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社会上的高度竞争,从而有效避免因恶性竞争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但也正因如此,大学生心理年龄的不成熟化、繁多的考试压力、未来面对社会生活的焦虑感,使得当代大学生易产生焦虑、忧郁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使运动神经中枢得到激活,释放出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参加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功能、树立良好自我、培养坚强品质、消除学习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多重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效应。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传统的高校文化教育依然摆脱不掉重知识、轻体育的教学现象,虽设有一定量的体育课程并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及考核,但往往属于形象工程,并没有深挖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只是为了锻炼而锻炼,缺乏科学性及针对性,有时甚至会因锻炼而产生对锻炼的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而进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效应探析,科学化的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同学、老师的生活交流中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中能够保持良好、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敏锐、高效的智力水平和具有适应各种人文环境的能力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而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身体活力依赖于与心理健康,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1]。基于存在和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完善心理健康,塑造完善的心理品质,达成双向互动有益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研究分析及大量的社会报道,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特点。在校大学生因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位于心理疾病之首。究其原因,在于随着新旧知识的频繁更替,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学业与就业的压力增大,源于各种证书考试的社会压力以及来自除学校内部的种种外部压力,导致学生面对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年龄的尚未成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茫然、忧郁、失落、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更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崩溃的现象,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产生原因
(一)校园环境的变化
刚升入大学的新生离开陪伴三年的母校以及温暖的家庭,除了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期冀外,更多的是潜藏于心理下的一种担忧与不安。同室友之间的相处、同老师之间的交流、地区之间差异所带来的生活习性的不同等等,都为其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有些适应能力较差、安全感尤其不足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也未能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引发心理疾病。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
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同学间对于证书考试的争先恐后,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学业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心理状态频繁出现,致使不少学生在大学的学生过程中因未能坚持长久学习而败下阵来,引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长期死板式的知识灌输未能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化,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承受能力较弱,一旦产生失败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出现,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有甚者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造成校园悲剧。
四、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效应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使运动神经中枢得到激活,释放出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因刺激到运动神经中枢,因而产生运动愉快感,这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良情绪状态的作用[2]。通过体育运动,消耗的不仅仅是体内的能量,更是释放出长久积压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不愉快情绪,有助于缓解和改善情绪状态,避免与抑郁症的产生,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中,不仅仅是身体四肢的运动,大脑神经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处于活跃状态,起到增强脑活力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疗效便是在运动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学习和生活中所产生的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排除。这种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的活力可以调节大脑内部机制,有助于提升大脑运作效率,提升记忆能力,提高智力功能,从而更加有效率的应对校园生活及社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体育运动有足浴树立良好自我
体育运动能促进个人独立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以竞争和比赛为主旋律,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助于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的形成;一部分以友谊和合作为主旋律,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与集体观念、纪律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包容、坦诚、谅解、互助、友爱的高贵品质。因而体育运动有助于树立良好自我,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五、结语
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与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未能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达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有机统一,因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性、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运动及运动方法传授是单进大学殿堂需着重研究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1):86-87.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传统的高校文化教育依然摆脱不掉重知识、轻体育的教学现象,虽设有一定量的体育课程并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及考核,但往往属于形象工程,并没有深挖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的作用,只是为了锻炼而锻炼,缺乏科学性及针对性,有时甚至会因锻炼而产生对锻炼的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而进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效应探析,科学化的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同学、老师的生活交流中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中能够保持良好、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敏锐、高效的智力水平和具有适应各种人文环境的能力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而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身体活力依赖于与心理健康,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1]。基于存在和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完善心理健康,塑造完善的心理品质,达成双向互动有益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研究分析及大量的社会报道,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特点。在校大学生因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位于心理疾病之首。究其原因,在于随着新旧知识的频繁更替,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学业与就业的压力增大,源于各种证书考试的社会压力以及来自除学校内部的种种外部压力,导致学生面对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年龄的尚未成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茫然、忧郁、失落、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更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崩溃的现象,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产生原因
(一)校园环境的变化
刚升入大学的新生离开陪伴三年的母校以及温暖的家庭,除了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期冀外,更多的是潜藏于心理下的一种担忧与不安。同室友之间的相处、同老师之间的交流、地区之间差异所带来的生活习性的不同等等,都为其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有些适应能力较差、安全感尤其不足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也未能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引发心理疾病。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
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同学间对于证书考试的争先恐后,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学业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心理状态频繁出现,致使不少学生在大学的学生过程中因未能坚持长久学习而败下阵来,引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长期死板式的知识灌输未能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化,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承受能力较弱,一旦产生失败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出现,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有甚者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造成校园悲剧。
四、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效应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使运动神经中枢得到激活,释放出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因刺激到运动神经中枢,因而产生运动愉快感,这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良情绪状态的作用[2]。通过体育运动,消耗的不仅仅是体内的能量,更是释放出长久积压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不愉快情绪,有助于缓解和改善情绪状态,避免与抑郁症的产生,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中,不仅仅是身体四肢的运动,大脑神经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处于活跃状态,起到增强脑活力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疗效便是在运动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学习和生活中所产生的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排除。这种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的活力可以调节大脑内部机制,有助于提升大脑运作效率,提升记忆能力,提高智力功能,从而更加有效率的应对校园生活及社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体育运动有足浴树立良好自我
体育运动能促进个人独立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以竞争和比赛为主旋律,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助于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的形成;一部分以友谊和合作为主旋律,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与集体观念、纪律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包容、坦诚、谅解、互助、友爱的高贵品质。因而体育运动有助于树立良好自我,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五、结语
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与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未能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达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有机统一,因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性、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运动及运动方法传授是单进大学殿堂需着重研究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1):86-87.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