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学教材中,“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变化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听课学习后,深受感触,就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师对这一课的精彩教学进行赏析,具体说明如何在日常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22-02
一、课堂片段展示
1.李老师导入课堂时,展示多媒体心脏图片,采用小组举答或者进行评比展示心脏的结构。新课讲解时,教师播放血液循环动态图,让学生观察视频,小组讨论内容。①血液循环有几条路线?②体循环是由身体哪一步开始的?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处?③在体循环中,血液循环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④学生小组代表讨论展示(略)
2.张老师导入新课时,讲授探究血型的科学史,带领学生重温科学家探究血型的历史过程。新课讲解时,利用板书图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用不同颜色的记号来区别血液成分在循环中的变化,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回顾如下问题:①血液循环的概念;②人体循环系统是由什么组成?③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④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⑤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二、比较分析总结
1.有效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①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观察血液循环动态图时,孩子们都聚精会神,一边观看一边动脑,思考着血液循环的路线,整个流程下来,又加深了他们对心脏结构的认识。这就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其次它的图文声像并茂,并且有动态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也会更为主动。②利用小组评分的方法,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小组的孩子们都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③在小组讨论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听到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思维的漏洞,而且对所学的知识也有更深的理解。④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体验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这一点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加深了孩子对概念和术语的记忆,也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树状图。
2.把握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避免学生思维中的漏洞,并且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张老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的交流,这就帮助孩子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张老师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或手势,都对学生有启发诱导的作用,张老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时的思路讲解出来,比如在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她会强调血液循环的途径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②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合理把握有效的教学时间,当然也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从中慢慢地品味和细细地咀嚼,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能力。③利用图解板书构建知识框架,拓宽课堂知识量。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精练,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采用分色板书来强调知识点,并且方式灵活多变,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板书,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3.积极做好教学预设: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不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会造成学生建构错误概念。张老师教学设计里,没有小组讨论也没用利用血液循环的动态图,而是运用讲授法,解决展示的问题。讲授法的局限在于这种方法一般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易忽视对学生思维和技能的培养,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参与较少,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较单一。
三、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资源,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和技能倾向上有差异。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与共赏。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产生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共赏差异,可以在差异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拓展自己认识,因此将差异看成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引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或者等多种教学手段,将静态的课堂赋予动态的美。学生作为最好的课堂资源,对提高教学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改革课堂关系,实质就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生产关系,就必须改变教师霸占课堂话语权的现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与学的量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按照导学案先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从教和学的顺序上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知识在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知识与实践的并重,问题与思维并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由此不难看出,日常教学的重要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之重。因此在课堂上,坚持知识与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利用生物学科资源,以多种方式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根本目标。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学科资源,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生物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22-02
一、课堂片段展示
1.李老师导入课堂时,展示多媒体心脏图片,采用小组举答或者进行评比展示心脏的结构。新课讲解时,教师播放血液循环动态图,让学生观察视频,小组讨论内容。①血液循环有几条路线?②体循环是由身体哪一步开始的?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处?③在体循环中,血液循环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④学生小组代表讨论展示(略)
2.张老师导入新课时,讲授探究血型的科学史,带领学生重温科学家探究血型的历史过程。新课讲解时,利用板书图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用不同颜色的记号来区别血液成分在循环中的变化,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回顾如下问题:①血液循环的概念;②人体循环系统是由什么组成?③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④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⑤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二、比较分析总结
1.有效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①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视频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对孩子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观察血液循环动态图时,孩子们都聚精会神,一边观看一边动脑,思考着血液循环的路线,整个流程下来,又加深了他们对心脏结构的认识。这就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其次它的图文声像并茂,并且有动态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也会更为主动。②利用小组评分的方法,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小组的孩子们都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达到了快乐学习的效果。③在小组讨论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听到别人的想法来弥补自己思维的漏洞,而且对所学的知识也有更深的理解。④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体验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这一点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加深了孩子对概念和术语的记忆,也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树状图。
2.把握核心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避免学生思维中的漏洞,并且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张老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的交流,这就帮助孩子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张老师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或手势,都对学生有启发诱导的作用,张老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时的思路讲解出来,比如在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她会强调血液循环的途径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②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合理把握有效的教学时间,当然也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从中慢慢地品味和细细地咀嚼,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能力。③利用图解板书构建知识框架,拓宽课堂知识量。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目的明确,内容清晰精练,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采用分色板书来强调知识点,并且方式灵活多变,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板书,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3.积极做好教学预设: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不及时进行指导纠正,会造成学生建构错误概念。张老师教学设计里,没有小组讨论也没用利用血液循环的动态图,而是运用讲授法,解决展示的问题。讲授法的局限在于这种方法一般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易忽视对学生思维和技能的培养,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参与较少,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较单一。
三、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资源,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和技能倾向上有差异。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与共赏。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产生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共赏差异,可以在差异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和拓展自己认识,因此将差异看成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引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或者等多种教学手段,将静态的课堂赋予动态的美。学生作为最好的课堂资源,对提高教学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改革课堂关系,实质就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生产关系,就必须改变教师霸占课堂话语权的现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与学的量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按照导学案先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从教和学的顺序上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知识在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知识与实践的并重,问题与思维并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由此不难看出,日常教学的重要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之重。因此在课堂上,坚持知识与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利用生物学科资源,以多种方式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根本目标。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学科资源,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生物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