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一直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到“气冲斗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难感受到人们对牛的敬佩和赞誉。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写作指导】
一、深挖“牛”的内涵
要想写好“牛”,前提是要真正了解“牛”。牛是六畜之一,为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人心目中,牛本为动物神之一,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力大无比,又识水性,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于是便铸铜牛、铁牛,用以镇水。牛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南方,牛下水田;北方,牛犁土地。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牛脚踏元宝,身背如意,具有驮拉财富的寓意,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化身,更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牛一生勤奋,不争名,不计利,憨厚宽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造福大众。郭沫若在《水牛赞》写道:“活也牺牲,死在牺牲,死活都为人民”;鲁迅则吟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自比。牛象征着的勇武,代表着力量,古有“火牛阵”,今有“斗牛士”。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古代文学家与牛有缘,牛渚泛月,以文会友,褒扬牛的作品不胜枚举,可谓异彩纷呈。
除了要把握“牛”的这些正面的精神品质外,还可以反向去挖一挖。比如“吹牛”,据说这个词与黄河一带人们的生活有关,那时候,流经甘肃等地的黄河十分迅猛,人们为了安全渡河,发明了一种渡河工具——皮筏。皮筏由完整的牛皮制成,使用时需要往里面吹气,必须多人合作完成,如果哪一个人说自己能单独把牛皮吹起来,人们就认为他是在说大话。后来人们就用“吹牛”形容说谎话或夸大其词。
再如“钻牛角尖”,这个词往往用来指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生活中,常有人爱钻牛角尖的人,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和无奈。
全面掌握了“牛”这个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我们在写“牛”时,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就能写出出众不同的作文来。
二、精选写“牛”方向
一是介绍与“牛”有关的知识
例如介绍牛的种类、牛的生活习性、牛的特长;介绍人类驯化牛的经过;介绍牛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介绍传统文中各种“牛”元素等。建议同学们在写这类文章时,视角要独特,尽可能往文化层面靠,力求立意新颖,与众不同。比如把切入口瞄准古代诗歌,按照一定的分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咏牛的诗句;或者把切入口指向民风民俗,介绍与牛有关的各种风俗习惯,像“鞭春牛”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传统文化味道,更能吸引人。
二是讲述与“牛”有关的故事
既可以写自己与“牛”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别人与“牛”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些读来的、听来的与牛有关的故事,甚至是神话故事,也可入文。还可以围绕“牛”,创作童话、寓言故事等。另外,除了写牛故事外,更可以写像牛一样的人,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会让写作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三是吟咏牛的精神品质
前面已分析过,牛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牛的地位一直非常高,比如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牛的忠厚无私、坚韧顽强、不怕吃苦,以及充满力量,都值我们去赞扬。写作时,既可以抓住某一方面进行讴歌,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赞。既可以直接写牛,通过描写牛的辛勤劳作,来塑造牛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内心的敬佩之情;也可以借助具体的人、牛故事,来突出牛的个性特征。
四是扣住“牛”精神展开议論
这方面写作的话题比较多,比如“我们应该向牛学习什么”“孺子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时代需要老黄牛”“为什么要给拓荒牛鼓掌”“‘牛鼻子’怎样牵”“牛脾气要不得”等。写这类作文时,先要巧妙引出话题,亮出观点;然后再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观点,升华主旨。
三、力求“文执牛耳”
所谓“执牛耳”,一般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这里的“文执牛耳”,意为写出的作文文质优美,能获得阅卷者青睐,最终获得高分。那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充满“牛气”好作文呢?
