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成学生自主发展是实施新课改的根本,结合高中化学教学课改及新课程标准要求,笔者主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困难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达成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的教学要求,有两个难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化学教学缺乏实验探究的外部条件
1、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高中化学新课程,进一步要求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发现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只有经历具体的学习,才能获得,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非实验教学莫属实验教学模式,教师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结果各式各样,二是对验证结论的实验进行各种探究,例如,证明铜对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催化作用,这和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过程与方法可以不同,
第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过程完全开放,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完全是自由的,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作出各种决策,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接近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该实验教学模式耗时长,学生还何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不宜在新课教学中采用,这是教师回避这一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结论是预设的,学生有行明确的探究目标,教学过程相对简便一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类实验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紧密相连,便于教师完成基本技能与基本操作的教学,正因为如此,这一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最易接受和普遍采用的,然而,这一实验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传统课程中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学生实验的集成,本质上还是为了验证一个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很难摆脱过去双基教学的局限,
显然,只掌握单纯的书本知识,学生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取得有教学意义的成果,如果学生只懂得验证结论,则对于探究未知事物是远远不够的,
2、新教材容量过多,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实验探究
新教材难度虽然下降,但容量增大,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完成新课教学这无疑会挤占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时间,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四个专题共有十个单元,按教材编者建议,需要34课时,书本课后练习,加上教材编者推荐的36个“课时练习”,按每节课讲评3个“课时练习”及书本课后练习,需要12课时,每个专题按复习、测验和讲评三个环节计算,每个环节最少耗时一节课,四个专题需要12课时,每学期都有一个黄金周假,其中和期末考试各占用一周,共9课时以上各项合计耗时67课时,每学期按20周计算,高一化学每周开两节课,共有40课时,教师只完成新课教学尚且不够,即便每周开三节课,每学期60课时,仍然无法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的全部环节,事实上,教师不得不借用老办法,大部分实验探究,按过去演示实验的方法,由教师做给学生看;抽出一部分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集中完成,也就是过去的分组学生实验,这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还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
二、重探究行为轻探究方法
实验探究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
1、实验探究目标不明确,不利于教师组织实验探究教学
传统课程虽然教学目标单一,但其以知识点掌握为主的教学目标却十分简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准确的对象,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考试中易于检验,因此,相应的教学体系及过程易于把握与传统课程简洁的知识点教学相比较,实验探究能力目标太过宽泛,不便于教学把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把实验探究,与学生实验等同起来了,
2、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无法形成严谨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对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都没有做一个细致地说明,这当然给了师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然而,从一线教师的实践_来看,教师多希望学生事事探究,时时探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课堂内容显得丰富而流畅,这就把传统课程中公开课的弊病带了进来,那就是希望一节课内容充实,教与学都完美无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满堂灌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利少弊多,并不利于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既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又是一个严格按时间步骤才能完成的程序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可能像自来水一样,想用就能用,一节课完成太多的问题探究,学生对问题的各种思考,只能流于肤浅,即兴的成分多一些,这种即兴的思考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实验探究能力,
以上所述,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面临的两大困难,如不能得到合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关实验探究的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刘成坤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化学教
育,2005(7)
[3] 刘振锋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
仪器与实验,2004,(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困难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达成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的教学要求,有两个难题亟待解决,
一、高中化学教学缺乏实验探究的外部条件
1、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高中化学新课程,进一步要求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发现和探究化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只有经历具体的学习,才能获得,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非实验教学莫属实验教学模式,教师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结果各式各样,二是对验证结论的实验进行各种探究,例如,证明铜对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催化作用,这和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过程与方法可以不同,
第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过程完全开放,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完全是自由的,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作出各种决策,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接近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该实验教学模式耗时长,学生还何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不宜在新课教学中采用,这是教师回避这一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结论是预设的,学生有行明确的探究目标,教学过程相对简便一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类实验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紧密相连,便于教师完成基本技能与基本操作的教学,正因为如此,这一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最易接受和普遍采用的,然而,这一实验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传统课程中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学生实验的集成,本质上还是为了验证一个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很难摆脱过去双基教学的局限,
显然,只掌握单纯的书本知识,学生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取得有教学意义的成果,如果学生只懂得验证结论,则对于探究未知事物是远远不够的,
2、新教材容量过多,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实验探究
新教材难度虽然下降,但容量增大,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完成新课教学这无疑会挤占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时间,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四个专题共有十个单元,按教材编者建议,需要34课时,书本课后练习,加上教材编者推荐的36个“课时练习”,按每节课讲评3个“课时练习”及书本课后练习,需要12课时,每个专题按复习、测验和讲评三个环节计算,每个环节最少耗时一节课,四个专题需要12课时,每学期都有一个黄金周假,其中和期末考试各占用一周,共9课时以上各项合计耗时67课时,每学期按20周计算,高一化学每周开两节课,共有40课时,教师只完成新课教学尚且不够,即便每周开三节课,每学期60课时,仍然无法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的全部环节,事实上,教师不得不借用老办法,大部分实验探究,按过去演示实验的方法,由教师做给学生看;抽出一部分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集中完成,也就是过去的分组学生实验,这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还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
二、重探究行为轻探究方法
实验探究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
1、实验探究目标不明确,不利于教师组织实验探究教学
传统课程虽然教学目标单一,但其以知识点掌握为主的教学目标却十分简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准确的对象,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考试中易于检验,因此,相应的教学体系及过程易于把握与传统课程简洁的知识点教学相比较,实验探究能力目标太过宽泛,不便于教学把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把实验探究,与学生实验等同起来了,
2、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无法形成严谨的思考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对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都没有做一个细致地说明,这当然给了师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然而,从一线教师的实践_来看,教师多希望学生事事探究,时时探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课堂内容显得丰富而流畅,这就把传统课程中公开课的弊病带了进来,那就是希望一节课内容充实,教与学都完美无缺,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满堂灌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利少弊多,并不利于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既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又是一个严格按时间步骤才能完成的程序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可能像自来水一样,想用就能用,一节课完成太多的问题探究,学生对问题的各种思考,只能流于肤浅,即兴的成分多一些,这种即兴的思考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实验探究能力,
以上所述,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面临的两大困难,如不能得到合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关实验探究的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刘成坤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化学教
育,2005(7)
[3] 刘振锋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
仪器与实验,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