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自学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里去学习,培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引导发现,激活思维
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最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稍加点拨,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寻找出某些联系、规律,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形成自己的概念,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如,讲“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节,教师上课时打出三种装置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看:①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接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②铁钉连接正极碳棒连接负极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③铁钉连接负极碳棒连接正极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先让学生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并说出根据。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要用哪一种装置进行实验?可能有什么现象产生?②两极产物各是什么?写出电极反应。③若不知电极和电源的连接方式,怎样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由于发现问题后 ,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精力集中地听讲、阅读资料、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提出某种假想(可能性 ), 作出某种(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预言。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如:溶液中的OH-是哪来的?观察两极,注意阴极和阳极产生的气体哪个快些?活泼的铁为什么没被氧化?然后对假设问题进行实验检验。
按③装置在 U形管中进行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几分钟后铁钉端溶液变红(滴入酚酞),两极都有气体产生,阴极产生气体比阳极快些,石墨电极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来检验假设,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气氛。师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后再设问:若把铁和碳反接进行电解情况怎样?此时按装置②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品质。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完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2. 鼓励争辩,唤醒意识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尽情发挥。有个性才有创新,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例如讲《化学键》一节时,学生疑点多,NaCl和HCl为什么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氮原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应形成五个共价键,而实际形成三个,如NH3。如此种种问题有待讨论。教学中先把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氢元素、钠元素都在 IA族,NaCl、HCl理应形成同一类型的化学键;有的认为,氢元素、钠元素虽然都在 IA族,但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与氯化合时失电子而使电子脱离钠核的吸引,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而氢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钠原子弱,氢与氯化合时不失电子而形成共用电子。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谁都说服不了谁。为了把争辩引向深入,教师可“火上浇油”,要求持两种意见的同学结合已学知识并从课本中找依据,看谁理由充分……通过争辩,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键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共价键形成多少个,争论之后发现:VIIA 族元素形成一个,VIA族元素形成二个,VA族元素形成三个,IVA族元素形成四个。
争论的目的在于归纳知识,找出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争论能使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思维意识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发散、交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就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提高。
责任编辑潘孟良
1. 引导发现,激活思维
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最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稍加点拨,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寻找出某些联系、规律,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形成自己的概念,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例如,讲“电解原理的应用”一节,教师上课时打出三种装置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看:①铁钉和碳棒用导线连接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②铁钉连接正极碳棒连接负极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③铁钉连接负极碳棒连接正极放人盛有NaCl溶液的烧杯里。先让学生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并说出根据。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要用哪一种装置进行实验?可能有什么现象产生?②两极产物各是什么?写出电极反应。③若不知电极和电源的连接方式,怎样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由于发现问题后 ,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精力集中地听讲、阅读资料、讨论、实验构思与设计、提出某种假想(可能性 ), 作出某种(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预言。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如:溶液中的OH-是哪来的?观察两极,注意阴极和阳极产生的气体哪个快些?活泼的铁为什么没被氧化?然后对假设问题进行实验检验。
按③装置在 U形管中进行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几分钟后铁钉端溶液变红(滴入酚酞),两极都有气体产生,阴极产生气体比阳极快些,石墨电极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来检验假设,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气氛。师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后再设问:若把铁和碳反接进行电解情况怎样?此时按装置②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思维品质。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完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2. 鼓励争辩,唤醒意识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尽情发挥。有个性才有创新,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例如讲《化学键》一节时,学生疑点多,NaCl和HCl为什么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氮原子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应形成五个共价键,而实际形成三个,如NH3。如此种种问题有待讨论。教学中先把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而后让大家展开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氢元素、钠元素都在 IA族,NaCl、HCl理应形成同一类型的化学键;有的认为,氢元素、钠元素虽然都在 IA族,但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与氯化合时失电子而使电子脱离钠核的吸引,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而氢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钠原子弱,氢与氯化合时不失电子而形成共用电子。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谁都说服不了谁。为了把争辩引向深入,教师可“火上浇油”,要求持两种意见的同学结合已学知识并从课本中找依据,看谁理由充分……通过争辩,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键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共价键形成多少个,争论之后发现:VIIA 族元素形成一个,VIA族元素形成二个,VA族元素形成三个,IVA族元素形成四个。
争论的目的在于归纳知识,找出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争论能使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使思维意识在一定的教学范围内发散、交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就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必然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提高。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