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事后审计已无法满足其合理控制造价、防控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势在必行。全过程审计“提前介入、全程监控、把握重点”的工作模式改变了传统审计事后介入的局限性,在工作实践中已日益彰显出其优越性和广阔前景。同时由于全过程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规范。
一、全过程审计取得的成效
1. 规范项目管理,保障工程质量,促进制度建设
全过程审计将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环节纳入审计监督,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促使参与各方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管理意识;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有利于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规范性。
2. 控制工程造价,加快结算速度,提高投资效益
全过程审计能及时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并做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造价的动态管理与合理控制;过程中实行边变更,边审计的方式,争议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大大提高了竣工结算审计的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招标控制价审核、合同价款审核、洽商变更审核、索赔审核、竣工结算审核,以审核数字体现,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招标文件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进度款拨付、材料设备询价、索赔化解等技术经济活动控制,以对风险的防控来体现,另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审计监督,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规范行业参与者的商业行为,倡导客观公正、遵纪守法、互利互信的社会秩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和谐。
3. 化解各种风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全过程审计通过对施工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监理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规范建设程序,充分保障基建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化解施工技术风险;通过对内控环节的查缺补漏,健全规章制度,化解内部管理风险;借助造价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进行专项专业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化解内审机构业务风险;通过动态控制工程建设成本,严格核算工程进度款拨付,确保资金合理流出,化解财务超付风险;通过对重点环节的重点防控,加强了权力使用过程中的制约和监督,化解高校基建廉政风险,为基建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4. 提高内审和基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合作机制
全过程审计的执行有利于高校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内审人员通过全面了解基建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增加了施工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对造价的动态管理中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应对与处理过程也积累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工作经验;基建管理人员依据审计意见,查找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吸取经验教训,总结整改,不断提高基建管理的业务水平,通过全过程审计的监督,了解相关的造价知识,在确认洽商变更时减少了随意性,提高了风险防控和管理意识。两者的相互了解理解、工作机制的有效调和为将来其他项目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全过程审计的不足与展望
1. 工程决策与设计阶段的审计缺位削弱了审计效果
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看,工程早期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85%~90%甚至以上,大大超过了工程施工阶段,但在目前的全过程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或施工阶段才开始介入,对决策和设计阶段的审计监督处于缺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对项目的决策权在领导层面,另一方面造价审核人员普遍缺乏建筑、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缺乏宏观大局的把控性,对评价决策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的能力不够,因此全过程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重点工程审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前期阶段的审计工作:
(1)向领导宣传决策和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让决策层认识到前期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落实“以投资计划控制设计概算,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预算”规定;
(2)建议相关部门提前与使用部门详细沟通,明确其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制定建设指标标准及档次,报主管部门审批,确定后不允许在使用功能方面进行较大调整,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
(3)建议相关部门与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安排合理的项目设计周期,保证设计深度和质量,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标准设计和限额设计,进行完整设计方案比选、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优化并出具项目概算书,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给学校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
(4)扩充设计单位的选择范围,加强对设计类合同的管理,增加对设计单位在图纸质量、服务质量及设计周期等方面的约束条款,明确处罚措施,制定相应的考評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2. 目前的审计机制侧重于造价审计而忽视了管理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1 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但实际上,高校全过程审计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忽视了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效益的审查和评价为目标的管理审计。
在全过程审计实施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建设项目内控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入审计,包括定期对建设工程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根据高校的战略目标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做出有效审计对策,对风险防控效果明显的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审计等,促使审计回归监督职能。
同时应坚持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把审计监督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并与对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挂钩,切实发挥审计的评价职能。
三、结束语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大规模开展对审计部门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过程中应及时总结成果与不足,调整实施方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方针,逐步完善内控制度,围绕法规和工作职责规范审计行为,依靠科学的审计模式,规范的审计程序,全过程审计必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一、全过程审计取得的成效
1. 规范项目管理,保障工程质量,促进制度建设
全过程审计将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环节纳入审计监督,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促使参与各方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管理意识;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有利于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规范性。
2. 控制工程造价,加快结算速度,提高投资效益
全过程审计能及时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并做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造价的动态管理与合理控制;过程中实行边变更,边审计的方式,争议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大大提高了竣工结算审计的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招标控制价审核、合同价款审核、洽商变更审核、索赔审核、竣工结算审核,以审核数字体现,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招标文件审查、工程量清单编制、进度款拨付、材料设备询价、索赔化解等技术经济活动控制,以对风险的防控来体现,另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审计监督,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规范行业参与者的商业行为,倡导客观公正、遵纪守法、互利互信的社会秩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和谐。
3. 化解各种风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全过程审计通过对施工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监理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规范建设程序,充分保障基建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化解施工技术风险;通过对内控环节的查缺补漏,健全规章制度,化解内部管理风险;借助造价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进行专项专业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化解内审机构业务风险;通过动态控制工程建设成本,严格核算工程进度款拨付,确保资金合理流出,化解财务超付风险;通过对重点环节的重点防控,加强了权力使用过程中的制约和监督,化解高校基建廉政风险,为基建工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4. 提高内审和基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合作机制
全过程审计的执行有利于高校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内审人员通过全面了解基建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增加了施工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对造价的动态管理中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合理的应对与处理过程也积累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工作经验;基建管理人员依据审计意见,查找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吸取经验教训,总结整改,不断提高基建管理的业务水平,通过全过程审计的监督,了解相关的造价知识,在确认洽商变更时减少了随意性,提高了风险防控和管理意识。两者的相互了解理解、工作机制的有效调和为将来其他项目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全过程审计的不足与展望
1. 工程决策与设计阶段的审计缺位削弱了审计效果
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看,工程早期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85%~90%甚至以上,大大超过了工程施工阶段,但在目前的全过程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或施工阶段才开始介入,对决策和设计阶段的审计监督处于缺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对项目的决策权在领导层面,另一方面造价审核人员普遍缺乏建筑、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缺乏宏观大局的把控性,对评价决策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的能力不够,因此全过程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重点工程审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前期阶段的审计工作:
(1)向领导宣传决策和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让决策层认识到前期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建设工程投资评审制度,落实“以投资计划控制设计概算,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预算”规定;
(2)建议相关部门提前与使用部门详细沟通,明确其功能定位和使用要求,制定建设指标标准及档次,报主管部门审批,确定后不允许在使用功能方面进行较大调整,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
(3)建议相关部门与设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安排合理的项目设计周期,保证设计深度和质量,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标准设计和限额设计,进行完整设计方案比选、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优化并出具项目概算书,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给学校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
(4)扩充设计单位的选择范围,加强对设计类合同的管理,增加对设计单位在图纸质量、服务质量及设计周期等方面的约束条款,明确处罚措施,制定相应的考評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2. 目前的审计机制侧重于造价审计而忽视了管理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1 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但实际上,高校全过程审计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忽视了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效益的审查和评价为目标的管理审计。
在全过程审计实施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建设项目内控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入审计,包括定期对建设工程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根据高校的战略目标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做出有效审计对策,对风险防控效果明显的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审计等,促使审计回归监督职能。
同时应坚持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把审计监督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并与对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挂钩,切实发挥审计的评价职能。
三、结束语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大规模开展对审计部门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过程中应及时总结成果与不足,调整实施方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方针,逐步完善内控制度,围绕法规和工作职责规范审计行为,依靠科学的审计模式,规范的审计程序,全过程审计必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