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在初中物理概念学习时,通过为学生提供类比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类推和迁移,促进物理概念的生成,让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习得新概念,吸收新知识,完善并拓展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关键词】类比法 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 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9-01
众所周知,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物理新概念的生成是学生在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和重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学习方法,对促成学生物理概念的迁移,完成物理概念体系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初中物理概念,探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主动地发现新概念,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一、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设计类比实例
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地建构,才能真正掌握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度解析新概念,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地剖析,寻找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中与之相似的概念,为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由旧概念向新概念迁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第三节功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功率”这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概念与前面所学的“速度”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速度”的问题,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没错,速度是一个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下的定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物理量——功率,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下定义的,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是用来描述物体工作状态的。”这样教学,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旧概念,为学生的类比迁移提供支持,促成了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新知。
二、恰当提出思考问题,发现类似之处
学生能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式学习新的物理概念的重要基础是能够发现新旧两个物理概念的相同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求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较熟悉,而且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发现旧概念与新概念在研究的问题、揭示的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类比迁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密度”的概念时,教师借助八年级物理学习的“电阻”的概念进行类比。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电阻的定义和公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为电阻,计算公式R=[UI]。”此时教师出示了“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公式是ρ=[mV]。”接著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定义和公式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两个公式都是比值的形式,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而电阻是电压与电流之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系吗?”“没有,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不会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回答。“那物体的密度呢?”教师问。“物体的密度也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关系,是一个固定值。”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围绕着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思考,寻找到新旧概念的相似点。
三、科学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类推结论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进行类比,实现旧知向新知的正向迁移,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通过类比促进迁移,最终形成新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与“能量”有关的概念,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等。“那什么是机械能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机械能理解为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储存的能量。由此类推,‘内能’可以怎样下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微观角度来看,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我知道了,内能是物体内部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有学生快速地反应。“很棒。再用机械能的构成类比一下,给出内能的定义。”教师点评。学生们由“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想到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师启发点拨下,学生逐步通过类比推理,由“机械能”的概念得到了“内能”的概念,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类比学习法,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类似点,科学合理地类推,从而生成物理概念,实现物理知识的正向迁移,重构自己的物理知识网络,提高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类比法 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 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9-01
众所周知,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物理新概念的生成是学生在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和重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学习方法,对促成学生物理概念的迁移,完成物理概念体系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初中物理概念,探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主动地发现新概念,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一、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设计类比实例
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地建构,才能真正掌握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度解析新概念,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地剖析,寻找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中与之相似的概念,为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由旧概念向新概念迁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第三节功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功率”这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概念与前面所学的“速度”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速度”的问题,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没错,速度是一个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下的定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物理量——功率,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下定义的,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是用来描述物体工作状态的。”这样教学,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旧概念,为学生的类比迁移提供支持,促成了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新知。
二、恰当提出思考问题,发现类似之处
学生能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式学习新的物理概念的重要基础是能够发现新旧两个物理概念的相同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求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较熟悉,而且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发现旧概念与新概念在研究的问题、揭示的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类比迁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密度”的概念时,教师借助八年级物理学习的“电阻”的概念进行类比。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电阻的定义和公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为电阻,计算公式R=[UI]。”此时教师出示了“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公式是ρ=[mV]。”接著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定义和公式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两个公式都是比值的形式,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而电阻是电压与电流之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系吗?”“没有,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不会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回答。“那物体的密度呢?”教师问。“物体的密度也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关系,是一个固定值。”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围绕着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思考,寻找到新旧概念的相似点。
三、科学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类推结论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进行类比,实现旧知向新知的正向迁移,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通过类比促进迁移,最终形成新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与“能量”有关的概念,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等。“那什么是机械能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机械能理解为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储存的能量。由此类推,‘内能’可以怎样下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微观角度来看,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我知道了,内能是物体内部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有学生快速地反应。“很棒。再用机械能的构成类比一下,给出内能的定义。”教师点评。学生们由“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想到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师启发点拨下,学生逐步通过类比推理,由“机械能”的概念得到了“内能”的概念,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类比学习法,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类似点,科学合理地类推,从而生成物理概念,实现物理知识的正向迁移,重构自己的物理知识网络,提高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