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回收垃圾有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树枝树叶、剩菜剩饭、茶渣这些是厨余垃圾,杀虫剂、消毒剂、废弃药品等是有害垃圾……”在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中心学校(以下简称良庆中心校)采访时,该校学生张智耕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知识。
2020年秋季学期,良庆中心校将培养学生垃圾分类习惯作为提升校园形象的重要举措。如今,该校师生普遍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校园处处都十分干净整洁。
实施垃圾分类教育
随身携带塑料袋,看到垃圾便捡起放入袋中,这是良庆中心校学生孙语墨一年来养成的习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家人也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孙语墨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良庆中心校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学生从小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以后就算没有人监督,他们也能自觉做好。”该校校长张启烈说。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教育,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推行垃圾分类教育,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良庆中心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在宣传橱窗张贴海报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学生走出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影响和帶动更多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良庆中心校重新规划了校园垃圾桶的放置点,在人流量大、校道显眼处增设了垃圾桶。如今,该校每间教室、办公室都安放有两个10升的垃圾桶,一个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一个用于投放其他垃圾。在各楼层的楼道里,也有两个50升的垃圾桶。该校还设有一个垃圾分类亭,摆放了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各一个。
在垃圾处理上,良庆中心校要求各班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进行称重,然后学校统一将之放到垃圾分类亭,再由废品回收公司回收。各班的其他垃圾则由班级值日生在放学时投放到楼层的垃圾桶或垃圾分类亭,环卫工人负责清理运输;有毒有害垃圾由专人负责集中投放到相应垃圾桶,再由学校总务处联系环保部门回收处理。疫情期间,该校还特地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对废弃口罩进行集中处理。
成立“好习惯环保小银行”
“各班注意,请将可回收垃圾送往‘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进行存储。”每周星期一上午第3节课下课后,良庆中心校便会播放这样一段广播。该校1501班环保小卫士玉雨荷听到广播后迅速行动:先是与值日生一起整理班级的可回收垃圾,然后送到“好习惯环保小银行”。“0.9公斤。”该校后勤保洁工作人员称了垃圾后说。玉雨荷在工作本上记下这个数字后高兴地表示:“加上今天这批,就有12.1公斤了。”
成立“好习惯环保小银行”,是良庆中心校培养学生垃圾分类好习惯的一个有效举措。该校有1 200多名师生,每人每天都会产生一些垃圾,如废纸、饮料瓶、食品包装纸、厨余物品等,如何回收利用这些垃圾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该校就成立了“好习惯环保小银行”。
“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设置在良庆中心校展示厅1楼左边的楼梯间,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上午,该校各班将本班的可回收垃圾送到此处,由后勤保洁人员负责称重、统计。玉雨荷告诉记者,他们还会把废弃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做成手工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良庆中心校还要求教师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回收的过程,讲解变废为宝的方法,如用过的纸张可以被回收做成新的纸张,废弃的饮料瓶能够用来制作其他塑料制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该校学生对垃圾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生活中很多垃圾都是可回收资源,比如牛奶盒、废纸、塑料瓶等,如果直接把它们扔掉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品,让学生明白‘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道理。”该校教师黄桂妮说。
“好习惯环保小银行”的设置,加深了良庆中心校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该校“好习惯环保小银行”开设至今,共收到了废纸63.3公斤、饮料瓶21公斤,共卖得92.7元。每到学期末,该校便会公示各班变卖可回收垃圾的收入,并将这些钱发给相应班级作为班会费。
“开设‘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让我校在实现‘零垃圾’校园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继续做垃圾分类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张启烈说。
以活动激发师生热情
最近,良庆中心校1704班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瓜子壳属于干垃圾还是厨余垃圾?”班主任李英提问。“厨余垃圾!”学生纷纷抢答。“恭喜你答对了!这道题很具迷惑性,大家要记住,瓜子壳虽然是干的,但它属于厨余垃圾。”李英对学生说。紧接着是现场垃圾分类模拟演练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地把各种垃圾道具分类投放到垃圾桶,比一比谁投放得更快更准更多。整个活动热闹非常,学生踊跃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趣味游戏,这样的班会课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李英说。她还在班级中制订了激励办法,给在垃圾分类中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笑脸”,“笑脸”累积越多,获得的奖品就越多。
鼓励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主题班会课,是良庆中心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另一项有效举措。在此基础上,该校不定期举办全校性垃圾分类趣味知识抢答赛,与社区、家庭联合开展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等,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有效激发了该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良庆中心校制订了具体可行的奖惩办法,明确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与班主任期末考核绩效挂钩,对成效凸出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良庆中心校编制了垃圾分类工作考评表,每个月由校长、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组成考评小组,随机对考评对象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抽查打分,并在全校公布。考评对象为各班级教室、办公室、功能室、体育馆、食堂和门卫室,考评采取现场查看、随机询问、数据采集等方式,查看内容有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分类效果等方面。检查后,考评小组会给出相应分值,其中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90分(含80分)以上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以上为达标,70分以下为不达标。该校还不定时组织考评小组或全校师生反思垃圾分类工作的不足之处,总结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下一步深入推进该项工作积累经验。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趣味游戏的吸引、奖惩机制的促进,如今良庆中心校学生已形成了绿色环保理念。“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应该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今后,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做好垃圾分类的过程管理,让绿色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张启烈说。
