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不少学生因为对写作没有兴趣,害怕写作文。因此,一到写作文,或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或是漫不经心,提不起任何兴趣。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文思呆滞,语言干涩;要么套话连篇,人云亦云。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一、在生活实践中,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构思成文的过程尽管复杂,但可以概括成:客观事物—→思想感受—→语言文字。写文章先得有客观事物的“境”,人的思想才会有所反映,再把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正是遵循了这一文章生成之序,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春游、组织团队活动等,让学生观察周边的人、景、物,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启发学生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等,使学生逐步养成“有事就记,有感就发,有情就抒”的习惯。
比如:在练笔中,我请同学们以“父亲”为题进行段的写作,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加以描写。由于要求切合学生实际,因而学生写作兴趣浓厚。他们有的写父亲抽烟,全家受害;有的写父亲因下岗而脾气变得暴躁。有一位同学,因母亲患重病,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艰辛、愁苦是可想而知的。父亲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的情景深深感染了这个学生,他在文中写道:“爸爸,您炯炯有神的双眼如今是那样浑浊,原本乌黑的青丝现已掺杂银发……我已懂事,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人多力量大,我会和您一起,共同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读来催人泪下。正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写起来有一定兴趣,文章有了真情实感,内容也就真挚感人了。
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之外,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方面。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成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些年来,我在所教的学生中间,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组织“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助残帮困”、“红绿领巾手拉手”,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宣传卫生、保护绿化,当社区文明建设的“小志愿者”,访问烈军属,照顾孤老,进行遵守交通法则等方面的社会调查,争创“文明中队”、“行为规范示范班”等,并不失时机地让他们交流所得到的收获、所感触到的人和事,沟通认识,传递情感。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了快乐,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思想认识有了长进,于是他们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大大减少了畏难情绪、人云亦云、文思呆滞、语言干涩的现象。
二、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决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要让学生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苹果”。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对写作文就不再畏惧抵触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实践,做到“先扶后放,从说到写,从仿到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写出来的作文可能“大同小异”,但这是从扶到放的必经阶段,是暂时的。只要持之以恒,写作中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对写作文不再感到头疼。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可以使学生愿写作、要写作、爱写作。
三、在教师示范中让学生受到感染,提高写作兴趣
学生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因此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感染﹑熏陶作用。我自己曾以“我的得意门生”为题,把班里同学如何群策群力、齐心获得接力赛第一名的过程记叙下来,读给同学听。然后,学生就情动而相随,在周记中写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使师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汪广仁十八岁时曾在报刊发表文章说:“学生不爱写作的原因,是老师不爱写作。”他四十岁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讲还说这话,要求作文教师要写好“下水作文”。这话虽然说得偏颇,但也发人深省。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老师,我常常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写作,共尝欢乐、共度忧患,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愿意和我交流写作上的得失,更把我视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并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努力,对写作有了更高的兴趣,倾注了更多的情感。这样,无形中对学生的习作兴趣产生了一种感染效应。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作文教学其实也是这样。
四、在表扬、肯定中巩固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学中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我认为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鼓励像春雨,滋润万物,细腻而温柔;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像秋天的大雁,带领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小学生不是圣人,也不是文学家,所写的作文有时也不尽人意。有一次,因为我外出进修,上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响后,教室里乱哄哄的,结果流动红旗没拿到。这一周的随笔中,有些同学把当时几位“捣蛋”同学不同的神态和动作,在文中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还在文末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俨然成了夹叙夹议的佳作。我选了其中几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位平时较胆怯的女同学的文章也在其中,同学都啧啧称道,她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从此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作文中,有些老师拿到学生的作文粗略地浏览一遍,打上分数,就发给学生。但我不这样做,我会捕捉他们写作上的闪光点,如一个新颖的题目、一个使用恰当的好词语,我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还常常在学生作文的评语后画上一个笑脸,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你是我们班的小作家。”“你是未来的大作家。”这些语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大大激励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班学生肖碧英、黄丹同学,在我刚接班时,她们的写作水平平平常常。在我的鼓励下,她们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3月,她们在参加贺州市举办的征文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特等奖。
