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课,可理解为琢磨课,通过加工使课精美。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几课的教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个教师这几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教师通过磨课“解剖麻雀”,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就能取得良好研究效果。
今年3月,根据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安排,我接了一个教学任务:要求我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备一堂课,课题是《分数的意义》,要求在一所农村小学上。
于是,我的《分数的意义》就有了这样的磨课历程。
借鉴——他山之石
近几年人们又是怎样上这堂课的呢?我参考了以下教案:
张再生.“2004年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评比课”2004年3月
戴金艺.“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评比课”2005年3月
戴后祥、詹明道.“分数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2004.4
王洪涛.“分数的意义教学实践与反思”《小学数学教育》2004.6
特级教师——刘永宽、夏青峰、陈庆宪等的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大体上是这样的:
1.了解学生对分数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起点)。
2.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让学生动手画或让学生动手摆分数,从而探究分数的意义。
3.练习(即安排巩固分数的意义练习,安排渗透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练习)。
思考:从这些课中,我发现学生的起点都是很高的,基本上是老师可以预设到的。那么,在我们的乡镇小学中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放手地让学生操作,使学生也能通过操作体会分数的意义呢?
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于是,我克隆了陈庆宪老师的这节课。大致教学思路如下:
1.在黑板上板书1/4和3/4,让学生讲讲是什么意思。
2.说说对分数了解了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1/4和3/4表示的意思。
4.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分两个层次汇报:a.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来平均分的;b.把几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
5.练习。
我用乡镇小学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效果与反思:
1.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分数的产生、分数的读写以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在让学生画自己心中的分数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画的是把单个物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情况,还有个别“潜能生”不能画出自己所想的。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的情况,学生比较难画出来,难点不能突破。
3.由于只要求表示1/4和3/4这两个简单的分数,学生表示分数的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我发现: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同样的教案上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原先预设的种种情况,在课中并没有如实出现。
拼组——取其精华
面对前车之鉴,怎样把握好这一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呢?于是,我把不同老师的教案进行了拼组。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1.给学生提供一个圆纸,让学生折一个分数(使部分浅能生也能通过折圆这一方式理解分数的意义),提供给学生若干圆片,让学生摆一摆(力图突破把许多物体看做整体的单位“1”的难点)。
2.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是什么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在表示自己写的分数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效果与反思:
1.学生基本上能用折圆、画图、摆圆片的方式表示分数。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2.因为分数是学生自己写的,所以表示方式比较多样,比较有创造性。
3.因为老师刚开始没有叫学生表示自己写的分数,所以学生写的分数比较随意,有很多学生写的分数自己不能表示(比如3/1000等)。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情况,学生能“摆”出来,但是,没有学生能“画”出这样的表示方式。
4.因为学生没有“画”出把许多物体看做单位“1”的情况,对于难点还没有真正地突破。所以,我让学生根据摆的再“画”出这样的表示方式。但是,时间上不允许。
通过拼组教案,我感到:由于每个“经典”教案都有自己的一条主线,即使我们把他们的精华“移花接木”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创作——柳暗花明
在经历了以上教学之后,我渐渐地感到只有用自己的教案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于是,我的设计慢慢地贴近现实,靠近学生。
在原来基础上,我改变了其中的一句话:把先让学生任意写分数之后再表示分数改为: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写的分数准备怎么表示,再让学生写分数。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虽然,只是改变了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学生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原先,学生写的分数是没有想到还要表示的,所以他是随意乱写的(比如3/899、5/1000),写好了以后老师再叫学生表示,他就有点“措手不及”难以表示了;而让学生先思考之后再写分数,那么他写的分数就必须是要自己能表示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表示方式,所以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数来表示。课堂更开放,生成资源更丰富。
通过自己的这次磨课,以及对磨课这一学习方式的思考,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1.磨课的好处
首先,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在“磨”公开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公开课的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应该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
再次,磨课能指导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公开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来一票否决,这是毫无疑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最后,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执教者磨课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在众多的意见面前无所适从,但我们要求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务必精益求精地使公开课更加完美一些。教师们通过参与磨课,全程了解了一堂好课是怎样“磨”出来的,这是平常的校内听课所难以企及的境界。
2.磨课应注意什么
(1)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他本身的独特性而带来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2)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特长。而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级集体同样会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群体呼唤带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挥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这也是我们在磨课过程中十分注重的一条教学原则。
今年3月,根据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安排,我接了一个教学任务:要求我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备一堂课,课题是《分数的意义》,要求在一所农村小学上。
于是,我的《分数的意义》就有了这样的磨课历程。
借鉴——他山之石
近几年人们又是怎样上这堂课的呢?我参考了以下教案:
张再生.“2004年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评比课”2004年3月
戴金艺.“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评比课”2005年3月
戴后祥、詹明道.“分数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2004.4
王洪涛.“分数的意义教学实践与反思”《小学数学教育》2004.6
特级教师——刘永宽、夏青峰、陈庆宪等的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大体上是这样的:
1.了解学生对分数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起点)。
2.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让学生动手画或让学生动手摆分数,从而探究分数的意义。
3.练习(即安排巩固分数的意义练习,安排渗透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练习)。
思考:从这些课中,我发现学生的起点都是很高的,基本上是老师可以预设到的。那么,在我们的乡镇小学中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放手地让学生操作,使学生也能通过操作体会分数的意义呢?
