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加深,让人们意识到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加之当前园林的植物配置单一和匮乏,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不仅能美化环境,满足人们观赏需要,更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提出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原则,以及一些方法和艺术理论来改变现状,并指出生态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植物配置是未来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城市不但要绿起来,而且要美观、舒适,因而绿化植物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园林绿化存在着严重的植物配置单一、乏味的现象,急需更新和发展植物配置的理论及造景艺术手法。
1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环境建设备受重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园林建设已能将人与大自然协调起来,再现历史文化内涵,对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把握得恰到好处,园林绿化树种又因其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姿,在营造自然氛围、美饰环境空间时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度、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2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绿化植物引进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引种方式上,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不经试验直接引进的现象。尽管短期内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这种无序的植物引进存在诸多问题。
2.1 植物种类单一
尽管各地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并没有达到真正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效果,引进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种类的增多。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我国除了个别城市在植物园或者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之中园林植物应用的种类超过1000种,大多数城市的物种数量在200~400种,至于能够种植在街道两侧的树种则更少。
2.2 植物种类特色不明显
城市的绿化应当因地制宜,在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上要首先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其次要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品味及其功能划分。可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了一种可怕的抄袭现象,各城市之间的园林绿化存在惊人的雷同和相似,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表现更为明显,省会城市选择引进的某些品种,几年后则会漫延到中、小城市。
2.3 对本地物种重视不足
城市绿化是新兴产业,市民、城市绿化工作者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不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
2.4 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 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3 园林绿化需要合理的植物配置
要想营造一个令人们满意的园林环境必须通过合理的观表现出来。进行合理植物配置要遵循一定原则,掌握植物配置的方法程序和步骤以及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才能在设计中体现出来,最后运用到实际中去。
3.1 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3.2 适宜原则。该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常提到植物配置才能将植物以及和植物搭配的各种建筑小品的景的“适地适树”,二是与四周环境的协调与适宜。适地适树原意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各种自然环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康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保证成活。
3.3 经济原则。有人曾提出园林绿化与果品生产相结合,或者说是将果树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来。关于这种做法,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绿地或单位附属绿地上完全可以考虑,但在一些公共绿地上要慎重选择。经济原则指的是发展节水型园林,或者是在植物配置中要适当考虑节水的问题。例如有节制地发展草坪,尤其是冷季型草坪,多选择耐旱节水的草坪品种,可采用冷暖季草混植,或选用耐旱的地被植物,如沙地柏、扶芳藤等。在配置中优先选取较耐旱的园林植物,如银杏、臭椿、国槐等。
3.4 坚持生态原则。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园林植物能否成活以及生长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为了适应生态环境,植物配置选择应该做到适地适树(草),引进外来树种、花木需经过试验、驯化,要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研究表明,乔木+灌木(耐阴植物)+草花+草坪,这类种植模式更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总叶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同时使得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
3.5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3.5.1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植物景观的美感。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3.5.2 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避免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5.3 起伏和韵律。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3.5.4 層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加强衬托。总之,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出城市的形象,文化特征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成功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或者标志,如同一些城市中显著的建筑或者雕塑等可以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的一件艺术品。所以要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研究,找出问题所在,科学地提出了植物配置的理论和实施方法,更好地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性化、生态化的园林方向发展。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城市不但要绿起来,而且要美观、舒适,因而绿化植物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园林绿化存在着严重的植物配置单一、乏味的现象,急需更新和发展植物配置的理论及造景艺术手法。
1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环境建设备受重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园林建设已能将人与大自然协调起来,再现历史文化内涵,对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把握得恰到好处,园林绿化树种又因其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姿,在营造自然氛围、美饰环境空间时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度、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2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绿化植物引进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引种方式上,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不经试验直接引进的现象。尽管短期内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这种无序的植物引进存在诸多问题。
2.1 植物种类单一
尽管各地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并没有达到真正丰富园林植物品种的效果,引进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加,而不是种类的增多。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我国除了个别城市在植物园或者城市周边的自然山林之中园林植物应用的种类超过1000种,大多数城市的物种数量在200~400种,至于能够种植在街道两侧的树种则更少。
2.2 植物种类特色不明显
城市的绿化应当因地制宜,在绿化植物种类选择上要首先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其次要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品味及其功能划分。可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了一种可怕的抄袭现象,各城市之间的园林绿化存在惊人的雷同和相似,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表现更为明显,省会城市选择引进的某些品种,几年后则会漫延到中、小城市。
2.3 对本地物种重视不足
城市绿化是新兴产业,市民、城市绿化工作者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不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使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
2.4 植物引种缺乏安全性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 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3 园林绿化需要合理的植物配置
要想营造一个令人们满意的园林环境必须通过合理的观表现出来。进行合理植物配置要遵循一定原则,掌握植物配置的方法程序和步骤以及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才能在设计中体现出来,最后运用到实际中去。
3.1 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3.2 适宜原则。该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常提到植物配置才能将植物以及和植物搭配的各种建筑小品的景的“适地适树”,二是与四周环境的协调与适宜。适地适树原意为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各种自然环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康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保证成活。
3.3 经济原则。有人曾提出园林绿化与果品生产相结合,或者说是将果树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来。关于这种做法,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绿地或单位附属绿地上完全可以考虑,但在一些公共绿地上要慎重选择。经济原则指的是发展节水型园林,或者是在植物配置中要适当考虑节水的问题。例如有节制地发展草坪,尤其是冷季型草坪,多选择耐旱节水的草坪品种,可采用冷暖季草混植,或选用耐旱的地被植物,如沙地柏、扶芳藤等。在配置中优先选取较耐旱的园林植物,如银杏、臭椿、国槐等。
3.4 坚持生态原则。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园林植物能否成活以及生长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为了适应生态环境,植物配置选择应该做到适地适树(草),引进外来树种、花木需经过试验、驯化,要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研究表明,乔木+灌木(耐阴植物)+草花+草坪,这类种植模式更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总叶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同时使得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
3.5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3.5.1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植物景观的美感。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3.5.2 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避免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5.3 起伏和韵律。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3.5.4 層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加强衬托。总之,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出城市的形象,文化特征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成功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或者标志,如同一些城市中显著的建筑或者雕塑等可以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的一件艺术品。所以要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研究,找出问题所在,科学地提出了植物配置的理论和实施方法,更好地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性化、生态化的园林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