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将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让数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既是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着手,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导入;探究;实践
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而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必将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进一步弱化,更无从谈起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生活化理念已被渗透进了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触生活,即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元素,实现有效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若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及目标平铺直叙地引入新课,必将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运用生活元素来引入新课,使学生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以“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相关图片,并对学生说道:“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的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一共有几个?”在学生观察并交流过后,我继续问道:“同学们,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还见过三角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顺势引出了新课:“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如此导入,既唤醒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又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生活情景,布置探究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既是由数学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动画情景:在森林中,有美丽的蝴蝶、火红的枫叶、低飞的蜻蜓……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其中的物体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待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对学生说道:“没错,蝴蝶、枫叶、蜻蜓都是对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那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答道:“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于是,我追问道:“用眼睛直接观察会不会出现偏差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中的旗帜图片动手操作,想办法对其轴对称性进行验证。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展开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应用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本身就应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完成了课本知识的传授后,还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实践,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完成了“条形统计图”这节教学后,我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在路口统计20分钟内几种机动车(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通过的辆数,并将统计的结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同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路口通过的哪种机动车辆最多?哪种最少?2.你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3.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如此,通过应用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教材,取材于生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激励学生始终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并积极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与实践过程中,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红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6(11):200.
[2]田桂军.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現代交际,2016(19):18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导入;探究;实践
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而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必将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进一步弱化,更无从谈起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生活化理念已被渗透进了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触生活,即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元素,实现有效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若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及目标平铺直叙地引入新课,必将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运用生活元素来引入新课,使学生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以“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相关图片,并对学生说道:“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在建筑的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一共有几个?”在学生观察并交流过后,我继续问道:“同学们,你在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还见过三角形?”待学生回答完毕,我顺势引出了新课:“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如此导入,既唤醒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又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生活情景,布置探究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既是由数学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动画情景:在森林中,有美丽的蝴蝶、火红的枫叶、低飞的蜻蜓……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其中的物体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待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对学生说道:“没错,蝴蝶、枫叶、蜻蜓都是对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那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答道:“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于是,我追问道:“用眼睛直接观察会不会出现偏差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中的旗帜图片动手操作,想办法对其轴对称性进行验证。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展开合作探究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应用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本身就应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完成了课本知识的传授后,还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实践,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完成了“条形统计图”这节教学后,我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在路口统计20分钟内几种机动车(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通过的辆数,并将统计的结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同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路口通过的哪种机动车辆最多?哪种最少?2.你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3.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如此,通过应用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于教材,取材于生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激励学生始终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并积极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与实践过程中,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红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6(11):200.
[2]田桂军.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現代交际,2016(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