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教学中,淡化作文的痕迹与写作技巧,让学生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因为语文反映生活,而作文是属于生活的,它本身也应是一种生活。把写作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吧!
[关键词]观察 感悟 修改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57-01
提起作文,学生头疼,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埋头苦干了半天,大部分还是“老生常谈”,内容如出一辙,缺乏新意。老师呢,看到雷同的作文,在抱怨学生不用心、不动脑的同时,也懒得去批阅。即使批改了,也得不到高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就日渐消失。没有兴趣怎能写好文章,下次作文提笔就烦,下笔更难,最终还是交任务似的作文。这样恶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一学期写多少篇,一篇有多少字,对教师写作教学成败的评价也是如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在构思写读改再读再改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观察感悟
鲁迅先生说“若要创作,第一得观察”。是的,写作的素材、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潜入生活就会“一动手立刻碰到困难,一枝笔就像干枯的源泉,渗不出一滴水来”,由此可见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平常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我运用的是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时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好习惯,经常提醒、要求、鼓励学生从早晨起床后,就开始关注一天的生活,留心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变化,学校沸腾的生活景象。如初升的太阳,飘落的一片树叶,老师生气时的模样,妈妈买回的蔬菜、水果,全家一同散步时的情景,学校里伙伴们的趣闻……都仔细观察一番,用心去体察,多审视,多比照。而且每天都将自己所做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写下来。与此同时,学生在写小作时,我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不做任何的限制。学生喜欢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交上来的作文不再千篇一律了。
其实,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其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为人师的我们对学生的尊重。
二、读写结合,互相促进
“读写结合”,这儿的“读”,我把它理解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不经意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使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殊不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因为课文来源于生活,它的身上有着生活深深的烙印。语文又是为生活服务的,因为语文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实践上。作文就是生活,我们要让语文教学与之密切联系。
可以这么说,一篇篇体裁不一、内容丰富的课文就是让学生模仿的范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范文来启发学生,把一篇篇范文当作最好的教材。让学生明白,许多名篇名段写的都是普通人,记的也都是一些平常事。大伙儿无须挖空心思,寻轰轰烈烈的伟人,觅惊天动地的大事。虚伪的人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所写的文章也感动不了他人。像范文那样的自然流露,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范文中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情从文中来,有感而发。反之,写亦可促读。写作的艰辛,只有在动笔之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有了体验,就会对阅读产生更迫切的需求。
作为教者的我们,应该抓住阅读教学不放,使之紧紧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学生在学习范文时,也应该为自己的写作实践寻找更多的借鉴。
三、细心评读,认真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倡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教研组老师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上率先作了尝试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很快,作文修改中的“领、扶、放”的方法在我们学校内部也推广开了。
所谓“领”,就是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习作交上来师查阅后,找出共性的问题,选择一篇抄在黑板上或打印给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在修改中,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支持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要求学生把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比较,说说好在哪里,然后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师适当加以指点、辅导,使人人受到启发,有所得益。(此方法多用在课本中单元后的命题作文上)
所谓“扶”,是指师在作文上标上记号,作必要的提示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在浏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采取符号划批法、眉批点拨法、要求提示法对学生作文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这样学生修改起来就不会无从下笔了。
所谓“放”,就是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或相互修改,当然“放”并非老师就撒手不管,而是交给学生修改方法:修改前先通读全文,再专心致志地逐段逐句地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然后读改后篇章,逐段评读,细致研究,可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新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
四、坚持不懈,长期积累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勉励学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写过的特点。”当你发现了这些特点以后,就要善于把它写下来。
因为写作单凭观察、体验、感悟还不够,还得勤于动手。我们只有借助字词句来表达思想,完成写作。若不及时动笔记,生活中所发现的新知就会稍纵即逝。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勤于笔耕,持之以恒。
关键的一点,我们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读书笔记的三种形式学生可自由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提高了理解和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已养成了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一句话,淡化作文的痕迹与写作技巧,使学生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是我们目前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朱雪琴,女,汉族,江苏省靖江市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中心小学,致力于小学语文、英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观察 感悟 修改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57-01
