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唐苹加罗格列酮联合NPH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hjy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肥胖T2DM病人的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口服降糖药联合晚睡前注射诺和灵N,观察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FPG及HbA1c。 结果: 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血糖持续下降,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血糖下降值比较,仍有临床意义。 结论:补充胰岛素与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治疗,可以使血糖平稳、持续的降低,与拜糖平联合有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联合 肥胖 型糖尿病
  
  我科对18例饮食控制及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良的肥胖T2DM病人,采用拜糖平加罗格列酮联合晚睡前注射一次NPH的治疗方案,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所选择18例T2DM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已采取饮食、运动控制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8~72岁,病程6个月~17年,BMI25.3~28.9kg/m2,平均27.1 kg/m2。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充血性心衰患者。
  方法:所有18例病人于晚睡前注射诺和灵N治疗(8~6U),分别于1周后复查FPG,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FPG及HbA1c。3个月时查肝功、肾功。血糖测定用美国强生公司稳步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
  


  统计处理:所有结果用均值X±S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做显著性检验。
  
  结 果
  
  联合治疗前后FPG、HbA1c变化情况见表。联合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糖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血糖逐渐下降,且血糖下降缓和平稳无明显波动,到治疗6个月时血糖控制达标。所有病例中仅有1例出现轻微“低血糖反应”,经过进食含糖食物后,症状很快缓解。未见肝肾功能异常。
  讨 论
  1999年亚太地区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明确指出:T2DM患者在坚持合理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者,即使肥胖,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也应联合胰岛素治疗。对肥胖的T2DM来说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在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高血糖导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可抑制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体内可出现严重的胰岛素缺乏[1]。根据胰岛休息理论,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治疗可降低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睡前注射NPH可补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减少夜间及清晨肝糖的输出,由于其达峰时间在注射后5~8小时(恰在黎明时血糖水平最高时间段),从而可理想降低夜间及晨间空腹血糖水平。当空腹血糖下降满意后,大部分病人白天的血糖也可得到明显改善[2]。
  拜糖平可以竞争抑制小肠上段的а-糖苷酶,使碳水化合物到达小肠的中下段,并在这些部位的а-糖苷酶作用下分解、吸收,延缓了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单糖吸收入血的速度减慢。因此,拜糖平的主要作用是对餐后高血糖的控制。所以更适合降低白天的血糖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另外,对肥胖的T2DM病人来说,应用胰岛素后,产生的高胰岛素血症会导致病人体重增加,同时这类病人常伴脂代谢紊乱,应用拜糖平后,可以避免体重增加,对TG、VLDL有降低作用[3]。罗格列酮是一种强效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Y结合,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中的作用,他通过提高脂肪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作用,逆转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分解能力,减少胰岛素用量,间接起到保护β细胞的作用。本例研究观察到,在联合治疗的1个月内血糖既有明显的下降,但未达治疗标准,继续用药观察,在胰岛素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治疗后3个月血糖仍有下降,说明此类药物起效时间慢,3个月后仍有降糖效果,与国内报道情况相似[4,5]。此类药物也具有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拜糖平加罗格列酮具有协同作用,更加适合肥胖的病人。
  对T2DM来说,只要病人仍有部分内生胰岛功能,口服降糖药物联合NPH治疗较单纯胰岛素替代治疗在长期血糖控制中更好,体重上升少,低血糖发生也较少。通过本观察我们的体会,睡前联合NPH方案的优点:①无需住院,睡前注射一次方便日常生活,患者易接受;②低血糖发生少;③FPG下降后有利于白天降糖药对餐后血糖的控制;④拜糖平更适合中国人应用;⑤对肥胖的T2DM联合用药应首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具有改善脂代谢、调节炎症因子及保护血管作用[5]。
  
  参考文献
  1 胡肇衡 纪立农等.高血糖状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4):235~237
  2 扬文英.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国外医学,2003,3:169
  3 刘静芹.齐峰,等.拜糖平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丛刊,2003,3(11):13~15
  4 帕塔木汗,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2(1):33~34
  5 [JP2]黄斌等.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006,14(1):9~10
其他文献
初始化工作    (1)固定资产的编码设置:在建立表格之前,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可以方便查询和日常管理。编码应当注意:①尽量简单。可以直接用流水号作为编码。②唯一性。每件资产都应有唯一的专用编码,保证不重码,只有采用唯一编码才能分别跟踪每件资产。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的编码也不得重复使用,以方便档案信息管理。③编码尽量统一采用数字,不要混入字母、汉字和特殊字符,以便在利用计算机输入数据时,不必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治疗高血脂高血黏的疗效。方法:采取用药前日晚餐后禁食12~14小时笠日清晨抽静脉血同步测定血黏度、血脂、血糖。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藻酸双脂钠50mg加0.9%氯化钠250ml静点连续1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阿司匹林75mg和脂必妥0.4g口服,治疗结束后抽血化验检查。结果:治疗组有明显的降血脂降血黏的作用,疗效非常显著。结论:高血脂高血黏与动脉硬化高血压冠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共153例,26例发生继续出血,男16例,女9例,年龄37~79岁,病史有37例口服阿斯匹林片(75mg/日)6~24个月,无继续出血127例,患者中有13例口服阿司匹林片(75mg/日)时间2~36个月,发病至手术时间:26例继续出血6小时内12例,6到24小时内10例,24小时以上4例,继续出血127例,6小时内13例,6到24小时内25例,24小时以上89例。26
期刊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本组观察脑梗死27例,其中女9例,男18例,平均年龄63.5岁,本组病例治疗前后均做头颅CT、血流变学、血脂、凝血4项等检查,入选病人均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有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偏身感觉异常等局灶症状,另选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4岁,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根据病情需要用复方丹参、川芎嗪、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注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60例应用尿激酶溶栓后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资料分析。其临床再通率为70%,溶栓后出血率为5%,住院期再梗率为3.3,35天死亡率为11.7%,比我院93年急性心肌梗死`93例临床分析中35天病死率19.4%下降7.7%,提示尿激酶溶栓是安全的,可以使AMI病死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5年来在我院内1科,保健科住院的103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78例,女38例;年龄38~89岁,平均68.6岁。116例中有102例有高血压病病史,大脑半球出血95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9例,丘脑出血8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5例,脑室出血12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16例,6~8分66例,9~12分23例,13~15分11例。合并2种以上病者89例,包括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乙型肝炎、肝肾功不全、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病程第1、7及14天),并与9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从病程第1天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31分)。选自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作对照组,共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5.3±5.0岁。两组病人均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血黏
期刊
笔者收集2002~2006年住院的高血压伴左室肥厚254例,其中具备肥厚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标准,即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综合征35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①5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无肥厚性心肌病家族史;②室间隔增厚≥16mm,伴回声增强;③室间隔呈向心性肥厚,或不对称性增厚,与后壁厚度比值≥1.3;④心电图右室肥大伴劳损;⑤右心径115mmHg。②临床上突出表现慢性心
期刊
摘 要目的:氨氯地平对60例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脉压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脉压平均为61±10mmHg,治疗后脉压平均为55±10mmHg,差别有明显性意义。结论:氨氯地平能降低脉压,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脉压 氨氯地平 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收缩压(SBP),舒张压(DSP)及平均动脉压(MAP)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预测
期刊
摘 要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颅脑损伤中易出现的颅内疾病,需经手术治疗。本文总结手术治疗34例临床经验,分析易出现的并发症,说明手术操作应注重的七大技巧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治疗 手术技巧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于伤后3周后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老年人。近几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T诊断技术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正确手术治疗是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