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日本政府深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作为一贯战略,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日本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日本“教育立国”的传统贯彻至今,职业教育也确实大力助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较多,主要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三类。此外,还有公共职业训练机关以及大企业内训练机构等,也提供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面向大众的专修学校
日本在推广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过程中,专修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专修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是专门学校,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对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目前全日本有3000余所专修学校,超过60万人就读。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劳动者,大众也迫切要求接受教育,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机构就是专修学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为日本各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内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进入专修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愿意继续在某一专业领域深造的人。这些学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0%。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日本专修学校设置有专门课程、高等课程以及一般课程,规定教师须具有与此相应的学历和教龄方可任教:专修学校(大专层次)毕业,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且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满6年以上者;大学毕业2年以上,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毕业4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者;取得硕士学位者。
为满足社会需求,日本的专修学校设置了多种学制,其中2年制最多,学生人数占71%,此外还有从1年、1年半直到4年半的多种学制。学校每年招生2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学。灵活多样的学制让考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从而扩大了职业教育普及的范围,使人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日本便将其作为本国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为保证终身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建立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高度职业能力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在社会化方面,除了日本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如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内阁府联合召开会议,并于第二年出台了一项“职业教育综合计划”,包括三部分: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在该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也得到加强。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日本职业教育机构也利用其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很多专修学校开展面向社区的讲座,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它们还与企业界共同举办普及新兴科技知识的展览会,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等。
职业教育的新趋势
2007年,日本进入“大学全人时代”,即报考大学的人数开始低于大学计划招生总人数,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选择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一部分在大学或短期大学完成大学教育的日本学生纷纷到专修学校,以提高实用技术技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毕业后能立即就业,在就读本科期间同时就读专修学校。
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理事蔌原信一表示,眼下企业非常注重“即战力”,即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持有“专门士”(即在一定专修学校修完专业课程所获得的称号)资格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而为获得“专门士”,如“税理士”(从事税务的人员)、“簿记士”(从事初级会计工作的人员)资格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大学课堂上很难掌握,因此专门提供这些资格培训的专修学校受到欢迎。同时,由于企业同样关注未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求职者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如此一来,想要同时拥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日本大学生只能选择双管齐下。
在日本,专修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一直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现在差距已大大缩小。比如,目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月薪平均在20万日元左右(1美元约合90日元),而专修学校毕业生也能达到17万至18万日元。对此,东京都武藏野市高等专修学校就业指导部部长高田一男认为,日本的学历社会热度正在慢慢消退,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多注重人品及能力。他说,“专修学校的学生们无论素质还是能力已同普通高校学生不相上下。例如我们学校,大部分人还是抱着要掌握一门技能的想法来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认为,拥有一门技能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启示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对我国构建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正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高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间缺乏联系,高职与中职缺乏联系;二是,面向社会的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力度不够;三是,学制不灵活,民间参与少,如此便抑制了高职的健康发展。
构建灵活的高职办学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我国的职业院校可以鉴于日本的专修学校,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如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专门课程、面向高中毕业生的“高等课程”及面向社会其他各类人群的“一般课程”,以适应社会不同人群的求学需求。“一般课程”对于扩大高职的教育面、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课程”可以相应设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职进修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就业培训等,学制也可灵活多样,以满足各层次人群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制定多元的终身学习制度日本的“社会人特别选拔制度”很独特,很有新意,而且又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尚且没有类似于这样的制度。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士除了有技术上的培训需求及短期教育需求之外,很大一部分的人群还是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及社会需求,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而高等职业教育既可以让他们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职业进行继续教育。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举两得、极具优势的。对于这种制度的实施,也可效仿日本,组成一个选拔小组,对参加选拔者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较多,主要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三类。此外,还有公共职业训练机关以及大企业内训练机构等,也提供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面向大众的专修学校
日本在推广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过程中,专修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专修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是专门学校,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对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目前全日本有3000余所专修学校,超过60万人就读。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劳动者,大众也迫切要求接受教育,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机构就是专修学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为日本各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内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进入专修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愿意继续在某一专业领域深造的人。这些学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0%。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日本专修学校设置有专门课程、高等课程以及一般课程,规定教师须具有与此相应的学历和教龄方可任教:专修学校(大专层次)毕业,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且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满6年以上者;大学毕业2年以上,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毕业4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者;取得硕士学位者。
为满足社会需求,日本的专修学校设置了多种学制,其中2年制最多,学生人数占71%,此外还有从1年、1年半直到4年半的多种学制。学校每年招生2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学。灵活多样的学制让考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从而扩大了职业教育普及的范围,使人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日本便将其作为本国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为保证终身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建立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高度职业能力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在社会化方面,除了日本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如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内阁府联合召开会议,并于第二年出台了一项“职业教育综合计划”,包括三部分: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在该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也得到加强。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日本职业教育机构也利用其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很多专修学校开展面向社区的讲座,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它们还与企业界共同举办普及新兴科技知识的展览会,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等。
职业教育的新趋势
2007年,日本进入“大学全人时代”,即报考大学的人数开始低于大学计划招生总人数,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选择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一部分在大学或短期大学完成大学教育的日本学生纷纷到专修学校,以提高实用技术技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毕业后能立即就业,在就读本科期间同时就读专修学校。
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理事蔌原信一表示,眼下企业非常注重“即战力”,即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持有“专门士”(即在一定专修学校修完专业课程所获得的称号)资格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而为获得“专门士”,如“税理士”(从事税务的人员)、“簿记士”(从事初级会计工作的人员)资格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大学课堂上很难掌握,因此专门提供这些资格培训的专修学校受到欢迎。同时,由于企业同样关注未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求职者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如此一来,想要同时拥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日本大学生只能选择双管齐下。
在日本,专修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一直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现在差距已大大缩小。比如,目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月薪平均在20万日元左右(1美元约合90日元),而专修学校毕业生也能达到17万至18万日元。对此,东京都武藏野市高等专修学校就业指导部部长高田一男认为,日本的学历社会热度正在慢慢消退,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多注重人品及能力。他说,“专修学校的学生们无论素质还是能力已同普通高校学生不相上下。例如我们学校,大部分人还是抱着要掌握一门技能的想法来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认为,拥有一门技能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启示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对我国构建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正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高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间缺乏联系,高职与中职缺乏联系;二是,面向社会的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力度不够;三是,学制不灵活,民间参与少,如此便抑制了高职的健康发展。
构建灵活的高职办学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我国的职业院校可以鉴于日本的专修学校,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如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专门课程、面向高中毕业生的“高等课程”及面向社会其他各类人群的“一般课程”,以适应社会不同人群的求学需求。“一般课程”对于扩大高职的教育面、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课程”可以相应设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职进修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就业培训等,学制也可灵活多样,以满足各层次人群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制定多元的终身学习制度日本的“社会人特别选拔制度”很独特,很有新意,而且又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尚且没有类似于这样的制度。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士除了有技术上的培训需求及短期教育需求之外,很大一部分的人群还是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及社会需求,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而高等职业教育既可以让他们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又可以对他们的职业进行继续教育。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一举两得、极具优势的。对于这种制度的实施,也可效仿日本,组成一个选拔小组,对参加选拔者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