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艺术性、真实性、实效性等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是电视新闻传播者与观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纽带,被形象地比喻成电视新闻的“根”。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重要性作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2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与传统的报媒、广播不同,它把图像、音响、字幕、解说等多种符号传递给观众,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穿透力极强。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元素,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根”,可见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性,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电视是一门艺术。每一门艺术都必须依赖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电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感知系统的,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两大要素的相互调配,便构成了电视语言的系统(即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语言系统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情、阐述理念的工具。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它将字幕、色彩、光影、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置,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观和心理,形成了以其它媒介不同的艺术特点——传递实物的图像。离开声音,电视依然存在,因为仍然有画面“可视”;去掉了画面,只保留声音,它就不再是电视,已经变成了广播。
二、呈现事物本来面目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观其形态,真实感勿庸质疑。2013年7月23日,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两名驾车男子因停车与一名女发生争执。过程中,一名男子殴打该女子,又将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地上,导致女童不幸死亡。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在对该事件报道中采用了一段监控视频,通过电视画面让观众看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看到了真相。
电视画面语言在呈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中,不但把现场的图像再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以深刻的直觉印象,还对语言解说有一种旁证作用。2014年4月浙江苍南发生一起城管打人后又被打的事件,有传言称城管打死小贩的,也有传言称城管被打死了的,那么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呢?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在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通过采用现场监控录相呈现事件本相,对打人城管和被打者双方当事人都进行了现场采访,大量的采访与现场画面相互穿插,再配以简单的解说,不但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还充分展现了双方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活动等与细节,既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事实,又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制度与法律的缺失,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深刻的思考。报道中画面与主持人解说、当事人采访相互配合,互相旁证,给观众不容质疑的真实感,这比其新闻媒体更具有说服力。
三、极时准确传递信息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贵在“新”,事件要新,内容要新,失去了时效性,新闻成了“旧闻”,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一条过时的新闻人们没必要去看。
电视新闻以电波为载体,它以每秒钟绕地球七圈半的速度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速度的迅及性。它不但可以将刚刚发生的消息快速地传递到地球上各个角落,还可以同步传递正在发生的消息。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迅及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奥运会上,各国射击运动员正在进行决赛,中国运动员表现良好,体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最后一枪,中国运动员只要在9环以上就可以夺冠。电视画面锁定在中国射击运动员身上,她平静地举起手中的枪——瞄准——发射——枪响!画面切换到射击靶上,正中靶心,“10环!”!电波直入每个家庭,坐在电视机前的各地观众与现场解说员同时发出欢呼,庆祝中国又将一权金牌收入囊中。在这个新闻事件的传递过程中,电视画面语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新闻的发送与接收达到了共时性,电视观众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收到了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没有任何加工,它原汁原味,准确而真实。速度之快,让报纸、广播等望尘莫及。
四、信息接收的最大化
传播学研究结果证明: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音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而边听边看能记住50%。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通道直接了解新闻事件。电视新闻通过画面、声音传递信息,使观众同时使用眼睛和耳朵两个感觉器观接收信息,增大对信息的消化率。电视新闻画面语言利用丰富细腻的无声符号,传递出图像的某种“言外之意”来扩充和丰富解说的内容,延伸并深化主题,使观众接收的信息达到最大化。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相互会晤,一个简单的握手画面往往会向观众传递出很多信息,观众通过读取双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的画面语言来接收这些信息,有些信息让人一目了然,有些信息却意味深长。这些信息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而观众却能通过电视新闻画面读懂并意会,使接收的信息达到最大化。
五、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与文字和有声语言一样,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表达。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同期声采访是加强现场感的重要手段。《云南佤族万人激情“摸你黑”》的记者就充分应用了这一手段。现场画面上,万名群众在广场上伴着音乐欢跳,相互用天然原料“娘布洛”配置而成的涂料相互涂抹,传递幸福。现场采访中,中外游客表示出了自己的尽情和快乐,并表达了美好的祝福。画面语言和同期声采访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摸你黑”狂欢节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既让观众大开眼界,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狂欢节”的快乐,这种感觉是不言而喻的。
六、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电视画面语言通过其特殊的传递方式,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强烈的现场气氛感染观众,从而感激发观众的潜意识,触动观众深埋在心底的弦,使观众与传播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互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多点提供信息,成为关注救灾进展的人们的主要信息源之一。这次报道从信息量角度来看,是大流量,高强度的,大量的现场画面把汶川灾情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画面给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5月21日,北京上万民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为四川地震同胞到致哀,并高呼“中国,加油”、“汶川,加油”口号。全国各地群众,各界人士纷纷举行募捐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这就是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心理互动产生的巨大力量。据统计,在直播最初十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出现了多至3倍的增长。相形之下,刊登相应报道的报纸的零售量,才增加了三分之一。
与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相比,电视画面语言具較强的直观性、冲击力和感染力。如以上所述,电视画面语言应用得好,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感染力和说服力,促进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增强传播效果。反之,如果电视画面语言出了问题,则会事倍功半。近年来,由于记者不适当地应用了过时画面,影响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甚至被观众质疑为假新闻的,已不在少数;零乱的剪辑,镜头与解说“两张皮”,往往让观众不知所云;角度、景别、构图不到位,光影、色彩使用不适当的镜头也会影响新闻意的表达,使之缺乏艺术性,破坏电视新闻的审美形态。