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于是,我克隆了陈庆宪老师的这节课。大致教学思路如下:
1.在黑板上板书1/4和3/4,让学生讲讲是什么意思。
2.说说对分数了解了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1/4和3/4表示的意思。
4.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分两个层次汇报:a.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来平均分的;b.把几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
5.练习。
我用乡镇小学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效果与反思:
1.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分数的产生、分数的读写以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在让学生画自己心中的分数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画的是把单个物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情况,还有个别“潜能生”不能画出自己所想的。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的情况,学生比较难画出来,难点不能突破。
3.由于只要求表示1/4和3/4这两个简单的分数,学生表示分数的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我发现: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同样的教案上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原先预设的种种情况,在课中并没有如实出现。
拼组——取其精华
面对前车之鉴,怎样把握好这一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好地适合学生呢?于是,我把不同老师的教案进行了拼组。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1.给学生提供一个圆纸,让学生折一个分数(使部分浅能生也能通过折圆这一方式理解分数的意义),提供给学生若干圆片,让学生摆一摆(力图突破把许多物体看做整体的单位“1”的难点)。
2.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是什么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在表示自己写的分数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效果与反思:
1.学生基本上能用折圆、画图、摆圆片的方式表示分数。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2.因为分数是学生自己写的,所以表示方式比较多样,比较有创造性。
3.因为老师刚开始没有叫学生表示自己写的分数,所以学生写的分数比较随意,有很多学生写的分数自己不能表示(比如3/1000等)。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平均分的情况,学生能“摆”出来,但是,没有学生能“画”出这样的表示方式。
4.因为学生没有“画”出把许多物体看做单位“1”的情况,对于难点还没有真正地突破。所以,我让学生根据摆的再“画”出这样的表示方式。但是,时间上不允许。
通过拼组教案,我感到:由于每个“经典”教案都有自己的一条主线,即使我们把他们的精华“移花接木”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创作——柳暗花明
在经历了以上教学之后,我渐渐地感到只有用自己的教案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于是,我的设计慢慢地贴近现实,靠近学生。
在原来基础上,我改变了其中的一句话:把先让学生任意写分数之后再表示分数改为:先让学生思考一下写的分数准备怎么表示,再让学生写分数。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虽然,只是改变了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学生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原先,学生写的分数是没有想到还要表示的,所以他是随意乱写的(比如3/899、5/1000),写好了以后老师再叫学生表示,他就有点“措手不及”难以表示了;而让学生先思考之后再写分数,那么他写的分数就必须是要自己能表示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表示方式,所以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数来表示。课堂更开放,生成资源更丰富。
通过自己的这次磨课,以及对磨课这一学习方式的思考,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1.磨课的好处
首先,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就有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在“磨”公开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公开课的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应该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
再次,磨课能指导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公开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来一票否决,这是毫无疑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最后,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执教者磨课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在众多的意见面前无所适从,但我们要求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务必精益求精地使公开课更加完美一些。教师们通过参与磨课,全程了解了一堂好课是怎样“磨”出来的,这是平常的校内听课所难以企及的境界。
2.磨课应注意什么
(1)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他本身的独特性而带来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2)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特长。而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级集体同样会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群体呼唤带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充分发挥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这也是我们在磨课过程中十分注重的一条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