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授课,如观察法、兴趣培养法、自学指导法、思维方法、语言组合法等。
【关键词】情感教育 科学教学方法 兴趣积极主动性 培养能力
目前,在中学生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三种现象:
第一,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认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经常表现出平淡、低落的情绪,不能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导致课堂气氛进入枯燥、乏味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学效果极差,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这门科学;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机械地对数学知识(概念、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观察、思维、讨论等各种有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缺乏应用知识去观察和实践,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能充分发展;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实验的条件、要求、目的和过程,常表现为教师包办做实验,学生不能锻炼动手能力,缺乏运用知识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改进实验的方法。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但以上存在三种数学课堂教学现象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常表现这样三种现象:第一,学生毫无激情地等待老师传授课本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境界;第二,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思考,靠老师讲,常表现的是教师板书,学生机械地、忙碌地记笔记,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学生无可奈何的任务——完成作业,常表现的是教师要作业时才交作业。要尊重人的个性,积极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教育功能全面与否的重要标志。为了处理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在教与学上给予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的三种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三种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改变这些现象,其根源在于教与学未能有机的结合、统一起来。在此,浅析如何科学地教与学显得很重要。
一、教师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始终是快乐和饱满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起主导作用,心理学中说明“情绪受感染”,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教师若是板着脸庞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当教师面带微笑的进入教室,就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倍感亲切,这样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气氛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这就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学生就会触情生知,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各种思想情绪,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适当的情感教育。(1)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的情感。要求在教学中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2)用表情来传递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抑扬顿挫、停顿有致的讲课声,能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数学规律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和反复探索总结出来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也凝聚着他们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介绍有关科学的资料,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不能忘怀。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懂得数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观察、实验。(4)不含感情因素的教学内容赋予适当的情感色彩。数学教师在这点上大部分还是欠缺的,有些数学知识本身不含情感因素,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尽可能赋予它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同样感觉到有情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数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教学工具概括总结出符合实际经验规律。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不完美到完美,由抽象特殊到一般规律,数学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美的科学。因此,中学数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涉及的有:观察法、自学指导法、思维培养法、
1. 观察法——学生要会观察、勤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主要是观察数学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过程,观察数学挂图、图表、教师板书。在观察到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对于复杂的实验,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去仔细观察,对于有些实验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结论的理解,通过观察法教会学生顺序观察、全面观察、分步观察、对比观察等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生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并能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观察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水平。
2. 自学指导法——学生要细读书,教师多询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学生主要学习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才能提高学习效果。课前阅读,教师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边阅读边想,找出难点,作出标记,然后听老师讲解时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重要的概念、规律、重点的条件、关键的字词句可采用朗读、阅读并作出标记,也可设问进行讨论,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课后再次阅读课文,可结合课堂笔记进行归纳、总结,若学完一章用图表或其他形式归纳本章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情况选用音标前或课堂阅读,但课后阅读学生都应做到,阅读教材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思维培养法——学生要勤思考,教师要多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贯串着筋,开发思维能力,质问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阶梯式的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还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把易混淆的概念、知识作一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数学现象,事物通过比较,开阔思路,启发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现象、规律的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列表比较归纳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质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多设问,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高,学生多思考,学生敢于动脑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好方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以后的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兴趣培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说理能力、数理结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于观察、勤于思考、认真阅读、善于质疑,挖掘、重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的习惯。这样是学好数学的有利措施。
三、教学活动的教法还有像编顺口溜,一题多解等等,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教离不开学,离开了学就无法进行教,而学却可以独立进行(如自学),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因素,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自己的技能,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思维和加工过程,因而学既是教的出发点,又是教的立脚点,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围绕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中心,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提供组织、指导、帮助和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应立足于如何来讲清某一内容,教会学生,而应按上面所讲的科学教法来指导学生认识这一内容。总之,适当的数学情景和精彩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多动脑思考,可活跃、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气氛,学习动机得到了内在的强化,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习得以长期的持续,使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顺利的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进,李德全.试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品质的培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2]马耀峰.浅谈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3).
[3]俞建瑞.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海峡科学,2010(04).
