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6日)
同志们:
我省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贯彻国办发〔2000〕1号文件开始,不断地深入推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经验,为下一步强势推进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复和反弹,导致现在改革步伐放缓,改革的成效不太明显。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思路,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改出新成效,为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创造后勤社会化的新机制,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后勤服务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担负着服务师生员工、服务教育科研、提高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但当前我省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模式落后,后勤社会化改革迟缓和滞后,后勤负担加重,包括经济和政治负担,后勤服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弱化,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因此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今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全面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必须加强领导和切实指导,使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展开。
二、准确把握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把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学习的优质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服务,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服务,为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确立师生员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深化改革。
2.坚持市场取向原则。要适应学生的服务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管办分离,使后勤服务机构真正进入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学校有关部门真正成为对后勤服务机构实行监管的法人代表。依法确立后勤服务机构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充分体现了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公益性和法治性监管。
3.坚持求真务实原则。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一校一策,公开透明,统筹兼顾,力戒急于求成和简单化,确保稳定,坚定不移地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4.坚持优化配置资源原则。要通过整合重组现有的高校后勤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中的作用,增加后勤服务资源,努力实现后勤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全面落实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和步骤。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的目标要求是:用两年时间,全省绝大部分的高等学校真正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律相适应,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到明年底,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再通过一年的努力,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组成跨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后勤服务集团以专业化、节约化、企业化的形式承担本区域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2.要整体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长远讲,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学生生活后勤、教职工生活后勤,以及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服务性工作。各学校都要围绕改革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整体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办法,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3.要牢牢把握学生生活后勤改革这一重点。既要确保学生的生活、学习安全,又要勇于推进学生生活后勤社会化;既要充分提高现有学生生活后勤设施的效益,又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生活后勤设施资源总量;既要增加政府对现有学生生活后勤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善于运用信息化和法制化手段统筹利用校内、校外学生生活后勤服务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要用足用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扶持政策。自8年前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中央和省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加强协调,全面贯彻落实。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改革的新措施与有关部门商报省政府,形成改革的“合力”。
5.要切实加强后勤服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呈贡高校新区组建跨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的路子。要大力推进后勤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精减后勤管理人员,全员聘任后勤服务人员。要在费用核算方面改行政拨款为有偿服务收费,实行优质服务、优价收费的制度。在服务机构内部建立起相互激励、相互竞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
链接:
四所高校代表畅谈后勤改革经验
6月6日上午,云南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来自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楚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60余所学校领导齐聚云南财经大学,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交流和探讨。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主持。
会上,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云南财经大学:四项举措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0年5月,云南财经大学正式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8年来,学校按照《云南财经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步骤,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4项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是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后勤管理体制,在后勤产业集团内部实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小机关”即由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相应职权。“大实体”即把原分散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后勤经营服务性单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系统剥离出来,并在原总务处基础上组建后勤产业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在人事用工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职工竞聘上岗,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用制度。在财务管理上,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逐级审批,分户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分配方面,建立了“以效益高低定分配,以服务优劣定等级”的分配机制。
二是实现服务收费制,使后勤运行经费由行政拨款制向服务收费制转变,形成学校与后勤的“甲乙方契约式服务关系”。2002年,学校学习借鉴省内外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认真调研并充分考虑校内师生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出台了《云南财贸学院后勤服务费用核定及质量考核办法》,通过签订“后勤服务保障协议”,明确了学校和后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清理了学校和后勤之间的费用关系,使后勤有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姓“教”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如一地注重服务质量,坚持保本微利运行,不靠涨价来推动改革。
