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时,读过一篇课文《警察与赞美诗》。文章讲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他始终未能如愿,当他在教堂听到赞美诗后,突然想要重新做人。看到一首赞美诗能让一个流浪汉脱胎换骨,我不禁哑然失笑。笑的原因在于不相信文学能有这么大的作用。以后,看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朱先生在书中说,“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乞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沥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他还说,“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雖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轴轳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句话讲的是文学艺术魅力的持久性。从这时开始,我对文学的作用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翻阅《典论》时,看到曹丕对文学的功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视文学艺术为“不朽之盛事”,喊出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比曹丕更早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学能够给人以真理,罗马时代的贺拉斯要求文学“寓教于乐”。
下面一些同学的作品,更引起我心灵的颤动和对文学作用的思考。
陈芳同学在《又是夹竹飘香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鲜活饱满的记忆追逐着风儿在瞳孔处一点一点地滋生、扩散,沉淀为哀而不伤的时光底片,叫我怎能忘怀?”寥寥数语,就把时光流逝的无奈点染出来。
桂爽同学直面现实,描写了留守儿童内心的隐痛。她运用对比的手法,倾诉了自己心声:“别人小时候的领路人是爸爸,而我的领路人却是你。那年,我六岁,你六十岁,你教我种树,我们一起去田野……总之,你教会我的也许永远说不完。正当我此时想与你一同分享我的成长时,你却去了远方。”文章情感真挚而又深沉,读来让人落泪。
邵晨同学的作品语言平实,富有生活情趣,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她这样写到:“那天坐车路过城关中学,发现那个卖CD的摊子已经不见了,想到以前和你在街边淘盗版的CD,十块钱三张,便宜又实惠。最后两人都口袋空空,一起翻口袋,凑零钱买碗米线一起吃,你一口,我一口。”这样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了中学生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快乐的美好。
黄娟同学在《那一幕,触动我心弦》中,描写了奶奶为爷爷在秋天的庭院中扣上大衣钮扣的一幕,以朴素真实的语言表达了爷爷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是一曲真挚的亲情之歌。
在一切艺术样式中,诗是最初的起点也是最高的终点,是金字塔的底座也是塔尖。它咏叹的主题只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境界、人和事物。诗歌能赋予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你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质量,以更加宽容的爱心对待一切现实的琐碎,它是对世俗世界的一种挑战和超脱。一旦投入其中,身心就会得到一种净化。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人是给道德上了双倍的保险。”
付益同学一首现代诗《牵挂》,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诗中这样写道:溪泉的细水长流/皓月的阴晴圆缺/你的牵挂,妈妈……/它融入了清风,透过了细雨/轻吻我的脸颊/浸湿我的双眼……/我希望,妈妈……/明日初阳照窗头/歌声遂起/停留……/你的《牵挂》/捎去……儿的《祝福》。
这首诗让情感由内向外、由主体向客体、由已知向未知、由混沌向光明逐渐渗透,通过桃花、阳光、溪泉、清风这些意象,让母爱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着读着,渐渐地,我对文学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手里脱胎出来,进入社会系统以后,必然会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甚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改造。简言之,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一句话:文学能让人的生命更美好!
文学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生命活动的迹象,它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触及语言,就进入了生命的“场”。一篇文学作品,就是一个生命的“场”。一篇篇文学作品,又形成了一个大“场”。这个大“场”,引领着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们在身体发育的同时,也进行着精神的发展,直至通往精神“金字塔”的塔尖。
后来,翻阅《典论》时,看到曹丕对文学的功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视文学艺术为“不朽之盛事”,喊出了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比曹丕更早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学能够给人以真理,罗马时代的贺拉斯要求文学“寓教于乐”。
下面一些同学的作品,更引起我心灵的颤动和对文学作用的思考。
陈芳同学在《又是夹竹飘香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鲜活饱满的记忆追逐着风儿在瞳孔处一点一点地滋生、扩散,沉淀为哀而不伤的时光底片,叫我怎能忘怀?”寥寥数语,就把时光流逝的无奈点染出来。
桂爽同学直面现实,描写了留守儿童内心的隐痛。她运用对比的手法,倾诉了自己心声:“别人小时候的领路人是爸爸,而我的领路人却是你。那年,我六岁,你六十岁,你教我种树,我们一起去田野……总之,你教会我的也许永远说不完。正当我此时想与你一同分享我的成长时,你却去了远方。”文章情感真挚而又深沉,读来让人落泪。
邵晨同学的作品语言平实,富有生活情趣,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她这样写到:“那天坐车路过城关中学,发现那个卖CD的摊子已经不见了,想到以前和你在街边淘盗版的CD,十块钱三张,便宜又实惠。最后两人都口袋空空,一起翻口袋,凑零钱买碗米线一起吃,你一口,我一口。”这样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了中学生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快乐的美好。
黄娟同学在《那一幕,触动我心弦》中,描写了奶奶为爷爷在秋天的庭院中扣上大衣钮扣的一幕,以朴素真实的语言表达了爷爷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是一曲真挚的亲情之歌。
在一切艺术样式中,诗是最初的起点也是最高的终点,是金字塔的底座也是塔尖。它咏叹的主题只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境界、人和事物。诗歌能赋予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你更加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的质量,以更加宽容的爱心对待一切现实的琐碎,它是对世俗世界的一种挑战和超脱。一旦投入其中,身心就会得到一种净化。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人是给道德上了双倍的保险。”
付益同学一首现代诗《牵挂》,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诗中这样写道:溪泉的细水长流/皓月的阴晴圆缺/你的牵挂,妈妈……/它融入了清风,透过了细雨/轻吻我的脸颊/浸湿我的双眼……/我希望,妈妈……/明日初阳照窗头/歌声遂起/停留……/你的《牵挂》/捎去……儿的《祝福》。
这首诗让情感由内向外、由主体向客体、由已知向未知、由混沌向光明逐渐渗透,通过桃花、阳光、溪泉、清风这些意象,让母爱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着读着,渐渐地,我对文学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手里脱胎出来,进入社会系统以后,必然会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甚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改造。简言之,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一句话:文学能让人的生命更美好!
文学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生命活动的迹象,它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触及语言,就进入了生命的“场”。一篇文学作品,就是一个生命的“场”。一篇篇文学作品,又形成了一个大“场”。这个大“场”,引领着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们在身体发育的同时,也进行着精神的发展,直至通往精神“金字塔”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