首先,要认真进行立意,争取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比如别人都去跟风般地赞美牛的奉献精神、吃苦品质,你却反向切入,去剖析当今老黄牛精神的缺失,呼吁人们学“牛”不能停留在嘴皮上,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的主题,就比别人更高一筹。
其次,要认真筛选素材。写“牛”的素材很多,我们努力选出具有特别味道的素材。比如同样是介绍“牛”,别人选的材料是牛的外形、牛的劳作、牛的生活;你选材料的却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耕牛在农村正逐渐减少,耕牛文化面临消失,让人忧心。这样的素材,想不吸引人都难。
第三,要认真进行构思。记叙类、抒情类文章,最好设计一条线索,采用一线串珠的方式构思全文。比如写“爷爷与牛”这篇作文,就可紧扣“牛”,写爷爷饲养牛、使用牛、疼爱牛、给牛送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说明文、议论文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比如写说明文,就可先亮出说明对象,再从不角度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全文。
最后,要灵活进行表达。语言要生动有味,建议在行文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与“牛”有关的诗句、典故,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新题预测】
2021年是农历牛年,有关“牛”的话题引发许多人的讨论。那么,围绕“牛”,你有什么要说的呢?请以“牛”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和仿作;③600字以上。
【时文链接】
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
明评
迎辛丑牛年、话百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春节团拜会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勉励全党全国人民大力发扬“三牛”精神。深沉的文化譬喻、深刻的历史判断,激发豪情壮志,振奋时代精神。
孺子牛意指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拓荒牛意指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精神,老黄牛意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三种精神既是对过去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经验的精准提炼,也是对未来开拓进取的深沉冀望。过去一年,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之所以能在攻坚克难中赢得战略主动、在锐意进取中焕发新的气象,与继承发扬奉献、创新、奋斗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立足当下,回望百年。中国人民御外辱、求解放,重振河山、战天斗地,迎改革春风、驭开放大潮,写新时代华章、向强起来奋进,哪一步不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哪一步不需要劈山开路的拓荒牛豪情,哪一步不是挥洒着老黄牛的汗水?每一种精神都能让人瞬间想起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每一种精神背后都站着无数弄潮儿、带头人,屹立着共产党人的群像。
行至半山,更应快马加鞭;船到中流,更应明白“奋楫者先”。有机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有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无不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老黄牛。让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阶段焕发光彩,是历史的启示,更是发展的要求。
春信至、启新程,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光明日报》2021-02-13,有删节)
品析:本文由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三牛”精神切入,在解释“三牛”精神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号召大家继续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发扬拓荒牛精神,争做老黄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文章语言精炼,读人令人浑身充满力量。
【学生佳作】
原来她是一个牛人
郑华歆
为了能让我上学近一点,这学期,爸爸在学校附近的小区中租了一个套房。
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妇。那爷爷鹤发童颜,经常在楼下打太极,别人都叫他徐工,看来过去是个人物。而那老太太却相貌平平,还微驼着腰,不过走路倒非常快。
徐爷爷正常在家,买菜、打扫之类的活儿好像都是他干。徐奶奶似乎非常忙,经常早上出门,有时很晚才回家,让人觉得很奇怪。好几次想问一问徐爷爷,他老伴到底在干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家彼此还不太熟悉,如此发问,多少有点儿不太礼貌。
上个星期六,学校组织我们去工艺美术展览馆参观“地方手工艺一绝——发绣”。就在我逐一阅读十大“发绣大师”的简介时,一张熟悉的脸庞跃入眼帘,那个戴眼镜的老太太——李玉珍,不就是对门的徐奶奶吗?我看了又看,对,没错,那脸型,那笑容,那一只大一只小的眼睛,就是徐奶奶。只见徐奶奶照片下面的简介里写道:“李玉珍,我市发绣工艺大师,从事发绣40多年,代表作有《八仙过海》《千手观音》《清明上河图》《江山如此多娇》等,先后10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工艺品设计、创作大奖,为我市发绣领军人物。”
发绣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用人的头发作为原料,以钩针作画笔,依据画理精心绣制成各种图案的特种刺绣工艺品。由于发绣色彩柔和,风格独特新颖,清隽高雅,耐腐防蚀,利于收藏,名声很响。当一名发绣工并不难,掌握相关针法,眼力好,心细一点,有耐心一点,就能绣出作品来,但要成为一名发绣大师,并且经常获奖,那就特别难了。因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超乎寻常的毅力,更要有灵性,有创造力。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想不到,原来徐奶奶是一个牛人呀。
晚上,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敲开了徐奶奶家的門,我要对徐奶奶这个“牛人”做一个“专访”。走进徐奶奶家,只见她家客厅里挂着好几排徐奶奶的获奖证书,还有不少发绣作品的照片。餐桌上,铺着不少资料,原来徐奶奶正在备课,她每天要去给年轻的绣工上课。怪不她每天都非常繁忙。听着徐奶奶介绍她从事发绣工作的艰辛经历,不仅为徐奶奶的刻苦钻研精神所深深折服。看来,徐奶奶的“牛”,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
我也要向徐奶奶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将来成为一位“牛人”。
点评: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徐奶奶平凡的相貌,以及她令人觉得奇怪的忙碌,让读者觉得这个老人也就是一位寻常老太太而已。随后笔锋一转,写参观展览时偶然发现了徐奶奶的简介,突出了她的“牛”;最后通过采访徐奶奶,有感而发,升华主旨。全文构思巧妙,主旨鲜明,浑然一起。 古代诗歌中的“牛”
吴云云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劳的象征,是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是无私奉献的楷模。主人饲养了它,它就毫无保留地为主人耕田犁地,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面对如此厚道的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诵牛,为牛的精神品质点赞。
