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课程改革,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或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48和0.6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6 比4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6可以化为0.60元,那么0.60就比0.4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充分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多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但是,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 。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 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质疑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前提。心理学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老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参与意识弱,依附教师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疲劳或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下去其创造个性必受到严重扼制。在教學过程中,数学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积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里的一个个重要概念,它的定义虽然简单,但是其内涵极其丰富。学生初学时易产生“轻敌”思想,这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帮助他们对概念加深理解。有一位教师说,讲台上二排书,如何把它放平,学生很快地把书放平了,且能说出左边是几本、右边是几本;教师又问你的身高是多少,他的身高是多少,也能用刚才放书的样子,让他们俩的高度一样高吗?从而激发了学生想象、思考,进而提出了平均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使学习深入。从而使学生养成以思为乐,变“要我思”为“我要思”的良好思维习惯。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样,学生就能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能充满创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或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48和0.6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6 比4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6可以化为0.60元,那么0.60就比0.4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充分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多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但是,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 。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 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质疑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前提。心理学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老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参与意识弱,依附教师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疲劳或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下去其创造个性必受到严重扼制。在教學过程中,数学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积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里的一个个重要概念,它的定义虽然简单,但是其内涵极其丰富。学生初学时易产生“轻敌”思想,这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帮助他们对概念加深理解。有一位教师说,讲台上二排书,如何把它放平,学生很快地把书放平了,且能说出左边是几本、右边是几本;教师又问你的身高是多少,他的身高是多少,也能用刚才放书的样子,让他们俩的高度一样高吗?从而激发了学生想象、思考,进而提出了平均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使学习深入。从而使学生养成以思为乐,变“要我思”为“我要思”的良好思维习惯。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样,学生就能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能充满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