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教学行为诊断与改进策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ushu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课堂观察数据对“同课异构”的两节课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课堂提问变“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情境创设变“单一虚拟”为“多元开放”;思维培养变“单向思维”为“综合思维”;活动组织序列变“自然随意”为“遵循逻辑”。
  关键词:课堂观察数据;教学行为诊断;改进策略;同课异构
  一、引言
  教学行为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个性、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操作方式[1]。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根据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探寻提升教学的方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目的[1]。厦门市思明区初中地理教师研修共同体对成员中两位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的课例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借助观察数据,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下面主要以“中国的农业”两节同课异构课例进行说明。
  二、课堂观察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课堂观察方法有两种:一是S(学生)-T(教师)编码体系分析法,通过对教学过程中S(学生)行为和T(教师)行为进行两个维度的编码,描述课堂的基本结构与实时发生的事件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特征。它可以用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与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模式[2]。二是记号体系分析法,采用做记号如画“正”字来标记教学行为中某个维度发生的频次并进行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挑选学生回答方式”和“四何问题”三个维度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诊断分析。
  三、同课异构课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国的农业”一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3]。
  “中国的农业”两节同课异构课例(分别简称为A课和B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四、教学行为诊断分析
  针对同课异构两节课例,采用S-T编码体系和记号体系两种课堂观察方法对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分析。其中,利用S-T分析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分析,主要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构性特征;利用记号体系分析方法分析课堂中师生的对话行为。
  1.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观察与数据采集,获得“A课”和“B课”的S-T曲线图(图1)。
  从图1中可看出,A课中T(教师)行为明显高出S(学生)行为,是比较典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而且T行为的横轴有两处比较明显的长直线,表明教师讲授过于密集,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时间较少。B课中T行为与S行为相差不大,纵轴有几处表示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段,说明B课更关注师生互动。但从图1中也可发现,两节课的S-T曲线拟合角度都小于45°,说明两节课教学进程的师生行为比例上虽然有差别,但两节课都表现出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和思考时间不足等特点,只是A课更为明显。
  从两节课的教师行为占有率和师生行为转换率的RT-CH图(图2)也可看出,两节课都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其中A课更偏向于讲授型,师生行为转换率偏低,而B课有相对较好的师生行为比,但两节课的师生互动都不够,师生行为转换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课堂有效性提问
  学生思维培养与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复杂的高阶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课堂有效性提问可以从“问题类型”和“挑选学生回答方式”两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1)问题类型。从两节课的问题类型数据图(图3)中可看出,A课的推理性问题与全国常模数据相当,B课的推理性问题高于全国常模数据。两节课的记忆性问题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则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两节课都侧重于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授,课堂中所提问题多属简单的认知记忆性问题,缺少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的设计。两节课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也验证了数据说明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际看,A课的记忆性问题明显高于B课,是影响两节课S-T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而“难”恰是一个学科的精髓所在,如果自己不能形成一套富于个性色彩的作文训练思路,就绝不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恰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是作文教学走出困惑的关键所在。    “读”与“写”    无疑,“读”与“写”既是语文教学的“双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关系,从三个角度表现出来:第一“读”与“写”是各自独立的,一个负责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一个负责主体由内而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培护这块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我们必须抓住兴趣做文章。    1 以悬念激趣  在
摘 要: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文章以“区域生态问题及其治理”为课例,依托“家乡高邮湖古今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境,浅谈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并提出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步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
摘 要:磨课是青年教师成长中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以“锋面系统”为例,从课堂主线、课堂引入、教学重点、难点、课堂语言、师生活动几方面着手,反复研磨,最终使本课例得到提升。  关键词:磨课;地理教学;教学设计;锋面系统  所谓“磨课”是指一段时间内,帮助上课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最终达到生成好课、升格
摘 要:文章以“内力作用”为例,结合单元备课思路,改变传统教学目标编写模式,从核心素养提升出发,提出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重视问题教学与任务群设置、重视表现性评价等高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单元备课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传统的备课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单元备课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单元是以专题、问题及学生活动为中心,将具有因果关系、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达,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线地理教师一直在探究的问题,而赛耶模型是实现STEM教育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选择“万州港电的三生三世”为问题链条,探索借助赛耶模型进行地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赛耶模型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种可行教学方式。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赛耶模
长期以来,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再加上不守纪律,就被称为“双差生”。学生一旦被视为“差生”,在教师、同学眼中往往就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其实,把学习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差生”,本身就带有偏见,有不少“差生”虽然成绩不佳,但在其他方面有天赋,因此我们应称其为“后进生”、“待优生”。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占有、支配和使用以满足其需要的全部行为的总和。消费方式除受客观件的制约外,还受消费者本身的个性、情感、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中职生的文学消费方式是指中职生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阅读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的行为总和。本文意在通过对中职生当前的文学消费方式做出分析,在对中职生文学消费方式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文学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近年以来,由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就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地方。农村学生,尤其较为偏远乡镇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已进城务工。笔者曾对本校及周边乡镇学校的学生进行统计,留守少年儿童占学生人数的60%以上,留守少年儿童中,40%以上是后进生,其中20%左右的学生问题较为严重。  过多的后进生的存在,给农村中小学
学校教育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关系理应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客观地存在着冲突与对抗,如何认识这种冲突和对抗?谁该为师生冲突“买单”?    一、关于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和谐现象,它是正常师生关系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抗和紧张。关于师生冲突目前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从冲突结果来看,师生冲突有“良”性师生冲突与“恶”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