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jzs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物喻人类课文语言是优美而含蓄的,表情达意往往是含而不露的。学习此类课文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理解作者所写之物的面貌特点,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关键词】借物喻人;阅读;思维;写法;共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有脍炙人口、情感充沛的诗歌,有生动活泼、情节感人的记叙文,有蕴含哲理、启人深思的议论文,也有构思精巧、借物喻人的散文。本文现就借物喻人类课文的教学方法,阐述一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所寫之物的面貌特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乃情感之载体。“借物喻人”类课文语言是优美而含蓄的,表情达意往往是含而不露的。学习此类课文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情感交融的语言文字去感知、理解作者所写之物的面貌、气质、精神等方面的特点,为进一步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做好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比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走近这株柳,感知这株柳的平凡与神奇,了解其生存环境,领略其外貌与气质,感受其与高寒、缺水、雷轰电击等艰难险阻做斗争的顽强精神。而实现这一目标所凭借的教学策略就是“读”——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真正做到读悟结合、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做到读有目标、读有收获呢?对于此类课文,在读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体现事物特点的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来反复阅读(诵读),并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意象。教学此文第5自然段,就要抓住“两合抱粗”“浓密”“百十余平方”“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等词语来领略这株柳的精、气、神。而教学此文第6、7自然段时,则可以运用范读、自由练读、默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悟这株柳生存环境之恶劣和它那种身处逆境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其中,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则要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恶劣之表现,找出文中“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两个偏正式的词组和“绝不宽容”这一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来体会恶劣的程度和保存生命、创造奇迹的不可思议。研读第7自然段则要抓住“虐杀”“高原风雪”“冻死”“雷轰电击”“劈断”“摧毁”等词语来体会这株柳树所遭受的令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抓住“复苏”“抽出”“起死回生”等词语来体会这株柳树的不屈不挠,誓与恶劣环境斗争到底的顽强意志。
  事实证明,教学借物喻人类课文就要坚守语言训练这个原则,引领学生带着一颗敏于感悟之心进行充分的诵读,读出所写之物的特点、精神、气质,传达出作者富有激情的赞美,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方能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受到感染与启迪,达成人文性熏陶的教学目标。
  二、品味文章写法,感悟所写之物的精神品格
  感知、理解了所写之物的形象特点及精神品质,只走了一半的路;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是如何表现丰富的内涵的,即探究作者的材料选取、行文构思、语言运用等写作艺术,让学生由内容的感悟过渡到形式的欣赏,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妙处何在。
  比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首先要让学生理出作者的思路:柳之神奇,让人望而生畏→柳之风采,生命顽强→猜测与想象→高度赞扬。其次,是欣赏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托物寓意。全文描写柳树和抒发情感相互交融,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借对柳树的讴歌,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生命力的赞颂之情。再次,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第8自然段描写了灞河之柳,知道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通过平原之柳与高原之柳的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之柳超乎想象的毅力。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语言活泼而富于变化,极具感染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与欣赏,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这株柳所蕴含的精神元素,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鉴赏水准。
  三、由所写之物联想到相关人物,提升共性特点
  “借物喻人”类课文往往只是运用大量笔墨,着力描摹所写之物的外在特点或内在精神,而并不直接点明与人的关系所在。为了让读者悟出文章又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写自然景物,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是含蓄的、委婉的、耐人寻味的,只是在遣词造句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烘云托月”的对比写法来表情达意,抒发作者对这株神奇之柳的赞美。通过精彩的铺陈与描摹,不断地蓄势情感,直至结尾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方才戛然而止。那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就不能像作者行文一样,至此结束;相反,还要引导学生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借所写之物“喻”了什么样的人?人与物存在着哪些共性?
  比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第3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面的练习:“科学巨人”霍金面对不公平的命运,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凭借一股身残志坚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地探索,微笑着面对生活——他所成就的“一片绿荫”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面对冷酷的偏见与傲慢的歧视,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振奋精神,另辟蹊径,她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孜孜以求,毅然决然地踏上写作小说的征程,她们所成就的“一片绿荫”是;“当代保尔”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不顾身体高位截瘫,怀揣“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坚定信念,自强不息,攻读医学,翻译著作,她所成就的“一片绿荫”是……借助这样的练习,能够促使阅读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刻,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借物喻人”类课文旨在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揭示一个深刻道理,给读者以有益启示。教学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感知特点、品味写法、提升共性等方面下功夫,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沉潜于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感悟道理,并由物及人,提升共性,升华认识。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被抛出原来生活轨迹的杜小康,被动地跟着父亲走向养鸭还债的孤独之旅。其间他茫然、恐惧、孤独,过早体验到了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在饱尝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孤独忧伤、寂寞思念的滋味后,他的成长加冕礼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水到渠成。但那无尽的恐惧和忧伤所组成的苦难画面,已经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无法消失的印记。他的成长是美丽的,美得有点苦涩,有点艰难,有点遗憾;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又哀而不伤。在成长的道路上
【摘要】单元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会学生思考,实施以启发式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注意发展他们的认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单元教学;启发点拨;引导思考;拓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生思考”已成为美国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他们继读、写、算之后,把思考称为基础教育的第四个“R”,根据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摘要】初中语文写作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和应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素质与素养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可以说,初中语文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相当足的分量,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学习内容。但是当前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必要思考如何做好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
【摘要】美的语言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对于塑造美的课堂来说更是必要的过程。为了塑造更美的课堂,为了更好地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深入落实美的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良言一语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雪”,语言的魅力无处不在,并以各种形
【摘要】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诗歌教学,我们很多师生不能把握诗歌教学的主线,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实质、把握诗歌的灵魂就明显弱化了。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景交融的特色,从而以“景”开始,探寻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情景交融;诗歌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情景交融是诗歌
【摘要】在当今的小学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经常出现,由于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经常重点关注成绩较好的孩子,因而对学困生不大关注或者关注不够,缺少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那么长此以往,这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关系着素质教育是否成功落实,关系着以后社会是否稳定等,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也就是说,要从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上查找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摘要】文言文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肖培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重视文本的文体,注重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本,以语言教学为主,将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文合一;肖培东;《湖心亭看雪》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96-02  【本文著录格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并在阅读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达到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而当代在大数据时代网络阅读的冲击下,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极其不理想。如何冲破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碎片化,快餐化,浅阅读”局面,成为当务之急,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很有必要。这里以小学三年级《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教学为例做了一些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让“学习真正发生过”。部编版六下第二单元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讲述的是游历和冒险故事,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孩子们阅读兴趣浓厚,非常适合进行项目式学习——精心设计问题驱动,提供学习支架,点拨自主学习,引导合作探究,汇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并评价。“项目驱动”式的外国名著阅读,让孩子在尝试、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项目驱动;深度学习;外国名著;阅读  【
【摘要】写好作文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老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人物刻画、语言结构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充实作文内容。人物刻画可以从细节上把人物写“活”;语言结构安排的合理,可以给作文增强结构感;运用象征意义的手法可以是作文含义更加深刻,从而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刻画人物;语言结构;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