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题目为《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一头牛,由少到壮,再到老,耕耘了无数田地,帮助主人收获了无数粮食,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直至筋疲力尽,疾病缠身,没有了气力,但却没有人来怜惜它的劳苦功高。不过,牛并没有怨天尤人,消极沉沦,它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辞劳作,心甘情愿地去为人们的温饱继续出力出汗,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呀!当读到“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一句时,我眼中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牛实在是太无私、太伟大了。这样的牛,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耕牛》诗,同样抒发了对牛的赞颂之情和怜悯之心。作者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牛的劳动任务太重了,披星戴月归,日出又耕田,整日劳作不休,根本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它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花在耕作上,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面对这样的耕牛,你能不心生同情?你能不为老牛的忍辱负重而慨叹?而从牛的这种困境中,可知牛的主人同样生活艰辛,很显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牛”有时候也会以非常轻松活泼的形象登场。北宋诗人孔平仲在《禾熟》一首诗中写道:“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阵阵西风拂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潺潺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此刻正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图画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老牛的感恩,也抒发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老牛那样,如释重负,舒适生活的理想。
还有明代诗人高适的《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细细品读,充满童趣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牧牛的喜悦之情感染人心。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诗意牧牛图。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写牛的诗还有许多许多,但不管诗人怎样去写牛,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笔下的牛總是勤劳的,总是在尽力付出。牛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牛的品质,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吧!
点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述牛的精神品质,点出“诗歌中的牛”这一话题;然后精选几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突出牛的勤奋与奉献,以及它活泼有趣的另一面;最后总结,发出倡议。文中精妙的引用,独到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一直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到“气冲斗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难感受到人们对牛的敬佩和赞誉。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写作指导】
一、深挖“牛”的内涵
要想写好“牛”,前提是要真正了解“牛”。牛是六畜之一,为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人心目中,牛本为动物神之一,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力大无比,又识水性,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于是便铸铜牛、铁牛,用以镇水。牛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南方,牛下水田;北方,牛犁土地。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牛脚踏元宝,身背如意,具有驮拉财富的寓意,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化身,更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牛一生勤奋,不争名,不计利,憨厚宽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造福大众。郭沫若在《水牛赞》写道:“活也牺牲,死在牺牲,死活都为人民”;鲁迅则吟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自比。牛象征着的勇武,代表着力量,古有“火牛阵”,今有“斗牛士”。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古代文学家与牛有缘,牛渚泛月,以文会友,褒扬牛的作品不胜枚举,可谓异彩纷呈。
除了要把握“牛”的这些正面的精神品质外,还可以反向去挖一挖。比如“吹牛”,据说这个词与黄河一带人们的生活有关,那时候,流经甘肃等地的黄河十分迅猛,人们为了安全渡河,发明了一种渡河工具——皮筏。皮筏由完整的牛皮制成,使用时需要往里面吹气,必须多人合作完成,如果哪一个人说自己能单独把牛皮吹起来,人们就认为他是在说大话。后来人们就用“吹牛”形容说谎话或夸大其词。
再如“钻牛角尖”,这个词往往用来指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生活中,常有人爱钻牛角尖的人,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和无奈。
全面掌握了“牛”这个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我们在写“牛”时,无论是立意,还是选材,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就能写出出众不同的作文来。
二、精选写“牛”方向
一是介绍与“牛”有关的知识
例如介绍牛的种类、牛的生活习性、牛的特长;介绍人类驯化牛的经过;介绍牛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介绍传统文中各种“牛”元素等。建议同学们在写这类文章时,视角要独特,尽可能往文化层面靠,力求立意新颖,与众不同。比如把切入口瞄准古代诗歌,按照一定的分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咏牛的诗句;或者把切入口指向民风民俗,介绍与牛有关的各种风俗习惯,像“鞭春牛”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传统文化味道,更能吸引人。
二是讲述与“牛”有关的故事
既可以写自己与“牛”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别人与“牛”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些读来的、听来的与牛有关的故事,甚至是神话故事,也可入文。还可以围绕“牛”,创作童话、寓言故事等。另外,除了写牛故事外,更可以写像牛一样的人,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会让写作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三是吟咏牛的精神品质
前面已分析过,牛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华文化中,牛的地位一直非常高,比如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牛的忠厚无私、坚韧顽强、不怕吃苦,以及充满力量,都值我们去赞扬。写作时,既可以抓住某一方面进行讴歌,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赞。既可以直接写牛,通过描写牛的辛勤劳作,来塑造牛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发内心的敬佩之情;也可以借助具体的人、牛故事,来突出牛的个性特征。
四是扣住“牛”精神展开议論
这方面写作的话题比较多,比如“我们应该向牛学习什么”“孺子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时代需要老黄牛”“为什么要给拓荒牛鼓掌”“‘牛鼻子’怎样牵”“牛脾气要不得”等。写这类作文时,先要巧妙引出话题,亮出观点;然后再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观点,升华主旨。
三、力求“文执牛耳”
所谓“执牛耳”,一般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这里的“文执牛耳”,意为写出的作文文质优美,能获得阅卷者青睐,最终获得高分。那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充满“牛气”好作文呢?
