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低年级学生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借助有趣的游戏进行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之中,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如何组织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游戏教学呢?通过多年的实践、反思和总结,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香港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教授说:“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我也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蒙智慧的钥匙。没有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将是勉强的。我深刻地记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10年我参加“贺州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教学《4的认识》一课,我精心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我兴奋地说:“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喜欢。”我接着说:“好,老师带你们去。”用课件出示公园里的各种动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问:谁能从这些动物里找出数量“4”?学生能找出很多。如:动物有四只脚,1只熊猫有2只耳朵,2只熊猫有4只耳朵……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可是,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恰当地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
低年级数学内容比较单一, 结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要适时做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本上第一课是《数一数》,提供的是一幅美丽的校园画面,都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景物。在教学中,如加入由学生头戴各种景物的头套表演,会改变数学学习枯燥的印象。学生会在争先恐后地争当游戏者而积极参与数数,数对了会在讲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奖励,更是一次学生在同学们面前显露的机会。好表扬、好显露这一现象正是小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与游戏相结合,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黄田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执教《5的读写》一课,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又如,2012年10月我执教《数的组成与分解》一课时,我巧妙地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3和6组成9;2和7组成9 中,“3”和“6”是一组好朋友,“2”和“7”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把练习寓于游戏中。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做口算题的时候,我经常采用“速度接力赛跑”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学生很乐意的来参加比赛,再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利用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映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如果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观察、反复思考、不断总结,都会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育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的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另外,我还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运用游戏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让数学游戏更恰当的融入课堂,能让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有一位留美博士说得好:玩,是孩子的文化,孩子通过玩来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游戏是玩,表演是玩,甚至表达、交流、合作也是玩。我们应该摒弃“玩”是浪费时间的陈旧观念,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练。
(作者电话:13471489836;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香港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教授说:“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我也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蒙智慧的钥匙。没有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将是勉强的。我深刻地记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10年我参加“贺州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教学《4的认识》一课,我精心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我兴奋地说:“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喜欢。”我接着说:“好,老师带你们去。”用课件出示公园里的各种动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问:谁能从这些动物里找出数量“4”?学生能找出很多。如:动物有四只脚,1只熊猫有2只耳朵,2只熊猫有4只耳朵……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可是,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恰当地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
低年级数学内容比较单一, 结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要适时做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本上第一课是《数一数》,提供的是一幅美丽的校园画面,都是儿童所熟悉、所喜欢的景物。在教学中,如加入由学生头戴各种景物的头套表演,会改变数学学习枯燥的印象。学生会在争先恐后地争当游戏者而积极参与数数,数对了会在讲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奖励,更是一次学生在同学们面前显露的机会。好表扬、好显露这一现象正是小学生的天性,这种天性与游戏相结合,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黄田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执教《5的读写》一课,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又如,2012年10月我执教《数的组成与分解》一课时,我巧妙地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3和6组成9;2和7组成9 中,“3”和“6”是一组好朋友,“2”和“7”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把练习寓于游戏中。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做口算题的时候,我经常采用“速度接力赛跑”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学生很乐意的来参加比赛,再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利用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映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如果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观察、反复思考、不断总结,都会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育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的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另外,我还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运用游戏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让数学游戏更恰当的融入课堂,能让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有一位留美博士说得好:玩,是孩子的文化,孩子通过玩来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游戏是玩,表演是玩,甚至表达、交流、合作也是玩。我们应该摒弃“玩”是浪费时间的陈旧观念,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们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练。
(作者电话:13471489836;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