【关键词】情感教育 科学教学方法 兴趣积极主动性 培养能力
目前,在中学生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三种现象:
第一,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认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经常表现出平淡、低落的情绪,不能把握教材中情感因素,导致课堂气氛进入枯燥、乏味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学效果极差,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这门科学;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机械地对数学知识(概念、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观察、思维、讨论等各种有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缺乏应用知识去观察和实践,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能充分发展;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实验的条件、要求、目的和过程,常表现为教师包办做实验,学生不能锻炼动手能力,缺乏运用知识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改进实验的方法。教师的教,目的是为了“不教”,即启发、引导学生会用已学知识,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但以上存在三种数学课堂教学现象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常表现这样三种现象:第一,学生毫无激情地等待老师传授课本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境界;第二,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思考,靠老师讲,常表现的是教师板书,学生机械地、忙碌地记笔记,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学生无可奈何的任务——完成作业,常表现的是教师要作业时才交作业。要尊重人的个性,积极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教育功能全面与否的重要标志。为了处理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在教与学上给予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现的三种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三种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改变这些现象,其根源在于教与学未能有机的结合、统一起来。在此,浅析如何科学地教与学显得很重要。
一、教师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学生就会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始终是快乐和饱满的。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起主导作用,心理学中说明“情绪受感染”,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教师若是板着脸庞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学习效果肯定不佳。当教师面带微笑的进入教室,就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倍感亲切,这样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气氛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这就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学生就会触情生知,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各种思想情绪,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适当的情感教育。(1)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的情感。要求在教学中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2)用表情来传递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抑扬顿挫、停顿有致的讲课声,能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数学规律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和反复探索总结出来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也凝聚着他们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介绍有关科学的资料,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不能忘怀。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懂得数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观察、实验。(4)不含感情因素的教学内容赋予适当的情感色彩。数学教师在这点上大部分还是欠缺的,有些数学知识本身不含情感因素,但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尽可能赋予它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同样感觉到有情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数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教学工具概括总结出符合实际经验规律。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不完美到完美,由抽象特殊到一般规律,数学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美的科学。因此,中学数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涉及的有:观察法、自学指导法、思维培养法、
1. 观察法——学生要会观察、勤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主要是观察数学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过程,观察数学挂图、图表、教师板书。在观察到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对于复杂的实验,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去仔细观察,对于有些实验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结论的理解,通过观察法教会学生顺序观察、全面观察、分步观察、对比观察等方法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生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并能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观察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水平。
2. 自学指导法——学生要细读书,教师多询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学生主要学习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才能提高学习效果。课前阅读,教师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边阅读边想,找出难点,作出标记,然后听老师讲解时攻克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重要的概念、规律、重点的条件、关键的字词句可采用朗读、阅读并作出标记,也可设问进行讨论,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课后再次阅读课文,可结合课堂笔记进行归纳、总结,若学完一章用图表或其他形式归纳本章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情况选用音标前或课堂阅读,但课后阅读学生都应做到,阅读教材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思维培养法——学生要勤思考,教师要多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贯串着筋,开发思维能力,质问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阶梯式的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还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把易混淆的概念、知识作一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数学现象,事物通过比较,开阔思路,启发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现象、规律的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列表比较归纳的能力,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质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多设问,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高,学生多思考,学生敢于动脑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好方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以后的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兴趣培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说理能力、数理结合能力,使学生养成关于观察、勤于思考、认真阅读、善于质疑,挖掘、重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的习惯。这样是学好数学的有利措施。
三、教学活动的教法还有像编顺口溜,一题多解等等,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教离不开学,离开了学就无法进行教,而学却可以独立进行(如自学),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因素,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自己的技能,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思维和加工过程,因而学既是教的出发点,又是教的立脚点,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围绕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中心,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提供组织、指导、帮助和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应立足于如何来讲清某一内容,教会学生,而应按上面所讲的科学教法来指导学生认识这一内容。总之,适当的数学情景和精彩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多动脑思考,可活跃、优化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气氛,学习动机得到了内在的强化,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习得以长期的持续,使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顺利的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进,李德全.试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品质的培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2]马耀峰.浅谈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999(3).
[3]俞建瑞.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海峡科学,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