首先,要认真进行立意,争取新颖别致,与众不同。比如别人都去跟风般地赞美牛的奉献精神、吃苦品质,你却反向切入,去剖析当今老黄牛精神的缺失,呼吁人们学“牛”不能停留在嘴皮上,而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样的主题,就比别人更高一筹。
其次,要认真筛选素材。写“牛”的素材很多,我们努力选出具有特别味道的素材。比如同样是介绍“牛”,别人选的材料是牛的外形、牛的劳作、牛的生活;你选材料的却是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耕牛在农村正逐渐减少,耕牛文化面临消失,让人忧心。这样的素材,想不吸引人都难。
第三,要认真进行构思。记叙类、抒情类文章,最好设计一条线索,采用一线串珠的方式构思全文。比如写“爷爷与牛”这篇作文,就可紧扣“牛”,写爷爷饲养牛、使用牛、疼爱牛、给牛送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说明文、议论文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比如写说明文,就可先亮出说明对象,再从不角度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全文。
最后,要灵活进行表达。语言要生动有味,建议在行文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与“牛”有关的诗句、典故,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新题预测】
2021年是农历牛年,有关“牛”的话题引发许多人的讨论。那么,围绕“牛”,你有什么要说的呢?请以“牛”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和仿作;③600字以上。
【时文链接】
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
明评
迎辛丑牛年、话百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春节团拜会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勉励全党全国人民大力发扬“三牛”精神。深沉的文化譬喻、深刻的历史判断,激发豪情壮志,振奋时代精神。
孺子牛意指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拓荒牛意指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精神,老黄牛意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三种精神既是对过去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经验的精准提炼,也是对未来开拓进取的深沉冀望。过去一年,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之所以能在攻坚克难中赢得战略主动、在锐意进取中焕发新的气象,与继承发扬奉献、创新、奋斗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立足当下,回望百年。中国人民御外辱、求解放,重振河山、战天斗地,迎改革春风、驭开放大潮,写新时代华章、向强起来奋进,哪一步不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哪一步不需要劈山开路的拓荒牛豪情,哪一步不是挥洒着老黄牛的汗水?每一种精神都能让人瞬间想起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每一种精神背后都站着无数弄潮儿、带头人,屹立着共产党人的群像。
行至半山,更应快马加鞭;船到中流,更应明白“奋楫者先”。有机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有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无不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老黄牛。让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阶段焕发光彩,是历史的启示,更是发展的要求。
春信至、启新程,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光明日报》2021-02-13,有删节)
品析:本文由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三牛”精神切入,在解释“三牛”精神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号召大家继续坚守孺子牛的态度和立场,发扬拓荒牛精神,争做老黄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文章语言精炼,读人令人浑身充满力量。
【学生佳作】
原来她是一个牛人
郑华歆
为了能让我上学近一点,这学期,爸爸在学校附近的小区中租了一个套房。
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妇。那爷爷鹤发童颜,经常在楼下打太极,别人都叫他徐工,看来过去是个人物。而那老太太却相貌平平,还微驼着腰,不过走路倒非常快。
徐爷爷正常在家,买菜、打扫之类的活儿好像都是他干。徐奶奶似乎非常忙,经常早上出门,有时很晚才回家,让人觉得很奇怪。好几次想问一问徐爷爷,他老伴到底在干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家彼此还不太熟悉,如此发问,多少有点儿不太礼貌。
上个星期六,学校组织我们去工艺美术展览馆参观“地方手工艺一绝——发绣”。就在我逐一阅读十大“发绣大师”的简介时,一张熟悉的脸庞跃入眼帘,那个戴眼镜的老太太——李玉珍,不就是对门的徐奶奶吗?我看了又看,对,没错,那脸型,那笑容,那一只大一只小的眼睛,就是徐奶奶。只见徐奶奶照片下面的简介里写道:“李玉珍,我市发绣工艺大师,从事发绣40多年,代表作有《八仙过海》《千手观音》《清明上河图》《江山如此多娇》等,先后10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工艺品设计、创作大奖,为我市发绣领军人物。”
