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学案教学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但目前存在"缺少有效性,形式太单一,缺少层次性"等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要做到四点:保证高效性,形成互动性,突出灵活性,保持新颖性。
关键词:有效层次高效互动
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轰轰烈烈的导学案教学已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导学案教学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作为其主要构成的学生展示自然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导学案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展示决定着导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目前的语文导学案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展示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展示缺少有效性
首先,应该看到一份导学案的完成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不够到位,必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样的展示怎么能发挥导学案的正面效用。
其次,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其显现的结果必然有如下几种:有些题目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有些题目是少数不理解的,还有些题目就是大家都不会或者都会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因为导学案是事先下发,很多学生课前参照资料就已经把它做了起来,所以展示的时候部分同学的激情少了,有的甚至开起了小差。程序的固定化,问题设计的过分统一,让一部分优生吃不饱,也缺少了钻研的兴趣。
二、展示的形式太单一
有些老师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成了看客。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上课的舞台,不同的是新“老师”是一个学生,展示变成了对答案,学生讲课很像习题课,语文味不浓。以往语文课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少了,语文课最具特色的东西被淡化了,丧失了语文课的灵性。
三、展示缺少层次性
由于展示绝大多数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由于自己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思维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很多时候只是平面的展示,缺少坡度,更不能达到深度。不能进行及时的点拨、拓展。更不能帮助学生由知识上升到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
(一)保证高效性。在实施课堂展示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导学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汇总,做到胸有成竹。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由教师点拨,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高效的展示必然是一个富有层次的课堂。
(二)形成互动性。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是孔雀开屏,学生要争着展现最美的一面;展示又是对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争奇斗艳,相映成趣,既“互”更“动”。
(三)突出灵活性。在导学案的具体的运用上,当注意“死而不僵”,导学案给学生呈现了自学的进程,也是我们上课流程的缩影,这个程序是“死的”,这是二次课改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上,学生的展示不能唯导学案的内容为唯一,僵化地对待上面的内容,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题目都是可以派生出一些问题的,我们当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适当地补充强化,特别是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展示是对部分问题作必要的深挖,如果将课堂演变成对答案,这不只是对课变的亵渎,也是我们老师思维与教学水平的退化。
(四)保持新颖性。导学案的内容是固定的,是僵化的,但教者可以巧妙地切入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新颖的形式去展示学习的成果。导学案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明确了教学的几大板块,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可以精心的设计各个环节,富有诗情画意的导入语,自然流畅令人心动的过渡语,言简意赅饱含激励的评价语,精彩的视频,优美的歌曲,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具特色的表演,这些独具匠心、激情洋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都是教者备课时可以充分准备的亮点,都是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展示形成整体的有效手段。如果有人把几大板块当成是镣铐,那我说:带着镣铐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跳出华丽的舞姿。
展示是导学案教学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拿出唱山歌的热情,争奇斗艳,导学案教学才会焕发无限生机。
关键词:有效层次高效互动
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轰轰烈烈的导学案教学已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导学案教学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作为其主要构成的学生展示自然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导学案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展示决定着导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目前的语文导学案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展示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展示缺少有效性
首先,应该看到一份导学案的完成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不够到位,必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样的展示怎么能发挥导学案的正面效用。
其次,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其显现的结果必然有如下几种:有些题目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有些题目是少数不理解的,还有些题目就是大家都不会或者都会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因为导学案是事先下发,很多学生课前参照资料就已经把它做了起来,所以展示的时候部分同学的激情少了,有的甚至开起了小差。程序的固定化,问题设计的过分统一,让一部分优生吃不饱,也缺少了钻研的兴趣。
二、展示的形式太单一
有些老师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成了看客。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上课的舞台,不同的是新“老师”是一个学生,展示变成了对答案,学生讲课很像习题课,语文味不浓。以往语文课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少了,语文课最具特色的东西被淡化了,丧失了语文课的灵性。
三、展示缺少层次性
由于展示绝大多数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由于自己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思维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很多时候只是平面的展示,缺少坡度,更不能达到深度。不能进行及时的点拨、拓展。更不能帮助学生由知识上升到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
(一)保证高效性。在实施课堂展示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导学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汇总,做到胸有成竹。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由教师点拨,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高效的展示必然是一个富有层次的课堂。
(二)形成互动性。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是孔雀开屏,学生要争着展现最美的一面;展示又是对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争奇斗艳,相映成趣,既“互”更“动”。
(三)突出灵活性。在导学案的具体的运用上,当注意“死而不僵”,导学案给学生呈现了自学的进程,也是我们上课流程的缩影,这个程序是“死的”,这是二次课改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上,学生的展示不能唯导学案的内容为唯一,僵化地对待上面的内容,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题目都是可以派生出一些问题的,我们当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适当地补充强化,特别是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展示是对部分问题作必要的深挖,如果将课堂演变成对答案,这不只是对课变的亵渎,也是我们老师思维与教学水平的退化。
(四)保持新颖性。导学案的内容是固定的,是僵化的,但教者可以巧妙地切入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新颖的形式去展示学习的成果。导学案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明确了教学的几大板块,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可以精心的设计各个环节,富有诗情画意的导入语,自然流畅令人心动的过渡语,言简意赅饱含激励的评价语,精彩的视频,优美的歌曲,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具特色的表演,这些独具匠心、激情洋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都是教者备课时可以充分准备的亮点,都是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展示形成整体的有效手段。如果有人把几大板块当成是镣铐,那我说:带着镣铐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跳出华丽的舞姿。
展示是导学案教学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拿出唱山歌的热情,争奇斗艳,导学案教学才会焕发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