(责编 蒙秀溪)
2020年秋季学期,良庆中心校将培养学生垃圾分类习惯作为提升校园形象的重要举措。如今,该校师生普遍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校园处处都十分干净整洁。
实施垃圾分类教育
随身携带塑料袋,看到垃圾便捡起放入袋中,这是良庆中心校学生孙语墨一年来养成的习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家人也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孙语墨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良庆中心校大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学生从小接受垃圾分类教育,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以后就算没有人监督,他们也能自觉做好。”该校校长张启烈说。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教育,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推行垃圾分类教育,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良庆中心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在宣传橱窗张贴海报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学生走出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影响和帶动更多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良庆中心校重新规划了校园垃圾桶的放置点,在人流量大、校道显眼处增设了垃圾桶。如今,该校每间教室、办公室都安放有两个10升的垃圾桶,一个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一个用于投放其他垃圾。在各楼层的楼道里,也有两个50升的垃圾桶。该校还设有一个垃圾分类亭,摆放了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各一个。
在垃圾处理上,良庆中心校要求各班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进行称重,然后学校统一将之放到垃圾分类亭,再由废品回收公司回收。各班的其他垃圾则由班级值日生在放学时投放到楼层的垃圾桶或垃圾分类亭,环卫工人负责清理运输;有毒有害垃圾由专人负责集中投放到相应垃圾桶,再由学校总务处联系环保部门回收处理。疫情期间,该校还特地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废弃口罩专用收集桶,对废弃口罩进行集中处理。
成立“好习惯环保小银行”
“各班注意,请将可回收垃圾送往‘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进行存储。”每周星期一上午第3节课下课后,良庆中心校便会播放这样一段广播。该校1501班环保小卫士玉雨荷听到广播后迅速行动:先是与值日生一起整理班级的可回收垃圾,然后送到“好习惯环保小银行”。“0.9公斤。”该校后勤保洁工作人员称了垃圾后说。玉雨荷在工作本上记下这个数字后高兴地表示:“加上今天这批,就有12.1公斤了。”
成立“好习惯环保小银行”,是良庆中心校培养学生垃圾分类好习惯的一个有效举措。该校有1 200多名师生,每人每天都会产生一些垃圾,如废纸、饮料瓶、食品包装纸、厨余物品等,如何回收利用这些垃圾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该校就成立了“好习惯环保小银行”。
“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设置在良庆中心校展示厅1楼左边的楼梯间,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上午,该校各班将本班的可回收垃圾送到此处,由后勤保洁人员负责称重、统计。玉雨荷告诉记者,他们还会把废弃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做成手工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良庆中心校还要求教师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回收的过程,讲解变废为宝的方法,如用过的纸张可以被回收做成新的纸张,废弃的饮料瓶能够用来制作其他塑料制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该校学生对垃圾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生活中很多垃圾都是可回收资源,比如牛奶盒、废纸、塑料瓶等,如果直接把它们扔掉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品,让学生明白‘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道理。”该校教师黄桂妮说。
“好习惯环保小银行”的设置,加深了良庆中心校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该校“好习惯环保小银行”开设至今,共收到了废纸63.3公斤、饮料瓶21公斤,共卖得92.7元。每到学期末,该校便会公示各班变卖可回收垃圾的收入,并将这些钱发给相应班级作为班会费。
“开设‘好习惯环保小银行’让我校在实现‘零垃圾’校园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继续做垃圾分类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张启烈说。
以活动激发师生热情
最近,良庆中心校1704班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瓜子壳属于干垃圾还是厨余垃圾?”班主任李英提问。“厨余垃圾!”学生纷纷抢答。“恭喜你答对了!这道题很具迷惑性,大家要记住,瓜子壳虽然是干的,但它属于厨余垃圾。”李英对学生说。紧接着是现场垃圾分类模拟演练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地把各种垃圾道具分类投放到垃圾桶,比一比谁投放得更快更准更多。整个活动热闹非常,学生踊跃参与,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趣味游戏,这样的班会课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活动参与度非常高。”李英说。她还在班级中制订了激励办法,给在垃圾分类中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笑脸”,“笑脸”累积越多,获得的奖品就越多。
鼓励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主题班会课,是良庆中心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另一项有效举措。在此基础上,该校不定期举办全校性垃圾分类趣味知识抢答赛,与社区、家庭联合开展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等,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有效激发了该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良庆中心校制订了具体可行的奖惩办法,明确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与班主任期末考核绩效挂钩,对成效凸出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良庆中心校编制了垃圾分类工作考评表,每个月由校长、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组成考评小组,随机对考评对象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抽查打分,并在全校公布。考评对象为各班级教室、办公室、功能室、体育馆、食堂和门卫室,考评采取现场查看、随机询问、数据采集等方式,查看内容有队伍建设、宣传教育、分类效果等方面。检查后,考评小组会给出相应分值,其中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90分(含80分)以上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以上为达标,70分以下为不达标。该校还不定时组织考评小组或全校师生反思垃圾分类工作的不足之处,总结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下一步深入推进该项工作积累经验。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趣味游戏的吸引、奖惩机制的促进,如今良庆中心校学生已形成了绿色环保理念。“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应该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今后,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做好垃圾分类的过程管理,让绿色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张启烈说。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