沉闷、机械化似的作文教学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我觉得,宽松、快乐的习作环境以及老师的示范作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写作,无忧无虑地发挥,坦诚友好地交流。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健全的个性品质也有了生成的土壤。让我们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为他们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习作中兴趣浓厚,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作者简介:吴洪菊,女,现年46岁。1994年毕业于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的主要业绩:多年任教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成绩突出。2007年11月至今撰写的《开放课堂 放飞的鸽子》等8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2012年12月指导学生参加征文竞赛,作品《让文明之花盛开贺州》荣获贺州市教育局颁发征文类小学组二等奖。2013年3月在贺州市第三届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中,指导的作品《与爱同行——感谢您》荣获征文类小学组特等奖。邮编:542807;电话:13878479619;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在生活实践中,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构思成文的过程尽管复杂,但可以概括成:客观事物—→思想感受—→语言文字。写文章先得有客观事物的“境”,人的思想才会有所反映,再把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正是遵循了这一文章生成之序,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春游、组织团队活动等,让学生观察周边的人、景、物,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启发学生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等,使学生逐步养成“有事就记,有感就发,有情就抒”的习惯。
比如:在练笔中,我请同学们以“父亲”为题进行段的写作,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加以描写。由于要求切合学生实际,因而学生写作兴趣浓厚。他们有的写父亲抽烟,全家受害;有的写父亲因下岗而脾气变得暴躁。有一位同学,因母亲患重病,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艰辛、愁苦是可想而知的。父亲肩负家庭生活重担的情景深深感染了这个学生,他在文中写道:“爸爸,您炯炯有神的双眼如今是那样浑浊,原本乌黑的青丝现已掺杂银发……我已懂事,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人多力量大,我会和您一起,共同承担起照顾妈妈的重担……”读来催人泪下。正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写起来有一定兴趣,文章有了真情实感,内容也就真挚感人了。
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之外,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方面。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成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些年来,我在所教的学生中间,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组织“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助残帮困”、“红绿领巾手拉手”,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宣传卫生、保护绿化,当社区文明建设的“小志愿者”,访问烈军属,照顾孤老,进行遵守交通法则等方面的社会调查,争创“文明中队”、“行为规范示范班”等,并不失时机地让他们交流所得到的收获、所感触到的人和事,沟通认识,传递情感。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了快乐,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思想认识有了长进,于是他们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大大减少了畏难情绪、人云亦云、文思呆滞、语言干涩的现象。
二、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决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要让学生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苹果”。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对写作文就不再畏惧抵触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实践,做到“先扶后放,从说到写,从仿到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写出来的作文可能“大同小异”,但这是从扶到放的必经阶段,是暂时的。只要持之以恒,写作中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有内容可写,对写作文不再感到头疼。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可以使学生愿写作、要写作、爱写作。
三、在教师示范中让学生受到感染,提高写作兴趣
学生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因此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感染﹑熏陶作用。我自己曾以“我的得意门生”为题,把班里同学如何群策群力、齐心获得接力赛第一名的过程记叙下来,读给同学听。然后,学生就情动而相随,在周记中写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使师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汪广仁十八岁时曾在报刊发表文章说:“学生不爱写作的原因,是老师不爱写作。”他四十岁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讲还说这话,要求作文教师要写好“下水作文”。这话虽然说得偏颇,但也发人深省。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老师,我常常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写作,共尝欢乐、共度忧患,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愿意和我交流写作上的得失,更把我视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并朝着我期待的方向努力,对写作有了更高的兴趣,倾注了更多的情感。这样,无形中对学生的习作兴趣产生了一种感染效应。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作文教学其实也是这样。
四、在表扬、肯定中巩固学生的写作情感
教学中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我认为鼓励是最好的方法。因为鼓励像春雨,滋润万物,细腻而温柔;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像秋天的大雁,带领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小学生不是圣人,也不是文学家,所写的作文有时也不尽人意。有一次,因为我外出进修,上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响后,教室里乱哄哄的,结果流动红旗没拿到。这一周的随笔中,有些同学把当时几位“捣蛋”同学不同的神态和动作,在文中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还在文末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俨然成了夹叙夹议的佳作。我选了其中几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位平时较胆怯的女同学的文章也在其中,同学都啧啧称道,她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从此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作文中,有些老师拿到学生的作文粗略地浏览一遍,打上分数,就发给学生。但我不这样做,我会捕捉他们写作上的闪光点,如一个新颖的题目、一个使用恰当的好词语,我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还常常在学生作文的评语后画上一个笑脸,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你是我们班的小作家。”“你是未来的大作家。”这些语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大大激励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班学生肖碧英、黄丹同学,在我刚接班时,她们的写作水平平平常常。在我的鼓励下,她们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3月,她们在参加贺州市举办的征文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特等奖。
沉闷、机械化似的作文教学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我觉得,宽松、快乐的习作环境以及老师的示范作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写作,无忧无虑地发挥,坦诚友好地交流。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健全的个性品质也有了生成的土壤。让我们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为他们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习作中兴趣浓厚,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作者简介:吴洪菊,女,现年46岁。1994年毕业于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的主要业绩:多年任教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成绩突出。2007年11月至今撰写的《开放课堂 放飞的鸽子》等8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2012年12月指导学生参加征文竞赛,作品《让文明之花盛开贺州》荣获贺州市教育局颁发征文类小学组二等奖。2013年3月在贺州市第三届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中,指导的作品《与爱同行——感谢您》荣获征文类小学组特等奖。邮编:542807;电话:13878479619;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