到“献身科学”,个别学生也理解到了较难之处:“作证之悲”“‘科学探险的团结协作’和‘不顾生死探险科学及在世人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自己热烈追求的)业绩作证而表现出超越名利’的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倒是个别同学的独特的理解,激活了同学的思维,激活了讨论的气氛。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长带动本组,小组带动全体同学主动思考、合作解疑、积极发言,使独学与共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四)激发参与评价,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展示交流能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学习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理解、阅读发现。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能力水平的机会,而激发学生参与评价,就是为让学生得到更多表现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做到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主动表达,各抒己见。
学生参与阅读评价,必须先主动阅读,要有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深入文本进行分析、探究,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要敢于表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价,便会激活课堂,营造竞相表达、展示个人阅读成果与能力的活跃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力。学生还会在评价中产生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自信和动力,由此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学互促,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探究创新和展示交流等综合能力,促进學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
三、寻找活学运用的“写作点”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自主阅读教学,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促使学生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及掌握写作方法等,既积累与运用所学知识,又发展其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从感受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一)同题写作
我们的教材都是精心安排了单元“主题”,如关于亲情、童年、珍爱生命、亲近自然等,为了使学生对某一主题能深入理解,获得真实感悟,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写同主题作文。例如学完“亲情”主题,让学生写亲人、家庭生活、个人成长等,如《父爱》《妈妈,我想对您说》;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时光、乐园……篇幅不限,可写一个生活片段,也可写一篇文章。
(二)写法活用
如教学完《春》,要求学生借鉴本文“借景抒情”以及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的写法,就家乡冬天(或夏天、秋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学习上、生活中选取小事表达人生感悟等“深刻主题”。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后的写作实践,学习并掌握课内所学的写作方法。
(三)故事续写
续写,既是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充分阅读文章,把握原文故事、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学会抓住细节,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可设计给“一丝不挂的皇帝游行结束回去后……”续写一个结尾。要完成好这个续写,学生必须先熟读课文,清楚所写的事情,把握人物思想个性。然后,在原文基础上,合理地联想、想象可能会出现什么事,皇帝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大臣会产生什么反应。
当然,还有读后感、对联、仿写等都可作为学生阅读后的“写作点”,教学中可相机进行。写作是学生怕“干的事”,即便是初中生写作能力总体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写作,由读促写,能给学生提供写作“源点”,有利于解决学生写作“茫然”之苦恼,从而激发其写作积极性,由此提高写作能力。
自主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点。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做好自主阅读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语文的能力和兴趣,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获得能力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