发绣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用人的头发作为原料,以钩针作画笔,依据画理精心绣制成各种图案的特种刺绣工艺品。由于发绣色彩柔和,风格独特新颖,清隽高雅,耐腐防蚀,利于收藏,名声很响。当一名发绣工并不难,掌握相关针法,眼力好,心细一点,有耐心一点,就能绣出作品来,但要成为一名发绣大师,并且经常获奖,那就特别难了。因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超乎寻常的毅力,更要有灵性,有创造力。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想不到,原来徐奶奶是一个牛人呀。
晚上,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敲开了徐奶奶家的門,我要对徐奶奶这个“牛人”做一个“专访”。走进徐奶奶家,只见她家客厅里挂着好几排徐奶奶的获奖证书,还有不少发绣作品的照片。餐桌上,铺着不少资料,原来徐奶奶正在备课,她每天要去给年轻的绣工上课。怪不她每天都非常繁忙。听着徐奶奶介绍她从事发绣工作的艰辛经历,不仅为徐奶奶的刻苦钻研精神所深深折服。看来,徐奶奶的“牛”,完全是用汗水换来的。
我也要向徐奶奶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将来成为一位“牛人”。
点评: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徐奶奶平凡的相貌,以及她令人觉得奇怪的忙碌,让读者觉得这个老人也就是一位寻常老太太而已。随后笔锋一转,写参观展览时偶然发现了徐奶奶的简介,突出了她的“牛”;最后通过采访徐奶奶,有感而发,升华主旨。全文构思巧妙,主旨鲜明,浑然一起。 古代诗歌中的“牛”
吴云云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劳的象征,是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是无私奉献的楷模。主人饲养了它,它就毫无保留地为主人耕田犁地,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面对如此厚道的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诵牛,为牛的精神品质点赞。
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题目为《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一头牛,由少到壮,再到老,耕耘了无数田地,帮助主人收获了无数粮食,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直至筋疲力尽,疾病缠身,没有了气力,但却没有人来怜惜它的劳苦功高。不过,牛并没有怨天尤人,消极沉沦,它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辞劳作,心甘情愿地去为人们的温饱继续出力出汗,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呀!当读到“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一句时,我眼中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牛实在是太无私、太伟大了。这样的牛,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耕牛》诗,同样抒发了对牛的赞颂之情和怜悯之心。作者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牛的劳动任务太重了,披星戴月归,日出又耕田,整日劳作不休,根本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它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花在耕作上,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面对这样的耕牛,你能不心生同情?你能不为老牛的忍辱负重而慨叹?而从牛的这种困境中,可知牛的主人同样生活艰辛,很显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牛”有时候也会以非常轻松活泼的形象登场。北宋诗人孔平仲在《禾熟》一首诗中写道:“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阵阵西风拂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潺潺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此刻正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图画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老牛的感恩,也抒发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老牛那样,如释重负,舒适生活的理想。
还有明代诗人高适的《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细细品读,充满童趣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牧牛的喜悦之情感染人心。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诗意牧牛图。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写牛的诗还有许多许多,但不管诗人怎样去写牛,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笔下的牛總是勤劳的,总是在尽力付出。牛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牛的品质,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吧!
点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述牛的精神品质,点出“诗歌中的牛”这一话题;然后精选几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突出牛的勤奋与奉献,以及它活泼有趣的另一面;最后总结,发出倡议。文中精妙的引用,独到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