四是着力提高人员素质,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后勤职工队伍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学校把提升后勤干部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现在后勤产业集团的中层管理干部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本科以上学历占76%,平均年龄37岁。为提高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每年选派人员到全国后勤改革先进院校学习考察;指派专人参加各类全国高校后勤工作研讨会,学习先进经验;每年还定期举办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后勤职工队伍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以上4项措施的实施,使后勤改革取得了成效:后勤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多元化筹融资方式,加快了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后勤产业集团运行良好,职工观念发生转变,职工队伍得到了锻炼,集团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云南大学:深化学校后勤改革,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深化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后勤工作思路。通过深化后勤改革,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服务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积极探索,明确了建设“保障服务”和“开发经营”两大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抓“保障服务”,后勤的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后勤工作得到了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抓“开发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实现了在学校对后勤拨付服务费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以开发经营创造效益来弥补保障服务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机制。集团通过后勤“服务价格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实行“工作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管理,明确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集团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了集团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通过集团综合督察工作的开展,促进了集团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后勤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后勤资本积累逐步增长,后勤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供电容量由3930KVA增加到21420KVA,食堂面积由8171平方米增加到24041平方米,交通车由25辆增加到35辆。2007年12月集团资产总额为5095.1万元,由2000年组建时的489.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605.31万元,增长940%,其中固定资产增加2160.84万元,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计返还学校在编员工档案工资2017万元,自行承担集团在编员工、聘用员工工资2475.52万元,承担聘用员工社会保险及离退休职工费用384.84万元。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集团通过自筹和贷款投入2126.2万元(其中,自筹1296.2万元,贷款83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后勤基础设施,极大地缓解了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四是增强改革意识,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后勤干部职工改革思想观念,树立后勤工作“姓教”的理念,改革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能力,从不会算账到成本核算,从不会看工程图到工程的设计、施工,后勤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后勤社会化改革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后勤,具有奉献精神,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
五是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不断谋求新的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集团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尤其是新校区的建设。集团职工在建设中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创造了效益。
云南农业大学:构建新型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教学科研生活的正常秩序
云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是根据国务院和云南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于2001年6月成立的校属后勤服务实体。2006年5月,校党委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设想,并成立了后勤改革领导小组。在对昆明、四川、重庆等地高校后勤进行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校党委出台了《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意见》,构建了公益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给予后勤集团4项政策:一是确定机构,任命人员。学校党委确定机构设置,任命科级中层干部,为深化后勤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对不同的体系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公益保障体系实行全额拨款,公共服务体系实行差额拨款,社会服务体系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三是大型基础设施由后勤提出方案报学校审批投资。四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新校区建成后,引入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参与学校治安保卫、绿化保洁服务工作,后勤集团代表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学生食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家饮食公司经营食堂(集团自己经营5个餐厅),集团制定“五个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大宗物资采购,统一饭菜价格,统一饭菜质量,统一饭菜数量,统一补助标准。
通过深化改革,学校后勤取得了两方面的经验: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后勤服务的职能和范围。二是突出服务职能,强化保障功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明确任务、定岗定责、进一步理顺关系,激发和调动了后勤职工的工作热情,后勤职工积极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西南林学院:坚持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和推进后勤改革
西南林学院的后勤改革,以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服务体系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改革路子,为学校的快速、稳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按“小机关、多中心、分类管、大服务”的模式,改进和完善后勤工作的管理体制。继续保留后勤管理处党总支和处行政建制与名称,以“小机关”的形式代表学院管理、督促和协调多个中心,使多个“中心”只有一个“婆家”,确保后勤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是创建以学院和社会力量为合力的多元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在把握大局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使用社会力量为学院提供后勤服务,并逐步使社会力量提供后勤服务成为学院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的主体。社会力量投资经营的引入,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是将多个中心划分为“保障服务性、经营服务性、社会服务性”3个类型,分别实行事业化、企业化、合同化3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四是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岗位聘用制。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后勤管理干部,职工则根据各中心所承担的工作及岗位情况进行全员聘用。在合同制员工的使用上建立了固定编制(学校计划内)与流动工编制(后勤用人部门计划)相结合的用工制度。
五是在分配制度上,按照“按岗取酬”的原则,制定了各个中心的“绩效分配办法”,赋予各中心在分配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将职工个人收入与其工作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大小挂钩。充分发挥各中心管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为保证后勤工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维护后勤员工的合法权益,后勤处按学校要求制定了行政议事规则。此外,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涉及后勤改革的举措、制度建设、职工福利等重大事项,均向职工代表报告并征询他们的意见。
西南林学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社会力量投资300余万元经营的第二学生食堂已累计上缴学校管理费110万元。第一学生食堂已为学院节约人员支出费超过200万元,自我更新设备设施和改造就餐环境投入1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万余元。后勤职工人数从2000年的93人减少为目前的44人(占学院在编职工总数的4.6%),同期后勤服务人数则从4000余人增加到13000余人。2006年学院用于后勤的人员支出仅占学校人员总支出的3.5%(含计划内合同制工人);后勤业务支出仅占学院业务总支出的2.8%。后勤为学院争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云南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本刊记者 李配亮)
◇责任编辑 张惟祎◇
同志们:
