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也随之逐步增大。教师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应的学习效果都与教师的教学预期相差甚远。故而,如何帮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从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古人的对仗美和文字美,增强文化自信,就成了教师当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现状分析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所表现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相关典故和修辞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应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学生很容易受到固有思维的约束和限制。整体上来说学生所缺乏的是宏观的整体把握意识,与深入到细节的探究精神。因为缺少这两点必要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究,所以学生也就更谈不上对诗词能够有独立的领悟或者解读了。
一、 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于诗词有整体的理解,着重强调关于诗词的难点和细节的把握,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学习,教师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不能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敏感点,学生对诗词无法产生充足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得到保障。
此外,学生的学习准备不充足,进而造成学生缺乏内在的激励因素。高中学生对于古典文史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并且缺少相应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因为古诗词在语言、形式、修辞、表达技法上和古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古典文化基础不佳的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会相对吃力。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学生文学品味降低,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阅读和理解诗词的相关因素。
二、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策略
在笔者看来,学生要想充分理解诗人的诗篇,首先要从小处着手,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意象出发。教师为学生整理古诗词中的日常意象,例如,“杨柳、长亭”意味分别,“杜鹃”代表凄凉和悲苦,“夕阳、流水”象征惆怅,“月亮、鸿雁”表达思念离愁等。作者每每用到这些意象时,对应表达其诗词的感情基调,学生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中的意象提取出来,综合诗词的上下文进行分析,从意象到意境,再到诗词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中涉及“精卫”这一意象。学生可以从“精卫填海”的典故中分析得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即便自己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壮举,也想子孙能够继承遗志,奋斗不止。把握好全诗基调,也就更容易答题了。
从根本来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需要从知识的角度去补充,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具体含义。因为学生文化积累底子薄弱,这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所以在作答诗歌鉴赏题目时,学生会感觉难以理解诗词的大意。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古典文化书籍,了解诗词中的用典情况。例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察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就有一句“东北看惊诸葛表”就是在写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的正是作者想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合所给注释“相如檄”,可知作者对安定百姓、恢复国家的豪情壮志。
三、 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古典诗词学习中,学生应从整体出发,全面深入地把握诗歌要义。教师要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社會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生平境况,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倒推”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去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针对诗词中出现的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独白。在进行“问题倒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高考出题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与之对应的问题和思考角度。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作答,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学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以及相关意象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的诗词鉴赏,用到的是李贺的《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学生在进行作答时,“问题倒推”存在于诗人和诗两个方面。这里可以设置为两个大问题:从诗中意象分析这首诗;从诗人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中前半部分描写了一个弯弓射雁、纵酒高歌、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后半部分急转直下写出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现实。联系诗人才华横溢但不受重用的现实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会有“男儿屈穷心不穷”感慨。学生通过对诗人和意象的具体分析,便不难得出诗人所表达的“虽然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心性乐观,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也就更能理解出题者的考察角度。
中国古诗词包含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教师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对于强化学生相应知识积累及提升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段兴林.“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张建伟.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案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罗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现状分析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所表现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相关典故和修辞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应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学生很容易受到固有思维的约束和限制。整体上来说学生所缺乏的是宏观的整体把握意识,与深入到细节的探究精神。因为缺少这两点必要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究,所以学生也就更谈不上对诗词能够有独立的领悟或者解读了。
一、 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于诗词有整体的理解,着重强调关于诗词的难点和细节的把握,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学习,教师并未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不能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敏感点,学生对诗词无法产生充足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得到保障。
此外,学生的学习准备不充足,进而造成学生缺乏内在的激励因素。高中学生对于古典文史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并且缺少相应的文学常识的积累。因为古诗词在语言、形式、修辞、表达技法上和古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古典文化基础不佳的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时会相对吃力。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学生文学品味降低,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阅读和理解诗词的相关因素。
二、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策略
在笔者看来,学生要想充分理解诗人的诗篇,首先要从小处着手,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意象出发。教师为学生整理古诗词中的日常意象,例如,“杨柳、长亭”意味分别,“杜鹃”代表凄凉和悲苦,“夕阳、流水”象征惆怅,“月亮、鸿雁”表达思念离愁等。作者每每用到这些意象时,对应表达其诗词的感情基调,学生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中的意象提取出来,综合诗词的上下文进行分析,从意象到意境,再到诗词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中涉及“精卫”这一意象。学生可以从“精卫填海”的典故中分析得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即便自己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壮举,也想子孙能够继承遗志,奋斗不止。把握好全诗基调,也就更容易答题了。
从根本来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需要从知识的角度去补充,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具体含义。因为学生文化积累底子薄弱,这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所以在作答诗歌鉴赏题目时,学生会感觉难以理解诗词的大意。学生需要广泛涉猎古典文化书籍,了解诗词中的用典情况。例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察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就有一句“东北看惊诸葛表”就是在写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的正是作者想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合所给注释“相如檄”,可知作者对安定百姓、恢复国家的豪情壮志。
三、 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古典诗词学习中,学生应从整体出发,全面深入地把握诗歌要义。教师要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社會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生平境况,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倒推”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去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针对诗词中出现的具体意象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独白。在进行“问题倒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高考出题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与之对应的问题和思考角度。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作答,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学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以及相关意象的主要特点,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的诗词鉴赏,用到的是李贺的《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学生在进行作答时,“问题倒推”存在于诗人和诗两个方面。这里可以设置为两个大问题:从诗中意象分析这首诗;从诗人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中前半部分描写了一个弯弓射雁、纵酒高歌、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后半部分急转直下写出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现实。联系诗人才华横溢但不受重用的现实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会有“男儿屈穷心不穷”感慨。学生通过对诗人和意象的具体分析,便不难得出诗人所表达的“虽然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心性乐观,定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也就更能理解出题者的考察角度。
中国古诗词包含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教师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对于强化学生相应知识积累及提升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段兴林.“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张建伟.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案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罗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