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本专题的教学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本课是这一演变过程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整个演变的过程意义重大。
2.教学内容的特点。①人物和观点很多,且不易理解;②哲学色彩浓厚,思辨性强。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①在初中未接触过宋明理学;②未系统学习哲学知识;③大部分同学对思想史的学习兴趣不大;④经过高一一年历史和语文的学习,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教学应对策略。①化繁为简:重点分析朱熹、王阳明的主要观点;②化难为易:在对理学思想的把握上,重点突出理是什么、理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实现“理”的途径;③生动有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有趣的材料展开教学,设疑激趣,尽量回避用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教学。
三、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②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③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③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针对核心问题,展开白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2.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借助与程朱理学、陆工心学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问题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準备
教师准备:围绕课标,搜集资料,注意引用资料的严谨;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与理学相关的典故等,告诉学生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从熟悉的成语导入:天理昭彰、天理难容、天理何在、天理良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理?
2.从“程门立雪”说起:讲的是北宋叫杨时的进士向当时著名理学家程颐请教理学的故事。
3.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理学家周敦颐超然脱俗的人格境界,在宋代很受推崇。
讲授新课
设问:什么是理学?
理学就是儒学!理学就是新儒学!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佛教道教挑战;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宋明:形成新体系,成为新儒学——宋明理学。
佛教盛行的缩影一一梁武帝大搞“出家秀”
梁武帝,南朝梁开国皇帝。四次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理论,著有《涅萃》等数百卷佛学著作;随着梁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佛教成为梁武帝麻醉自己、欺骗他人的鸦片。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它开凿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公元143年(东汉),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青城山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龙门石窟和青城山的风景名胜反映了中国白魏晋以来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
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得通俗易懂。
1.本课的地位。本专题的教学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本课是这一演变过程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整个演变的过程意义重大。
2.教学内容的特点。①人物和观点很多,且不易理解;②哲学色彩浓厚,思辨性强。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①在初中未接触过宋明理学;②未系统学习哲学知识;③大部分同学对思想史的学习兴趣不大;④经过高一一年历史和语文的学习,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教学应对策略。①化繁为简:重点分析朱熹、王阳明的主要观点;②化难为易:在对理学思想的把握上,重点突出理是什么、理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实现“理”的途径;③生动有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有趣的材料展开教学,设疑激趣,尽量回避用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教学。
三、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②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③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③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突破教学重点的方法: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针对核心问题,展开白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2.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借助与程朱理学、陆工心学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问题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準备
教师准备:围绕课标,搜集资料,注意引用资料的严谨;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与理学相关的典故等,告诉学生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从熟悉的成语导入:天理昭彰、天理难容、天理何在、天理良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理?
2.从“程门立雪”说起:讲的是北宋叫杨时的进士向当时著名理学家程颐请教理学的故事。
3.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理学家周敦颐超然脱俗的人格境界,在宋代很受推崇。
讲授新课
设问:什么是理学?
理学就是儒学!理学就是新儒学!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佛教道教挑战;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宋明:形成新体系,成为新儒学——宋明理学。
佛教盛行的缩影一一梁武帝大搞“出家秀”
梁武帝,南朝梁开国皇帝。四次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理论,著有《涅萃》等数百卷佛学著作;随着梁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佛教成为梁武帝麻醉自己、欺骗他人的鸦片。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它开凿于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公元143年(东汉),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青城山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龙门石窟和青城山的风景名胜反映了中国白魏晋以来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
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得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