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学生考进中专后,压力相对减轻了,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同时加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此,需要在了解中专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亮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教育
提高中专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生理方面。中专生正处于人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其注意到了自身,“自我”意识随之出现和发展。由于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以及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过低等原因引起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引起学生产生自卑的心态。
2. 心理方面。中专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态度。这一弱点表现的思维上,往往是形象思维过强,逻辑思维不足。常以个人感受、体验、直觉和情感代替缜密、严格的判断和推理。
3. 社会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学校的因素。a.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b.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 c.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2)来自社会的因素。(3)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专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专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专生正值青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而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抓好入学教育。开学之初,针对中专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的心理,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并非因果关系。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
首先要净化校园社区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中专院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笔者提出应该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高职院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
关键词:中专生;心理教育
提高中专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生理方面。中专生正处于人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其注意到了自身,“自我”意识随之出现和发展。由于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以及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过低等原因引起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引起学生产生自卑的心态。
2. 心理方面。中专生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态度。这一弱点表现的思维上,往往是形象思维过强,逻辑思维不足。常以个人感受、体验、直觉和情感代替缜密、严格的判断和推理。
3. 社会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1)学校的因素。a.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b.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 c.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2)来自社会的因素。(3)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专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专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专生正值青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而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抓好入学教育。开学之初,针对中专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的心理,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并非因果关系。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
首先要净化校园社区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中专院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笔者提出应该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高职院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