我省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贯彻国办发〔2000〕1号文件开始,不断地深入推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和经验,为下一步强势推进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复和反弹,导致现在改革步伐放缓,改革的成效不太明显。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思路,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改出新成效,为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创造后勤社会化的新机制,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推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进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后勤服务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担负着服务师生员工、服务教育科研、提高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但当前我省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模式落后,后勤社会化改革迟缓和滞后,后勤负担加重,包括经济和政治负担,后勤服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弱化,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因此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今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全面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必须加强领导和切实指导,使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展开。
二、准确把握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把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学习的优质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服务,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服务,为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确立师生员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深化改革。
2.坚持市场取向原则。要适应学生的服务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管办分离,使后勤服务机构真正进入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学校有关部门真正成为对后勤服务机构实行监管的法人代表。依法确立后勤服务机构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充分体现了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公益性和法治性监管。
3.坚持求真务实原则。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一校一策,公开透明,统筹兼顾,力戒急于求成和简单化,确保稳定,坚定不移地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4.坚持优化配置资源原则。要通过整合重组现有的高校后勤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高校后勤服务资源中的作用,增加后勤服务资源,努力实现后勤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全面落实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和步骤。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的目标要求是:用两年时间,全省绝大部分的高等学校真正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律相适应,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到明年底,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再通过一年的努力,在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相应的区域范围内,组成跨高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后勤服务集团以专业化、节约化、企业化的形式承担本区域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2.要整体推进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长远讲,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学生生活后勤、教职工生活后勤,以及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服务性工作。各学校都要围绕改革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整体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办法,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
3.要牢牢把握学生生活后勤改革这一重点。既要确保学生的生活、学习安全,又要勇于推进学生生活后勤社会化;既要充分提高现有学生生活后勤设施的效益,又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生活后勤设施资源总量;既要增加政府对现有学生生活后勤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善于运用信息化和法制化手段统筹利用校内、校外学生生活后勤服务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要用足用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扶持政策。自8年前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中央和省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加强协调,全面贯彻落实。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改革的新措施与有关部门商报省政府,形成改革的“合力”。
5.要切实加强后勤服务管理机构的建设。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呈贡高校新区组建跨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的路子。要大力推进后勤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精减后勤管理人员,全员聘任后勤服务人员。要在费用核算方面改行政拨款为有偿服务收费,实行优质服务、优价收费的制度。在服务机构内部建立起相互激励、相互竞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
链接:
四所高校代表畅谈后勤改革经验
6月6日上午,云南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来自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楚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60余所学校领导齐聚云南财经大学,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交流和探讨。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主持。
会上,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云南财经大学:四项举措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0年5月,云南财经大学正式启动后勤社会化改革。8年来,学校按照《云南财经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步骤,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4项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是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后勤管理体制,在后勤产业集团内部实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小机关”即由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相应职权。“大实体”即把原分散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后勤经营服务性单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系统剥离出来,并在原总务处基础上组建后勤产业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在人事用工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职工竞聘上岗,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用制度。在财务管理上,采用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逐级审批,分户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分配方面,建立了“以效益高低定分配,以服务优劣定等级”的分配机制。
二是实现服务收费制,使后勤运行经费由行政拨款制向服务收费制转变,形成学校与后勤的“甲乙方契约式服务关系”。2002年,学校学习借鉴省内外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认真调研并充分考虑校内师生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出台了《云南财贸学院后勤服务费用核定及质量考核办法》,通过签订“后勤服务保障协议”,明确了学校和后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清理了学校和后勤之间的费用关系,使后勤有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姓“教”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如一地注重服务质量,坚持保本微利运行,不靠涨价来推动改革。