如果我们把电视新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电视画面语言就是它的“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们必须在电视摄像,画面剪辑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把“根”培养好了,“树”才能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应用电视新闻学》张君昌编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电视摄像》迟进军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人民网—传媒频道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语言;重要性作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2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与传统的报媒、广播不同,它把图像、音响、字幕、解说等多种符号传递给观众,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穿透力极强。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元素,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根”,可见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性,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电视是一门艺术。每一门艺术都必须依赖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电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作用于观众的感知系统的,视觉和听觉构成了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两大要素的相互调配,便构成了电视语言的系统(即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语言系统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情、阐述理念的工具。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传递信息的第一语言,它将字幕、色彩、光影、景别、角度、构图、运动等元素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置,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观和心理,形成了以其它媒介不同的艺术特点——传递实物的图像。离开声音,电视依然存在,因为仍然有画面“可视”;去掉了画面,只保留声音,它就不再是电视,已经变成了广播。
二、呈现事物本来面目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观其形态,真实感勿庸质疑。2013年7月23日,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两名驾车男子因停车与一名女发生争执。过程中,一名男子殴打该女子,又将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地上,导致女童不幸死亡。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在对该事件报道中采用了一段监控视频,通过电视画面让观众看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看到了真相。
电视画面语言在呈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中,不但把现场的图像再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以深刻的直觉印象,还对语言解说有一种旁证作用。2014年4月浙江苍南发生一起城管打人后又被打的事件,有传言称城管打死小贩的,也有传言称城管被打死了的,那么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呢?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在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通过采用现场监控录相呈现事件本相,对打人城管和被打者双方当事人都进行了现场采访,大量的采访与现场画面相互穿插,再配以简单的解说,不但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还充分展现了双方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活动等与细节,既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事实,又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制度与法律的缺失,引导人们对事件进行深刻的思考。报道中画面与主持人解说、当事人采访相互配合,互相旁证,给观众不容质疑的真实感,这比其新闻媒体更具有说服力。
三、极时准确传递信息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贵在“新”,事件要新,内容要新,失去了时效性,新闻成了“旧闻”,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一条过时的新闻人们没必要去看。
电视新闻以电波为载体,它以每秒钟绕地球七圈半的速度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速度的迅及性。它不但可以将刚刚发生的消息快速地传递到地球上各个角落,还可以同步传递正在发生的消息。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迅及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奥运会上,各国射击运动员正在进行决赛,中国运动员表现良好,体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最后一枪,中国运动员只要在9环以上就可以夺冠。电视画面锁定在中国射击运动员身上,她平静地举起手中的枪——瞄准——发射——枪响!画面切换到射击靶上,正中靶心,“10环!”!电波直入每个家庭,坐在电视机前的各地观众与现场解说员同时发出欢呼,庆祝中国又将一权金牌收入囊中。在这个新闻事件的传递过程中,电视画面语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新闻的发送与接收达到了共时性,电视观众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收到了信息,而且这个信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没有任何加工,它原汁原味,准确而真实。速度之快,让报纸、广播等望尘莫及。
四、信息接收的最大化
传播学研究结果证明: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音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而边听边看能记住50%。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通道直接了解新闻事件。电视新闻通过画面、声音传递信息,使观众同时使用眼睛和耳朵两个感觉器观接收信息,增大对信息的消化率。电视新闻画面语言利用丰富细腻的无声符号,传递出图像的某种“言外之意”来扩充和丰富解说的内容,延伸并深化主题,使观众接收的信息达到最大化。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相互会晤,一个简单的握手画面往往会向观众传递出很多信息,观众通过读取双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的画面语言来接收这些信息,有些信息让人一目了然,有些信息却意味深长。这些信息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而观众却能通过电视新闻画面读懂并意会,使接收的信息达到最大化。
五、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与文字和有声语言一样,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表达。典型的现场画面和同期声采访是加强现场感的重要手段。《云南佤族万人激情“摸你黑”》的记者就充分应用了这一手段。现场画面上,万名群众在广场上伴着音乐欢跳,相互用天然原料“娘布洛”配置而成的涂料相互涂抹,传递幸福。现场采访中,中外游客表示出了自己的尽情和快乐,并表达了美好的祝福。画面语言和同期声采访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摸你黑”狂欢节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既让观众大开眼界,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狂欢节”的快乐,这种感觉是不言而喻的。
六、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电视画面语言通过其特殊的传递方式,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强烈的现场气氛感染观众,从而感激发观众的潜意识,触动观众深埋在心底的弦,使观众与传播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互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多点提供信息,成为关注救灾进展的人们的主要信息源之一。这次报道从信息量角度来看,是大流量,高强度的,大量的现场画面把汶川灾情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画面给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5月21日,北京上万民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为四川地震同胞到致哀,并高呼“中国,加油”、“汶川,加油”口号。全国各地群众,各界人士纷纷举行募捐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这就是电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心理互动产生的巨大力量。据统计,在直播最初十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出现了多至3倍的增长。相形之下,刊登相应报道的报纸的零售量,才增加了三分之一。
与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相比,电视画面语言具較强的直观性、冲击力和感染力。如以上所述,电视画面语言应用得好,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感染力和说服力,促进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增强传播效果。反之,如果电视画面语言出了问题,则会事倍功半。近年来,由于记者不适当地应用了过时画面,影响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甚至被观众质疑为假新闻的,已不在少数;零乱的剪辑,镜头与解说“两张皮”,往往让观众不知所云;角度、景别、构图不到位,光影、色彩使用不适当的镜头也会影响新闻意的表达,使之缺乏艺术性,破坏电视新闻的审美形态。
如果我们把电视新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电视画面语言就是它的“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们必须在电视摄像,画面剪辑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把“根”培养好了,“树”才能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应用电视新闻学》张君昌编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电视摄像》迟进军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人民网—传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