提起作文,学生头疼,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埋头苦干了半天,大部分还是“老生常谈”,内容如出一辙,缺乏新意。老师呢,看到雷同的作文,在抱怨学生不用心、不动脑的同时,也懒得去批阅。即使批改了,也得不到高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就日渐消失。没有兴趣怎能写好文章,下次作文提笔就烦,下笔更难,最终还是交任务似的作文。这样恶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一学期写多少篇,一篇有多少字,对教师写作教学成败的评价也是如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在构思写读改再读再改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提高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观察感悟
鲁迅先生说“若要创作,第一得观察”。是的,写作的素材、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
新课标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潜入生活就会“一动手立刻碰到困难,一枝笔就像干枯的源泉,渗不出一滴水来”,由此可见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平常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我运用的是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时的做法: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好习惯,经常提醒、要求、鼓励学生从早晨起床后,就开始关注一天的生活,留心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变化,学校沸腾的生活景象。如初升的太阳,飘落的一片树叶,老师生气时的模样,妈妈买回的蔬菜、水果,全家一同散步时的情景,学校里伙伴们的趣闻……都仔细观察一番,用心去体察,多审视,多比照。而且每天都将自己所做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写下来。与此同时,学生在写小作时,我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不做任何的限制。学生喜欢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让他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交上来的作文不再千篇一律了。
其实,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其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为人师的我们对学生的尊重。
二、读写结合,互相促进
“读写结合”,这儿的“读”,我把它理解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不经意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使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殊不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因为课文来源于生活,它的身上有着生活深深的烙印。语文又是为生活服务的,因为语文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实践上。作文就是生活,我们要让语文教学与之密切联系。
可以这么说,一篇篇体裁不一、内容丰富的课文就是让学生模仿的范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范文来启发学生,把一篇篇范文当作最好的教材。让学生明白,许多名篇名段写的都是普通人,记的也都是一些平常事。大伙儿无须挖空心思,寻轰轰烈烈的伟人,觅惊天动地的大事。虚伪的人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所写的文章也感动不了他人。像范文那样的自然流露,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范文中某种特定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情从文中来,有感而发。反之,写亦可促读。写作的艰辛,只有在动笔之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有了体验,就会对阅读产生更迫切的需求。
作为教者的我们,应该抓住阅读教学不放,使之紧紧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学生在学习范文时,也应该为自己的写作实践寻找更多的借鉴。
三、细心评读,认真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倡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教研组老师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上率先作了尝试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很快,作文修改中的“领、扶、放”的方法在我们学校内部也推广开了。
所谓“领”,就是领着学生学会批改方法。习作交上来师查阅后,找出共性的问题,选择一篇抄在黑板上或打印给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在修改中,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支持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领着学生集体修改后,要求学生把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比较,说说好在哪里,然后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师适当加以指点、辅导,使人人受到启发,有所得益。(此方法多用在课本中单元后的命题作文上)
所谓“扶”,是指师在作文上标上记号,作必要的提示后,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在浏览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采取符号划批法、眉批点拨法、要求提示法对学生作文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这样学生修改起来就不会无从下笔了。
所谓“放”,就是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或相互修改,当然“放”并非老师就撒手不管,而是交给学生修改方法:修改前先通读全文,再专心致志地逐段逐句地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然后读改后篇章,逐段评读,细致研究,可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新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
四、坚持不懈,长期积累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勉励学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写过的特点。”当你发现了这些特点以后,就要善于把它写下来。
因为写作单凭观察、体验、感悟还不够,还得勤于动手。我们只有借助字词句来表达思想,完成写作。若不及时动笔记,生活中所发现的新知就会稍纵即逝。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勤于笔耕,持之以恒。
关键的一点,我们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读书笔记的三种形式学生可自由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提高了理解和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已养成了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一句话,淡化作文的痕迹与写作技巧,使学生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是我们目前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
朱雪琴,女,汉族,江苏省靖江市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中心小学,致力于小学语文、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