四是着力提高人员素质,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后勤职工队伍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学校把提升后勤干部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现在后勤产业集团的中层管理干部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本科以上学历占76%,平均年龄37岁。为提高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每年选派人员到全国后勤改革先进院校学习考察;指派专人参加各类全国高校后勤工作研讨会,学习先进经验;每年还定期举办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技能比武等活动,不断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后勤职工队伍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以上4项措施的实施,使后勤改革取得了成效:后勤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多元化筹融资方式,加快了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后勤产业集团运行良好,职工观念发生转变,职工队伍得到了锻炼,集团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云南大学:深化学校后勤改革,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是坚持深化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后勤工作思路。通过深化后勤改革,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服务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积极探索,明确了建设“保障服务”和“开发经营”两大体系的工作思路。通过抓“保障服务”,后勤的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后勤工作得到了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抓“开发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实现了在学校对后勤拨付服务费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以开发经营创造效益来弥补保障服务经费的不足,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是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机制。集团通过后勤“服务价格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实行“工作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管理,明确了职工的工作职责,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集团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了集团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通过集团综合督察工作的开展,促进了集团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后勤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后勤资本积累逐步增长,后勤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供电容量由3930KVA增加到21420KVA,食堂面积由8171平方米增加到24041平方米,交通车由25辆增加到35辆。2007年12月集团资产总额为5095.1万元,由2000年组建时的489.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605.31万元,增长940%,其中固定资产增加2160.84万元,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计返还学校在编员工档案工资2017万元,自行承担集团在编员工、聘用员工工资2475.52万元,承担聘用员工社会保险及离退休职工费用384.84万元。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集团通过自筹和贷款投入2126.2万元(其中,自筹1296.2万元,贷款830万元),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后勤基础设施,极大地缓解了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四是增强改革意识,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后勤干部职工改革思想观念,树立后勤工作“姓教”的理念,改革思想观念,不断增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能力,从不会算账到成本核算,从不会看工程图到工程的设计、施工,后勤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后勤社会化改革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后勤,具有奉献精神,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
五是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不断谋求新的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集团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尤其是新校区的建设。集团职工在建设中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创造了效益。
云南农业大学:构建新型服务保障体系,确保教学科研生活的正常秩序
云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是根据国务院和云南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于2001年6月成立的校属后勤服务实体。2006年5月,校党委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设想,并成立了后勤改革领导小组。在对昆明、四川、重庆等地高校后勤进行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校党委出台了《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意见》,构建了公益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给予后勤集团4项政策:一是确定机构,任命人员。学校党委确定机构设置,任命科级中层干部,为深化后勤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对不同的体系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公益保障体系实行全额拨款,公共服务体系实行差额拨款,社会服务体系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三是大型基础设施由后勤提出方案报学校审批投资。四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新校区建成后,引入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公司参与学校治安保卫、绿化保洁服务工作,后勤集团代表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学生食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家饮食公司经营食堂(集团自己经营5个餐厅),集团制定“五个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大宗物资采购,统一饭菜价格,统一饭菜质量,统一饭菜数量,统一补助标准。
通过深化改革,学校后勤取得了两方面的经验: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后勤服务的职能和范围。二是突出服务职能,强化保障功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明确任务、定岗定责、进一步理顺关系,激发和调动了后勤职工的工作热情,后勤职工积极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西南林学院:坚持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和推进后勤改革
西南林学院的后勤改革,以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服务体系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改革路子,为学校的快速、稳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按“小机关、多中心、分类管、大服务”的模式,改进和完善后勤工作的管理体制。继续保留后勤管理处党总支和处行政建制与名称,以“小机关”的形式代表学院管理、督促和协调多个中心,使多个“中心”只有一个“婆家”,确保后勤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是创建以学院和社会力量为合力的多元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在把握大局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使用社会力量为学院提供后勤服务,并逐步使社会力量提供后勤服务成为学院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的主体。社会力量投资经营的引入,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是将多个中心划分为“保障服务性、经营服务性、社会服务性”3个类型,分别实行事业化、企业化、合同化3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四是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岗位聘用制。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后勤管理干部,职工则根据各中心所承担的工作及岗位情况进行全员聘用。在合同制员工的使用上建立了固定编制(学校计划内)与流动工编制(后勤用人部门计划)相结合的用工制度。
五是在分配制度上,按照“按岗取酬”的原则,制定了各个中心的“绩效分配办法”,赋予各中心在分配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将职工个人收入与其工作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大小挂钩。充分发挥各中心管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为保证后勤工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维护后勤员工的合法权益,后勤处按学校要求制定了行政议事规则。此外,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涉及后勤改革的举措、制度建设、职工福利等重大事项,均向职工代表报告并征询他们的意见。
西南林学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显著。社会力量投资300余万元经营的第二学生食堂已累计上缴学校管理费110万元。第一学生食堂已为学院节约人员支出费超过200万元,自我更新设备设施和改造就餐环境投入1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万余元。后勤职工人数从2000年的93人减少为目前的44人(占学院在编职工总数的4.6%),同期后勤服务人数则从4000余人增加到13000余人。2006年学院用于后勤的人员支出仅占学校人员总支出的3.5%(含计划内合同制工人);后勤业务支出仅占学院业务总支出的2.8%。后勤为学院争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云南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本刊记者 李配亮)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