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创设美的情境,运用美的教学手段,发掘学生潜在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美。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美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81-01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每一篇都蕴含着美,这些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加工、提炼,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让语文课堂充满美。因为美的语文课堂,美的氛围,既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美呢?
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它,体会它,并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过的名篇佳作,它们或者是立意深远,或者是语言文字值得玩味,或者是文章构思很巧等,都能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草原》等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自然之美,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川。读了这些文章,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如《卢沟桥烽火》《詹天佑》等课文,文中表现出的爱国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所赞赏的崇高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紧扣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二、感受教材中的形象美
所谓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所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形象美、事物形状美的篇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如《雨来》中就描写了小英雄雨来的形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能让学生理解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通过这些形象的分析,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了道路,使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三、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时,就会产生一种音乐美,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愉悦的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推敲品赏,感悟出文章弦外之音,体会言外之意。《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毛泽东仅用八句诗就把这史无前例的长征壮举表现了出来,诗句之凝练,令人称道。学生听着《长征》歌曲的旋律、节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感叹“五岭”之大,“乌蒙”之高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从这既是夸张,又是比喻的诗句中学生感受到了红军藐视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通过“暖”和“寒”鲜明对照,学生从“暖”字中品出了红军渡江的壮烈场面和旺盛的战斗士气;从“寒”字中品出了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在反复咀嚼、品味中,学生内心体验随着加深,红军“巧渡金沙江,强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及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令同学们敬佩不已。他们很投入地以饱满的情绪,激动地朗读全诗,显得那样豪迈、乐观。学生在朗读中尽情地表达自己在理解课文后那种激动、自豪、崇敬,体验出作者表达的艺术匠心,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教学需要美,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成为美的使者,把美带进课堂,把美种在学生的心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美,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韦志成.中学语文美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彭美珍.还原语文美的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2009(4):59.
[4]雍雅月.让美与教材同在[J].小学语文教学,2009(2):59.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美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81-01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每一篇都蕴含着美,这些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加工、提炼,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让语文课堂充满美。因为美的语文课堂,美的氛围,既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美呢?
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它,体会它,并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过的名篇佳作,它们或者是立意深远,或者是语言文字值得玩味,或者是文章构思很巧等,都能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草原》等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自然之美,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川。读了这些文章,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又如《卢沟桥烽火》《詹天佑》等课文,文中表现出的爱国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所赞赏的崇高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紧扣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二、感受教材中的形象美
所谓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所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形象美、事物形状美的篇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如《雨来》中就描写了小英雄雨来的形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能让学生理解董存瑞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通过这些形象的分析,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了道路,使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三、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时,就会产生一种音乐美,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愉悦的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推敲品赏,感悟出文章弦外之音,体会言外之意。《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毛泽东仅用八句诗就把这史无前例的长征壮举表现了出来,诗句之凝练,令人称道。学生听着《长征》歌曲的旋律、节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感叹“五岭”之大,“乌蒙”之高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从这既是夸张,又是比喻的诗句中学生感受到了红军藐视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通过“暖”和“寒”鲜明对照,学生从“暖”字中品出了红军渡江的壮烈场面和旺盛的战斗士气;从“寒”字中品出了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在反复咀嚼、品味中,学生内心体验随着加深,红军“巧渡金沙江,强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及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令同学们敬佩不已。他们很投入地以饱满的情绪,激动地朗读全诗,显得那样豪迈、乐观。学生在朗读中尽情地表达自己在理解课文后那种激动、自豪、崇敬,体验出作者表达的艺术匠心,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教学需要美,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成为美的使者,把美带进课堂,把美种在学生的心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美,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韦志成.中学语文美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彭美珍.还原语文美的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2009(4):59.
[4]雍雅月.让美与教材同在[J].小学语文教学,200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